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急劇變化及詩歌在社會文化中位置的遷變,詩歌批評中形成了一種抵制詩歌“技術主義”、要求詩歌關注當下現實的呼聲和一種“為詩辯護”、維護詩歌之“特殊性”與獨立性的表述的沖突。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一延續了傳統寫實主義觀念與先鋒文學之對壘格局的沖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鮮的元素和議題,如“底層寫作” “打工詩歌”及“草根性”“新鄉土”等。這引發了關于詩歌與倫理或詩歌自身倫理的討論,其間涉及詩歌與社會、歷史、現實、政治等新老話題,進而引發了將詩歌批評朝向一種綜合批評的倡導和期待。本書即著眼于新世紀詩歌批評的上述進展,力圖呈現各代批評家們為深化、拓展中國當代詩歌批評所做的努力,以及對詩歌批評自身進行的反思。
1971年生于湖北天門,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與評論、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語詞的探險:中國新詩的文本與現實》《聲音的意味:20世紀新詩格律探索》等論著。獲首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入選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