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慶,博士,博士生導師,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教育學會統計測量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測驗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的研究工作,主持開發了廣泛應用于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的“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曾受國家語委委托主持“漢字應用水平測試”(HZC)的命題工作,并作為專家委員會委員,參與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持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以及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共同主持的“漢語能力測試”(HNC)的開發工作。近年來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開辦了微信公眾號“審辯式思維”,翻譯了斯蒂芬?圖爾敏所著《論證的使用》一書。
第1章 新一輪學習革命正在向我們走來 1
新一輪學習革命的五個關鍵詞 /2
關鍵詞之一:自主學習 / 3
關鍵詞之二:個性化學習 / 4
關鍵詞之三:認知診斷 / 5
關鍵詞之四:審辯式思維 / 6
關鍵詞之五:教育增值 / 6
沒有“死角”的課堂 / 7
“互聯網+教育”的三個境界 / 11
作為“助學”,我與學生互相導讀 / 15
第2章 21世紀核心職業能力 17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18
英國的研究 / 18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研究 / 19
美國公立大學聯盟的研究 / 20
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ETS)的研究 / 20
美國大學考試中心(ACT)的《國家課程調查》 / 21
瓦格納:21世紀的7項生存技能 / 24
我的看法 / 26
多數人借助母語獲得成功 / 26
拳頭與舌頭 / 28
語言知識不等于語言能力 / 29
職業院校的任務只是培養“一技之長”嗎 / 31
什么時候送孩子出國 / 32
朝聞道,夕死可矣! / 33
“狀元”和“雙博士”留給我們的思考 / 36
創業還是就業 / 37
第3章 審辯式思維的內涵 40
Critical thinking的漢譯 / 41
什么是審辯式思維 / 41
教育就是要教思維 / 44
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強調批判性思維教育 / 45
新加坡中學借助網絡發展中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 45
劉葳:審辯式思維既是權利和義務,也是美德 / 46
關于審辯式思維的兩封美國來信 / 50
皮亞杰兒童心理發展框架中的審辯式思維 / 52
第4章 德育和人格的培養 55
感謝生活給予我信念 / 56
“初心”不需要論證 / 58
感謝生活給予我快樂 / 60
人之初,性本善嗎 / 63
田松:幸福究竟是什么 / 65
對“正義”的審辯 / 67
品德教育中的說教和感召 / 69
第5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71
錢學森之問 / 72
不能再像馬戲團訓練小狗那樣辦學校 / 72
林爻:6年后我將收獲怎樣一個孩子 / 74
什么是“童子傷” / 76
保護孩子創造力的要訣之一 / 77
保護孩子創造力的要訣之二 / 78
保護孩子創造力的要訣之三 / 79
快樂的學習更有成效嗎 / 80
所有的孩子都愛學習嗎 / 83
不要把自己想象成首席大法官 / 85
法官做出了他認為普樂好的判決 / 87
為“雙創”提供基本保障 / 87
第6章 邏輯推理與審辯式思維 91
怎樣提高分析性推理能力 / 92
知不知不知 / 93
“萬萬不能”與“并非萬能” / 97
審辯式思維不僅僅是邏輯推理 / 101
反思不是虛無 / 103
第7章 審辯式思維的培養 106
告別尋找標準答案的教育 / 107
可以鼓勵孩子“接下茬” / 108
不要輕易批評孩子“愛出風頭兒” / 109
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嗎 / 111
看什么電影有助于提高審辯式思維水平(一) / 113
看什么電影有助于提高審辯式思維水平(二) / 115
打倒包括“六爺”在內的一切流氓嗎 / 120
教科書至少要有兩本——看《我不是潘金蓮》所想到 / 122
子期之外,伯牙真的不可能再遇知音嗎 / 123
巴蜀魯能中學蔣嘉盛老師的一堂語文課 / 126
真探索,真質疑,真思考——一堂“創課” / 127
僅僅轉變教育觀念是不夠的 / 130
發展兒童的審辯式思維,從這里開始(一) / 131
發展兒童的審辯式思維,從這里開始(二) / 133
發展審辯式思維——從告別“中國方式”開始 / 134
發展孩子審辯式思維的四個關鍵 / 136
怎樣選擇專業和職業? / 138
第8章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149
問題不在起跑線上的輸贏 / 150
瓦格納:雇主在尋找什么樣的雇員 / 151
孩子在學校被打怎么辦 / 154
如何培養青少年解決問題的能力 / 157
第9章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161
為什么要進行高考改革 / 162
條件具備的學校可以考慮取消中小學語文教科書 / 164
為清華的自主招生新政點贊 / 166
石皇冠:離開教科書怎樣教小學低年級語文 / 168
劉葳:語文課真的需要一本教科書嗎 / 169
需要為中小學生編一本“好課本”嗎 / 171
農村教育應否撤點并校 / 174
對現行高校招生制度的基本判斷 / 175
學校教育為何成了痛苦的回憶 / 176
何等清晰的教育改革思路 / 178
挽救教育的“傳道”功能 / 183
第10章 思維品質評估 193
人的能力有高低嗎 / 194
英國小學的成績單 / 195
牛津、劍橋招生中的審辯式思維測試 / 196
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ETS)2015年推出的最新審辯
式思維測試 / 205
審辯式思維可以測量嗎 / 208
思維品質的評估和測試 / 210
附錄A 小學生思維品質測試樣卷 216
附錄B 初中生思維品質測試樣卷 227
附錄C 成人思維品質測試樣卷 241
附錄D 談語言能力測驗開發的路線圖 257
錢學森之問
為了對“錢學森之問”做出回答,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所謂“錢學森之問”,是問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培養不出一流的科學人才。為什么呢?主要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出了問題,中國學校中廣泛流行的是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的學習方式,是深受蘇聯影響的學習方式,是非審辯式的思維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摧殘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使孩子們從小就受了“童子傷”。
今天,我們必須對“錢學森之問”做出回答。審辯式思維(criticalthinking)是創新型人才的特征,也是我國教育的“短板”。我們將致力于保護青少年的好奇心,發展青少年的審辯式思維,促進青少年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將致力于改變非審辯的學習方式,不再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特定的結論,而應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習者的好奇心,鼓勵學習者的懷疑精神,倡導研究性的學習,倡導審辯式論證,從而使學習成為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記憶和復制的過程。
什么是“童子傷”
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的一位研究生問我:“什么是童子傷”?
我回答說,對于這個問題,“新東方”的俞敏洪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回答。
在2013年11月7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中,俞敏洪在接受該刊記者采訪時說:“當一只鳥在籠子里關太久,你把籠子拿掉,它也不會飛了。就像中國孩子到了美國,應該是非常快就會有創新能力,但是事實上要很久,因為思維模式的改變就像換了個人似的。”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先生曾講過一段與此相關的話。他說,為了讓自己的后代學習飛行,鳥類決定學習高等動物的榜樣——人類,它們建起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把小鳥十幾年關在學校里面學習飛行,給小鳥講飛行課,從基礎課到專業基礎課,再到專業課……終于畢業了,當小鳥離開學校的時候,忽然發現,原來小鳥并沒有學會飛行。
結合俞敏洪和陳宇的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童子傷”:在籠子里關得太久,盡管學習了關于飛行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仍然不會飛。
保護孩子創造力的要訣之一
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今天,國際教育界已經形成共識: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審辯式思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審辯式思維是最值得期許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國際教育領域中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是怎樣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審辯”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教育詞匯之一。幾乎所有對世界各國教育都有所了解的人的共同感受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今日中國學校中最缺乏的就是審辯式思維。
在2002年以前,美國的“研究生考試”——GRE考試包括言語、數量和分析三個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棄,增加了“分析性寫作”部分。在ETS官網上對“分析性寫作”部分的說明是:“這部分測試審辯式思維和分析性寫作技能(Measurescriticalthinkingandanalyticalwritingskills)”。
2005年,美國的“高考”——SAT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將原來的“言語(verbal)”部分改為“審辯式閱讀(criticalreading)”。美國70%的本科學位由組成美國州立大學聯盟(AmericanAssociationofSt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ASCU)和公立大學聯盟(AssociationofPublicandLand-grantUniversities,APLU)的520所公立大學頒發。AASCU和APLU為了對高等教育水平進行評估,尤其是為了對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水平進行評估,于2006年共同推出了一個對高等教育進行評估的“自愿問責系統(VoluntarySystemofAccountability,VSA)”。VSA為成員院校提供了一個進行高等教育評估的服務平臺。在VSA中,定義了4項“核心教育成果(CoreEducationalOutcomes)”:審辯式思維、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reasoning)、閱讀和寫作。
美國互相競爭的兩大考試機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ETS)”和“美國大學考試中心(ACT)”共同承擔了VSA系統中對于“核心教育成果”的測試任務。在ETS測試“核心教育成果”的測試《ETS能力透視測試(ETSProficiencyProfile,EPP)》和ACT測試“核心教育成果”的《大學學術能力評估(CollegiateAssessmentofAcademicProficiency,CAAP)》中,都將審辯式思維作為重要的測試內容。
怎樣發展孩子的審辯式思維?怎樣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第一要訣是“不懈追問”。家長應該引導孩子“不懈追問”的習慣,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質疑,如果你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不輕易相信“正確答案”的習慣,那么,孩子的創造力就可能受到保護,他的審辯式思維就可能得到發展,他就可能成長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喬布斯一類的創新型人才。
保護孩子創造力的要訣之二
怎樣發展孩子的審辯式思維?怎樣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第一要訣是“不懈追問”;第二要訣是“雙向質疑”。
“不懈追問”的對象不僅是他人的看法,而且需要包括自己的看法。不僅要考慮到他人的看法未必正確,也要考慮到自己的看法未必正確。不僅要考慮到他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偏見,也要考慮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偏見。
具有審辯式思維的人會時時反思:我所摸到的“大象”,我自己關于“大象”的經驗,是否就是“大象”的全貌?是否就是“大象”的完整形象?
美國沒有憲法法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實際履行著憲法法院的職責。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只有涉及憲法解釋的案件,只有少數具有判例性質的案件,才會上訴到最高法院審理。在這類案件的審理中,需要由9名大法官通過投票來做出裁決。
具有審辯式思維的人通常不會輕易將自己想象成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即使他把自己想象成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他也不會輕易將自己想象成首席大法官。
即使他把自己想象成首席大法官,他也不會忘記在裁決中自己僅僅具有與其他8位大法官同樣的一票。即使他把自己想象為具有終極裁決權的唯一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他也不會忘記,司法權僅僅是互相分立、互相制約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中的一權。
基于“雙向質疑”,孩子才會對新的事實、新的觀點、新的視角保持開放的心態。事實上,在科學研究、歷史研究和社會研究領域,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事實被發現,每天都有大量的新觀點被提出。只有對新事實、新觀點保持開放的心態,才可能持續地調整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基于“雙向質疑”,孩子們才會理解,我可以有我的夢想,我的烏托邦,我的真理,我的答案和我關于“大象”的經驗,別人也可以有別人的夢想,別人的烏托邦,別人的真理,別人的答案和別人關于“大象”的經驗。孩子們才會理解,世上并沒有客觀的“真理”,只有主觀的“真理”;世上并沒有眾人的“真理”,只有個人的“真理”;在堅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時,也能包容別人的“真理”。
如果你的孩子僅僅是單向地對他人不懈追問、不懈質疑,而不能雙向地同時針對自己不懈追問、不懈質疑;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把自己想象成首席大法官,總是把自己想象成正義與邪惡的裁判員;如果你的孩子像今天網絡上的一些人那樣對別人的真理不包容,那么,你的孩子很難發展成為創新型人才。
如果你能在引導孩子“不懈追問”的同時,引導孩子“雙向質疑”,那么,孩子的創造力就可能受到保護,他的審辯式思維就可能得到發展,他就可能成長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喬布斯一類的創新型人才。
保護孩子創造性的第一要訣是“不懈追問”,第二要訣是“雙向質疑”。
保護孩子創造力的要訣之三
在“不懈追問”中,在“雙向質疑”中,都需要“拿證據說話”。具有創造性的人,既不會輕信他人的信口開河,武斷裁判,自己也會盡量避免輕率判斷,盡量避免想當然地做出選擇。
在“拿證據說話”方面,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確實存在差異。許多中國人的觀念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是英雄,是好漢,考場上,比比看。如果考場上考不過你,我心服口服;許多美國人的觀念則是:何以見得我考試考不過你,干工作就干不過你,請拿證據來。如果你拿不出證據,如果我是婦女,我就會到法庭告你歧視婦女。如果我是黑人,我就到法庭告你歧視黑人。因此,美國的考試機構在考試編制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怎樣在法庭上提供足夠的證據,支持考試成績與工作業績之間具有明顯的關聯。如果證據不足,就可能受到“歧視婦女”或“歧視黑人”的指控,就可能遭受重罰。
在招工招聘中采用考試,直接關系人的就業權利。如果考試不能保證“高分高能”,考生的就業權利就會受到侵害。何以見得我考試分數不高,工作就干不好?這本來是應該問一問的問題,這本來是應該要求考試主持機構提供證據的。但是,由于我們的教育中歷來缺乏“拿證據說話”的教育,結果這本該問一問的問題卻很少有人問。筆者大半生從事考試研究工作,筆者清楚地知道,實際上,今天中國實施的許多考試都缺乏有效性的證據。優秀的教師通不過教師資格考試,經驗豐富的銀行業務骨干通不過會計師考試,計算機編程高手通不過計算機水平考試。另一方面,一些通過教師資格考試的人在講堂上站不住腳,一些通過了計算機水平考試的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這類情況,比比皆是。
如果你要論證“中醫有效”,你就要拿出這樣的證據:屠呦呦教授從中草藥中提煉出的青蒿素,在非洲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瘧疾病人。
如果你要論證“集體經濟不僅可以實現共同富裕而且可以取得更高的生產效率”,那么,你就要拿出這樣的證據:2012年,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華西村創造的產值是13億元,南街村是6億元,而小崗村只有幾百萬元。(6月10日推出)如果你要論證“在公務員錄用中應加強品德考查”,那么,你就要拿出這樣的證據:一些能力很強的公務員,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缺乏自律能力,貪污腐化,以權謀私,道德敗壞。如果你的孩子在“不懈追問”和“雙向質疑”的時候不能“拿證據說話”,如果你的孩子在論證自己的觀點的時候不是“拿證據說話”,而是拿所謂的權威說話,拿教科書說話,那么,你的孩子很難發展成為創新型人才。
如果你能在引導孩子“不懈追問”和“雙向質疑”的過程中,拿證據說話,那么,孩子的創造力就可能受到保護,他的審辯式思維就可能得到發展,他就可能成長為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喬布斯一類的創新型人才。
保護孩子創造性的第一要訣是“不懈追問”,第二要訣是“雙向質疑”,第三要訣是“拿證據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