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理論成果。首先探討了創意的基本問題、文化創意產業基礎、文化創意產業運作、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與園區建設等文化創意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重點對文化創意產業實踐領域進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廣告業、電影業、廣播電視業、新聞出版業、動漫產業、游戲產業、設計產業、會展業、文化旅游業等十大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每章后還薈萃了新國內外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典型案例。本書后附上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網址”可供讀者深入學習參考。本著作可供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參考,給文化創意產業從業者啟迪智慧,是提高其文化創意能力的優秀讀物。也可作為高等學校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用書。
第一章創意基本問題探討
每個人都有創意力,這個理念極為重要,卻又常常遭到忽視。
——\[美\]理查德·佛羅里達創意具有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能夠帶來不計其數的商業利益和商業奇跡。
——\[美\]比爾·蓋茨情來、興來、神來。
——(唐)殷璠
第一節創意的內涵
翻開人類的編年史,人們會看到金字塔、太極圖、合縱連橫、萬里長城、馬其頓方陣、隆中三國……辯證法、相對論、航天飛機、電燈電話、深圳特區……蒙娜麗莎的微笑、霍元甲的迷蹤拳、中國競走的高原訓練法……人類歷史上留下了多少創意的大手筆!伏毒草、神農、大禹、周文王、秦始皇、諸葛亮、六祖慧能……康有為、齊白石、楊振寧、李政道、張大千……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多少大手筆的創意大師和智慧大師!他們的創意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再如耶穌、柏拉圖、釋迦牟尼、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一世、阿基米德……穆罕默德、黑格爾、牛頓、愛因斯坦、玻爾等智慧大師、創意大師,也同樣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東西方這些創意大師的偉大創意,整個人類文明的風景畫絕不會像現在這樣瑰麗多彩陳放.創意風暴\[M\].北京: 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 910.。
中國本是一個創意大國,四大發明、萬里長城、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科舉考試、官僚體制、禮儀文明、自然哲學,粲然大備,成為東亞乃至世界文明軸心之一。日本、朝鮮受中國文化影響至深并進而形成所謂“東亞文化共同體”,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歐洲,對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繁榮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到了近代,百年屈辱,落后挨打,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國滅種的危機之中。西方人以一貫的殖民心態看待中國這片古老而寧靜的土地,眼中充滿的是不屑。“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森、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讓歐洲人領先了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出了令人深思也難以簡單回答的“李約瑟難題”。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的《中國,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曾寫道: “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于中國人。”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后,中國的科學技術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記載,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急劇降為0.4%。中國與西方為什么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直到今天中國依然走在思考、解答“李約瑟難題”的路上,答案也會越來越豐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作為創意大國的古代中國是文明的軸心,敢于聲稱“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作為創意小國的近代中國是卑賤屈辱的,不得不在自己的國土上看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招牌陳放,武力.創意戰爭\[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4.。創意關乎國家興亡,社稷榮辱!
1. 三次創意革命
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據學者陳放、武力總結,曾出現過三次創意革命。
(1) 第一次創意革命
第一次創意革命是13、14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誕生了一系列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思想的解放、創意的迸發解除了束縛人類的精神枷鎖,為新的技術革命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而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等人在天文、物理領域的創意性研究不僅是原創性科學理論的突破,也在事實上瓦解了支撐歐洲中世紀宗教黑暗時期的精神基礎。文藝復興的創意大迸發,明為復舊,實是創新。在精神的自由狀態中,歐洲出現了繁榮的商業貿易,新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殖民活動的加強,要求科學技術出現突破,隨之而來的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創意革命。
(2) 第二次創意革命
第二次創意革命發生于20世紀20~40年代。這一時期接踵而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意的迸發有極大的刺激作用。一系列的發現、發明不僅在戰時用于戰爭,在戰后同樣可以為人類造福。這一時期是創意革命時期,石油的開采和電力工業的發展,使人類的能源結構得到極大的改善;汽車、飛機的發明,使人類遠洋航行的夢想不再是夢;核能的和平利用,更為緩解能源的危機做出了更大貢獻;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進入網絡時代和信息時代起到了開山鼻祖的作用。同樣,戰爭過程中的創意是一場激烈的戰爭,它不誕生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卻比真正的戰爭更為殘酷,也只有在戰爭中,創意才關乎生死,一個創意可以挽救千千萬萬的人,也可以殺死千千萬萬的人。設想如果德軍沒有創造出“閃電戰”的軍事戰略,它就很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歐洲大陸,迫使英、法軍隊倉促退往英倫三島,幾乎喪失還擊能力,致使法西斯狂徒大肆殘殺平民,世界亦為之付出了慘重代價;還可設想如果不是美國先于德國造出了原子彈,德國人如果率先掌握了核子技術,那么世界大戰的結局恐怕就不是盟軍的勝利,而是世界的毀滅了;更進一步設想如果不是美國造出原子彈并投放在廣島、長崎,以日本武士道精神培養起來的日本職業軍人在本土殊死抵抗,必須登陸作戰的美國士兵將會傷亡多少?當時,面對日本本土,美國陸軍部部長史汀生估計,如果登陸日本本土,僅在關東平原和東京—橫濱城市戰中,美軍就將傷亡170萬~400萬人,其中陣亡約40萬~80萬人。丘吉爾回憶,英美認為如果發動日本本土登陸戰,那么,將有100萬美國人和50萬英國人喪生汪元.日本本土決戰: 美軍打下東京需傷亡400萬人\[EB/OL\].\[20150820\].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1114657.。創意是小事嗎?創意關乎著生死!
(3) 第三次創意革命
第三次創意革命正在持續。這一次創意革命,范圍更廣,波及面更寬,參與的人數更多,網絡上的傳播更快,商業、文化、廣告、金融、體育、科技等領域,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創意。這次創意革命來勢兇猛,正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從上述三次創意革命的發展來看,很明顯,我們將得出一個結論: 創意中心的轉移就是文明中心的轉移。第一次創意革命成就了歐洲的興起,第二次創意革命則轉移到大西洋西岸的美國。那么第三次創意革命又會帶來怎樣的文明興替呢?不少學者紛紛探討,21世紀是誰的世紀?比較一致的結論是美國文明中心的位置將會被取代。從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已明顯看出美國的衰落。相對意見較為分歧的觀點則有三種,依照所指地域的差異依次為: 太平洋世紀、中國印度世紀、中國世紀。不管怎樣表述,中國始終是最被看好的21世紀的主體文明。毋庸置疑,文明中心并不會在碌碌無為、盲目等待中不期而遇,沒有創意文化做支撐,文明中心斷然不會轉移到中國。對于希冀在未來世界重新回到國際舞臺并擔任主角的中國來說,如何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并在創意革命中占得先機,將是決定未來中國走向的風向標之一。陳放,武力.創意戰爭\[M\].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7.
2. 創意從何而來
創意是延續人類文明的火花,它讓我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不相關的諸多因素聯系在一起,激發出新的思想的火花。美國廣告大師李奧·貝納指出,創意的核心是運用有關的、可信的、品調高的方式,在無關的事物之間建立一種新的、有意義的關系的藝術。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創意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在這個世界里,創意讓我們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的樂趣,讓我們的生存不再那么簡單,讓我們的奔波不再那么毫無目的,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創意是一種能夠運用各種不同的角度解讀人生和世界的智慧。當我們心中有了“這樣是不是會更好”的念頭時,便是創意閃現、活動的時候了。創意精靈來到了我們的心中,標志著自信、勇氣、耐心和智慧之神來到了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生命因此煥發出燦爛的光芒。因此可以說,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樂觀向上、不畏艱難、面向未來、充滿自信、勇于創造的人生觀。創意是對傳統的叛逆、是打破常規的哲學;是大智大勇的坐標、是引導遞進升華的圣圈;是一種智能拓展、是一種文化底蘊、是一種閃光的震撼;是破舊立新的創造、是點題造勢的把握;是跳出廬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和超越常規的導引;是只能與文化神奇組合的經濟魔方、是思想庫和智囊團的能量釋放;是深度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與實踐、是思維碰撞和智慧對接;是創造性的奇思怪想,是投資未來、創造未來的過程。
創意究竟從何而來?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像回答詩人的靈感從何而來一樣困難。因為每個人的頭腦里都會對創意有一個自己的定義。
大腦是創意的中樞。我們開發大腦的創新性功能,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獲得創意。其實,創意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么神秘,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也有其理論原理,并且有許許多多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并不神秘,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精巧、奇妙之處令人感嘆。作為創意人,創意方法既需要從書本上學習,更需要從實踐中積累和領悟。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人們對“創意”的認識還不完全統一,人們在不同場合使用該詞時,其含義可能有所差別。在英文里以下這幾個詞常被翻譯成“創意”。
Idea: 英文原意為“思想、意見、立意、想象、觀念”等。目前,我國很多創意方法討論文章中都直接把這個詞等同于“創意”。
Creative: 英文中為形容詞,原意是“有創造力的、創造性的、產生的、引起的”等。在我國該詞非常普遍地被直接翻譯成“創意”。
Creativity: 即“創造力”,有時也翻譯成“創意”。
在《辭海》中,“創”是指“第一次做到;前所未有的;通過經營等活動而獲得。”它包含所有的創新、創造和創意,是對舊的、經驗的、已知的、傳統的、習慣的和固有的東西突破之后而建立起來的一個新價值系統。“意”即新的主意,包括點子、建議、構想、意義、意境、意思等。創意行為的核心即原創、首創和獨創。
在漢語中,創意比較接近如下一些意思: 有創造性的主意和意見;有新意的念頭、打算和想法;過去從未有過的計劃;創新性的意念;有想象力的、不十分確切有效的想法。因此可以說,“創意”這一概念有多層含義,它最基本的含義,一是有創造性,包含新穎性、超前性和奇異性。二是頭腦中的主意、念頭、想法。
創意既是一個名詞,又是一個動詞。作為靜態的名詞的“創意”是指創造性的意念、新巧的構思;而作為動態的動詞的“創意”則是指創意思維的過程,是一種經過冥思苦想而突然降臨的、從無到有的新意念產生的過程。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練就?是無心偶得,還是勤奮所賜?關于創意的產生有許多理論觀點,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
(1) 魔島理論
魔島理論起源于古代水手的傳說。茫茫大海,波濤洶涌;海中島礁,不可捉摸。當水手們想躲開它時,它偏偏出現了;當水手們想尋找它時,它卻遲遲不肯露面,消隱得無影無蹤。因此,水手們稱這些島為“魔島”。實際上,“魔島”是珊瑚島,沒有珊瑚年復一年的積累它是生長不出來的。
創意的產生,有時也像“魔島”一樣,在創意師的腦海中悄然浮現,神秘而不可捉摸。“魔島”理論認為,創意和“魔島”(珊瑚島)一樣,在人類的潛意識中,也要經歷無數次的孕育、努力和培養,才能最終獲得。
“魔島”理論還強調“發明”,即創意是生成的、獨創的,而不是模仿的。雖然“魔島”理論闡明了創意的創造性和發明性,但創意并不僅僅是這些,它常常是“有效的模仿”“改良性的主意”或“拼湊式的創造”。因此,“魔島”理論無法說明所有創意產生的原因。“魔島”理論強調后天的努力和積累,卻否認天生的靈感,所以無法解釋下列現象:
學識淵博的學者,有時卻墨守成規,食古不化,毫無創意可言;而有時大字不識的文盲卻能機智靈活,創意多多。
(2) 天才理論
與魔島理論的立意角度正好相反,天才理論推崇天才,強調創意是靠天才而獲得的。世界上的確存在著不少天才,例如,孫武的《孫子兵法》是天才之謀,曹植的《七步詩》是天才之作,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天才之畫,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是天才之論,比爾·蓋茨的微軟視窗Windows是天才的操作系統。還有其他眾多的天才之想、天才之舉、天才之功、天才之學、天才之用,舉不勝舉。在這些人身上,“勤能補拙”的格言并不適用。天才理論認為,創意并不需要苦苦求索,天才的策劃家,天生就有這方面的突出才能。
在創意中,不承認天賦是不行的,某些杰出的創意大師,他們的隨機念頭,往往比我們費盡心機摳出來的方案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天才理論揭示了創意的部分來源,但這一理論過分強調天生而忽視后天的努力,實際上也是片面的。
(3) 遷移理論
遷移理論認為,創意是一種遷移。所謂遷移,就是用觀察此事物的辦法去觀察彼事物,就是用不同的眼光去觀察同一個現象,就是采取移動視角的辦法來分析問題。通過視角的遷移,人們可以很簡單地創造出眾多新鮮的、交叉的、融合的、異化的、裂變的、創新的事物來。這就是創意產生的成因。
自然科學里的轉基因研究,社會科學中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出現,實際上都是學者遷移觀察的結果。科研是這樣,產品是這樣,策劃更是這樣。在市場實踐中,許許多多杰出的策劃創意都源于這類的“再認識”。
(4) 變通理論
創意有時候只是“概念的一扭”,只要換一種方式去理解,換一個角度去觀察,換一個環境去應用,一個新的創意就產生了。這就是創意的變通理論。
某種事物的功效作為一種能量,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如: 用于戰爭的兵法,經過變通可用于經濟,這是一種觀念的嫁接;原本屬于動物本能的保護色,經過變通,可用于軍隊的迷彩服,這是功能的變通;民用產品可以用于軍需,軍需產品也可以轉為民用,這是能量與功效的傳遞和延伸。顯然,上述各種能量的轉換、功能的變通,對策劃創意的產生極有啟示性。
對策劃來說,創意就需要這種變通,創意就產生于這種變通。“改變用途”是創意的重要源泉。策劃人應該善于運用這種思路,通過改變策劃對象的用途,賦予策劃以新奇和獨創。
(5) 元素組合理論
在自然界,元素通過組合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新物質,策劃的創意也可產生于元素組合,即策劃人可以通過研究各種元素的組合而獲取新的創意。這就是元素組合理論。
產業策劃人不能墨守成規,必須不斷嘗試和揣測各種可能的組合,并從中獲得具有新價值的創意。元素的組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種創造。能夠產生創意的元素包羅萬象,可以是實際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現實存在的,也可以是虛構想象的。
總之,創意與人類思想緊密相連。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創意或知識品,將直接關系到一國或地區經濟能否保持長期增長。偉大的進步總是來源于思想。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們來自人的頭腦。編寫軟件的是人,設計產品的是人,進行文學創作的是人,從事音樂和繪畫的是人,而當他們進行這些創造性的活動時,為他們提供工具的還是人。人們的創意活動為人類帶來了便捷和快樂。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各種類型的創造性工作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展現了創意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張迺英.創意產業理論與實踐\[M\].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3.。
3. 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
創意既來自深厚的文化底蘊、新觀念和新思想的引入,也來自想象力的開發和不懈的探索精神,還來自豐富的實踐。如辦公大樓的物業服務公司接到不少人抱怨等候電梯時間過長,怎么解決這一問題呢?工程技術專家會通過增加電梯數量、適當提高電梯運行速度、數臺電梯聯網并由計算機控制統一調度、高低層分開乘坐等辦法,提高電梯的運行效率,從而減少等候時間。而創意專家認為,人們等候的時間通常不過兩分鐘左右,之所以抱怨等候時間長,是人們主觀感受的問題,無所事事的等待,會覺得消耗時間長。于是電梯公司獨辟蹊徑,把電視機掛到電梯口,供等候的人們消遣,這個創意導致了“分眾傳媒”的出現。
這里從人們的感受和體驗出發考慮問題,通過一個新的創意,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觀念、感情和品位等文化要素,為消費者提供新的消費模式和生活體驗,從而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觀念價值,使等候電梯的人在有限的自我時間里獲取更精彩的體驗,這種分眾傳媒的出現也使商家賺得盆滿缽滿。
當今,創意、文化、科技的有機結合已經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價值。早在1986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默就曾撰文指出,新創意會衍生出無窮的新產品、新市場和財富創造的新機會,新創意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1992年,當微軟超過通用的時候,《紐約時報》評論說,微軟的唯一工廠資產是員工創造力。比爾·蓋茨說: “創意具有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能夠帶來不計其數的商業利益、商業奇跡。”
國際創意產業界著名專家、英國經濟學家、世界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說: “擁有創意的人開始變得比使用機器的人能量更大,在很多情況下,甚至勝于那些擁有機器的人。”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佛羅里達則斷言: “哪里有創意,哪里就必定有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他還斷言: “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財富的最重要來源。”
可以說,創意是人類智力活動中最有創新、出奇、創造的部分,它包括各種點子、謀略、對策、企劃、各種新發現、新思想、新設計、新發明、新策劃、新設計、新制作、新假設,并且它又是文藝創造、廣告制作與宣傳、公關營銷策劃、企業CIS等的“核心”,是其中最有創造力的部分。
創意是生機之父,創意是歷史之母。人類文明的源泉來自于創意,生命的第一個行動是腦子里的創意。人類生活的本質是創意,人類的未來屬于創意!
無疑,創意使創意產業的威力凸現,創意讓我們學會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和競爭策略,也讓我們贏得了成功的機會。
4. 創意概念的內涵
被譽為創意產業之父的英國學者約翰·霍金斯在其《創意經濟》一書中界定了“創意”概念。他認為,創意就是催生某種新事物的能力,它代表了一人或多人創意和發明的產生,而這種創意和發明必須是個人的、原創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換句話說,創意就是才能和智慧,創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既在思想中萌發出來,更在行動中表現出來。人類的創意體現在各自的專長上,也體現在感知世界并向世人引薦自己的方式中,還體現在解這個世界的過程中。
隨著創造和創新的日益重要,創意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界定創意概念的內涵,提出明確的創意定義成為當務之急,也是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的前提。
(1) 創意概念定義的四類觀點
創意在中國目前卻是一個常用概念,也是創意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國學者的努力下,創意概念現在已經有多種定義。據丁鋼、梁勁、惠紅研究可知,創意概括起來大致可分為四類觀點丁鋼,梁勁,惠紅.創意內涵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7778.。
第一類觀點從動態的角度將創意理解成創意思維。崔中義主編的《創意學》沒有明確定義創意,僅對創意思維給出了定義,認為創意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有雙重含義,即: 創意思維既是一種高于其他思維之上的獨立思維、超常思維、創造性思維、形象思維等的綜合性思維,也包括對一切舊思維進行革命性的改革和創新崔中義.創意學\[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1011.。這里出現了邏輯矛盾: 既認為創意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又將其定義為包括創造性思維在內的綜合性思維。其對第二層含義的揭示則沒有使用定義的方式。
第二類觀點分別從靜態和動態角度定義創意。余明陽和陳先紅認為,靜態的創意是指創造性的意念、巧妙的構思,即常說的“好點子、好主意”;動態的創意是指創造性思維活動余明陽.廣告策劃創意學\[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67.。趙明華則提出,靜態的創意是指創意性的意念、巧妙的構思;動態的創意是指創意性的思維活動趙明華.創意學教程\[M\].西安: 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11.。這兩個定義盡管比較簡明,但對創意的內涵揭示不夠。靜態定義出現了定義過窄(定義項的外延小于被定義項的外延)的邏輯問題。動態定義屬于詞語定義,不屬于“真實定義”,沒有揭示創意概念的內涵。將創意定義為創意性的意念或創意性的思維活動,還出現了循環定義的邏輯問題。
第三類觀點從思維及其成果和方式三個方面對創意進行定義。陳初友和王國英提出,創意是人們行為中產生的思想、點子、立意、想象等新的思維成果,是一種創造新事物或新形象的思維方式,其本質是一種辯證思維陳初友,王國英.TOP創意學經典教程\[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8: 3.。從成果角度的定義揭示創意是新的思維成果,值得關注。“創意的本質是一種辯證思維”類似于“人的本質是一種動物”,沒有揭示創意與一般辯證思維的差別。
第四類觀點從文化、個體和產業角度給創意下定義。賀壽昌提出,理論形態的創意有三種含義,分別為宏觀、個體和應用創意。宏觀創意泛指一切可視的創作現象,這不僅包括文學藝術,而且可以概括為包括日常生活在內的整個人的生活方式,即人的文化存在的樣式。宏觀創意的內在含義即文化;個體創意是指個人的情感、靈感、直覺、想象、才情、智慧等在創意作品中的自由傾瀉。個體創意的內在含義是審美;應用創意是指創意的目的不限于個人欣賞品鑒,而是與產業的目的相聯系,是使創意實現產業化的保證。應用創意的內在含義是產業賀壽昌.創意學概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20.。這一觀點為創意學提出了文化和產業視角,富有啟發性。多學科視角有利于創意研究的深入。但這里的宏觀創意定義忽視了創意與文化的差別,定義過寬。文化的外延大于創意的外延。文化既包括創意,也包括傳播、復制和繼承。廣泛存在的光碟盜版、贗品制作是文化現象,卻不是創意現象。個體創意概念則出現了定義錯位(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交叉)。其一,這樣的情況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創意。其二,發明和科學發現是有創意的,但主要不是個人情感等的自由傾瀉。將個體創意定義為審美則概念有點過窄。僅就藝術而言,相對于審美過程,創意也更多地產生于創造美的過程。應用創意概念的定義則忽略了創意本身與創意產品的制作及銷售之間的差別,也屬于定義過寬。
(2) 創意是有價值的可行的新主意
分析以上各類定義,我們發現,多數定義都包含了新思想新主意這一內涵。創意定義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創意的觀念形態屬性,但都蘊含著這一層含義: 創意是觀念形態的思維成果。
綜合上述關于創意的定義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這樣的定義: 創意是指有價值的可行的新主意。
首先創意是“新主意”,即新穎的主意,新穎性是創意的本質屬性。創意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思維成果,也就是一種不平凡的、富有創建性的思維方式和一種新鮮的、新奇的思維成果。創意通常有四大思維特征,即沖擊陳規、逆反常規、挑戰平庸和打破同質。這里的“新”是指創意主體(個人或群體)獨立想出來的主意,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他人沒有想到或提出的主意,二是在不知道他人已經想到或提出的情況下自己獨立想出來的。學來的主意不是創意。應用學來的知識設想出來的主意,一般情況下也不是創意。應用創造性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從而設想出來的主意,往往帶有創意的成分。
其次,創意是指有價值的新主意。其有三點含義: 第一,這里的價值是指新價值,是指為社會或個人增添了新知識、新的更好的方法或新形象。用這種創意能夠解決未曾解決的問題,帶來新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