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配合當前各高校開設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內容, 設置了“職業發展與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探索”“職業社會要求與專業認知”“大學生涯與職業準備”“職業目標探索”“求職擇業指導”“自主創業指導”和“職業適應與發展”8個章節, 努力培養在大學生活中學會自主管理、科學決策, 提高職業發展素質和就業能力。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是一本分析畢業生職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趨勢等現有研究結論,結合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影響畢業生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在校期間的“專業認知”以及“職業自信”,而這兩項因素是可以通過學校系統的生涯教育進行干預的。本教材擬針對大學生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中的上述兩項關鍵影響因素在章節內容、教材體例等方面做重要展現。由此在教材內容方面著重突出兩個方面特色,一方面是推動低年級在校生進一步加強專業認知,提高專業發展選擇的成熟度,增強專業學習動力;另一方面是推動高年級在校生開展專業相關的實習實踐活動,探索專業發展路徑,確定職業發展定位,進而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
大學生就業從來不是孤立的問題,而是整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與經濟發展模式緊密相關。隨著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經濟從以往的投資驅動到現在的消費引導;從“有水快流”的資源型發展,到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新經濟。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創業企業、眾多小微企業以及與消費相關的產業鏈等,正在不斷拓展出新的就業空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使人力資本這一生產要素得以重新優化配置。
對于高校而言,大學生就業不是“臨門一腳”的工作。單純追求就業率無法充分體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服務定位,大學生就業質量才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職業發展教育既要與社會需求保持緊密對接,又要與高校自身的人才培養過程相互融合。這正是本書編寫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最大特色。
本書以“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力爭在知識、技能和態度層面推動在校大學生順利實現生涯過渡,盡早樹立職業發展意識,將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主動對接,把個人成長和社會需要、經濟發展相結合,在大學生活中為個人生涯發展主動付出積極有效的努力。因此,本書大幅增加了相關的實踐內容,設有“案例引導”“資料學習”以及“練習與實踐”等欄目,并通過生涯人物訪談、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豐富的活動設計,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本書編者均為北京聯合大學從事就業指導和教學科研的一線骨干教師。葛海燕老師負責本書的策劃及統稿。具體撰稿執筆分工如下:第1章和第8章由葛海燕編寫;第2章由榮芳倩編寫;第3章由趙磊編寫;第4章由高蕾編寫;第5章由王翎、榮芳倩、李偉華編寫;第6章由劉皓妍、詹小冷、朱麗華、晏寧、陳琪編寫;第7章由韓晨光編寫。本書由葛海燕擔任主編,榮芳倩、竇秀明、韓晨光擔任副主編。
本書的編寫,參考了一些著名學者的著作和研究成果。我們盡可能地在書中做了說明或者列在了參考文獻中。北京聯合大學高橋教授擔任本書的主審,并對本書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錯漏及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4月
第1章職業發展與生涯規劃
1.1人生新起航
1.1.1大學,人生新起航
1.1.2大學中的大學生
1.2生涯與職業生涯
1.2.1生而有涯
1.2.2職業發展與人生愿景
1.2.3職業生涯規劃
第2章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探索
2.1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
2.1.1生涯規劃類型理論
2.1.2生涯發展理論——顛覆既往著眼點的生涯理論
2.1.3生涯建構理論——自我成長為導向的后現代生涯理論
2.1.4生涯教育與生涯咨詢
2.2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2.2.1個體特征
2.2.2情境因素
2.3職業生涯規劃原則與方法
2.3.1職業生涯規劃原則
2.3.2職業生涯規劃方法
2.4自我探索與職業發展
2.4.1自我探索的重要意義
2.4.2“輕松愉快”的生涯幻游
2.4.3自我探索與職業發展
第3章職業社會要求與專業認知
3.1職業認知
3.1.1職業的分類
3.1.2我國現行職業制度
3.1.3職業發展趨勢
3.2職業社會對人才要求
3.2.1認知職業環境
3.2.2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素質要求
3.2.3職業環境探索方法
3.3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
3.3.1大學學習特點
3.3.2專業與職業的關系
3.3.3職業對專業學習的內容要求
第4章大學生涯與職業準備
4.1大學生生活適應與管理
4.1.1大學生的環境適應
4.1.2財務管理
4.1.3培養興趣
4.1.4學會獨處
4.1.5時間管理
4.2學會學習
4.2.1學習理念
4.2.2學習方法
4.2.3學習資源
4.2.4學習能力
4.3人際關系與情緒管理
4.3.1人際關系的內涵
4.3.2人際關系的特點
4.3.3大學生活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4.3.4用心培養職業社會需要的人際交往技能
4.3.5情緒管理
4.4大學生素質教育與社會實踐
4.4.1素質教育和素質拓展活動
4.4.2社會實踐中的個人成長
4.4.3學生社團中的大學生成長
第5章職業目標探索
5.1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
5.1.1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
5.1.2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
5.2職業目標探索
5.2.1職業世界探索
5.2.2職業目標聚焦
5.3就業市場與就業程序
5.3.1大學生就業市場
5.3.2用人單位的招聘程序
5.3.3大學生就業程序
第6章求職擇業指導
6.1就業信息的收集與應用
6.1.1就業信息概述
6.1.2就業信息的收集
6.1.3就業信息的應用
6.2求職自薦材料準備
6.2.1求職自薦材料概述
6.2.2自薦信的準備
6.2.3求職簡歷
6.2.4網絡求職材料
6.2.5其他材料準備
6.3面試與筆試
6.3.1面試
6.3.2面試禮儀和技巧
6.3.3常見面試新要求
6.3.4筆試
6.4求職心理調適
6.4.1心理素質與求職
6.4.2大學生求職擇業中的心理現象
6.4.3調整求職心態
6.5就業維權與法律保障
6.5.1畢業生的就業權益
6.5.2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
6.5.3社會保險
6.5.4就業侵權行為及其防范
第7章自主創業指導
7.1創新與創業
7.1.1創新
7.1.2創新與創業
7.1.3創新思維訓練
7.2認識大學生創業
7.2.1創業的概念
7.2.2大學生創業的時代背景
7.2.3大學生創業的意義
7.3創業的關鍵要素
7.3.1創業者與創業團隊
7.3.2創業機會
7.3.3創業資源
7.4創業的商業模式
7.4.1商業模式的概念
7.4.2商業模式的表現及選擇
7.4.3商業模式的設計
7.4.4精益創業設計法
7.5創業計劃書
7.5.1撰寫創業計劃書的目的
7.5.2創業計劃書的內容
7.5.3編寫創業計劃書的要點
第8章職業適應與發展
8.1從學生到職業人
8.1.1變化與適應
8.1.2蘑菇定律
8.1.3把握職場第一年
8.2職業化要求與職業素養提升
8.2.1職業道德
8.2.2職業意識
8.2.3職業心態
8.3入職后職業發展規劃與管理
8.3.1看懂職業生涯
8.3.2自己的選擇
8.3.3夢想靠近現實
參考文獻
第3章
職業社會要求與專業認知
【學習目標】
1了解現今社會職場狀況及發展趨勢。
2認知職業社會對人才要求。
3認知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關系。
31職業認知
【案例引導】
大學生就業,別慌!
近年來,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服務、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制造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傳統行業加速轉型升級,很多企業尤其是部分經營較好的私營企業在謀求轉型升級中,提高了對員工文化水平要求,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人力資源市場上,信息化、自動化、高級技能人才、現代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供不應求。
一季度數據顯示,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中,要求大專以上教育水平的比例同比上升,其中大專同比上升13%,大學(本科)同比上升09%,研究生上升07%,而對大專以下勞動力需求都出現下降?傮w來看,經濟社會發展對畢業生的需求仍然很大。
。ㄙY料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5月23日07版.)
點評
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然是全社會都在關心的熱點,隨著就業形勢日趨復雜化以及人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大學畢業生要想在求職擇業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除具備專業知識和特長之外,還要對職業進行認知,了解職業的分類以及發展趨勢。
在當今社會下,行業的更替和職業的變遷正在飛速進行著。在此背景下,大學生掌握職業的分類知識,了解職場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11職業的分類
職業分類是指一個國家以社會分工為基礎,采用一定的標準和方法,依據一定的分類原則,按照職業的性質和特點,對從業人員所從事的各種專門化的社會職業進行全面系統的劃分與歸類。世界各國國情不同,其劃分的標準也有所區別。
1國外的職業分類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重視職業分類。根據西方國家的一些學者提出的理論,一般從以下不同角度進行職業分類。
(1)按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性質、層次進行分類
按腦力和體力勞動的不同,可以把工作人員劃分為白領工作人員和藍領工作人員兩大類,即通常所講的白領階層與藍領階層。白領工作人員包括從事專業性和技術性工作的人員、企業的經理和行政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及辦公室人員等。藍領工作人員包括手工藝及類似的工人、非運輸性的技工、運輸裝置機工人、農場以外的工人及服務性行業工人等。
。2)按職業的職責范圍進行分類
這是目前國外運用較為普遍的分類方法,以下是兩種典型分類代表示例。
①美國國家標準職業分類
美國職業分類標準的設定起步較晚,1977年引進職業分類標準(StandardOccupationalClassification,SOC)并結合自身國情建立第一個職業分類標準體系。目前最新修訂版本為2010年分類標準版本,包括23個大類,97個中類,461個小類和840個細類(職業)。
②國際標準職業分類
為給各國提供統一準則而制定的職業分類標準,國際勞工組織(ILO)從1923年開始建立國際標準職業分類(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Occupations,ISCO),最新版本為2008年公布的《ISCO—08》,此分類按照四個層次對職業進行劃分,共10個大類,43個中類,125個小類,436個細類。國際勞工組織的這一職業分類體系為世界各國職業分類提供了一個范本,增強了國際之間職業資料的可比性,有利于國際交流與合作。
2我國的職業分類情況
眾所周知,我國按產業結構劃分可以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那么我們國家究竟有多少職業?我國曾于1999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一些傳統職業開始衰落甚至消失,如“唱片工”“拷貝字幕員”等;另外不斷有新的職業涌現并迅速發展,如“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快遞員”等;而且還有一些職業為適應形勢開始調整和轉化,如“市話測量員”“話務員”等職業由于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等原因,相應調整和轉化為“信息通信網絡測量員”“呼叫中心服務員”等。
2015年7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審議并頒布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新版《大典》職業分類結構為8個大類、75個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見表31。
表31我國職業分類
類別號類別名稱包括中小類以及職業
第一大類黨的機關、國家機關、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6個中類、15個小類、23個職業
第二大類專業技術人員11個中類、120個小類、451個職業
第三大類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3個中類、9個小類、25個職業
第四大類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15個中類、93個小類、278個職業
第五大類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6個中類、24個小類、52個職業
第六大類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32個中類、171個小類、650個職業
第七大類軍人1個中類、1個小類、1個職業
第八大類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1個中類、1個小類、1個職業
312我國現行職業制度
在我國,不同的用人單位根據崗位的情況對求職者提出各種要求,同時根據不同崗位的需要,國家也規定了不同的職業標準和準入制度。
1職業的資格制度
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一職業必須具備的職業勞動知識、操作技術和其他能力的基本要求。職業資格可以分為從業資格和執業資格兩類:從業資格是指從事某一專業(工種)應具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起點標準;執業資格是指政府對某些責任較大、社會通用性強、公共利益較強的專業(工種)實行準入資格的控制,是依法獨立開業或從事某一特定專業(工種)應具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標準。
我國的職業資格通常分為5個等級,即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職業資格證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印制,各級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按規定辦理和核發,各級都有相應的技術能力的要求與標準。(詳見表32)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家考試制度。它是按照國家制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任職資格條件,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地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目前國家含金量較高的職業資格證書有國家司法考試、注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中國精算師、一級建筑師、一級建造師、執業醫師、教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等的資格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