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大系:天國》是一部彭托皮丹花了長達10年之久的時間精心構思創作的作品。在這部鴻篇巨制中,作者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小說的主人公出生于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他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不滿于悠閑舒適的資產階級生活,立志深入農村進行改革。在三部曲《天國》中,作者以準確而又細膩的筆調塑造了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丹麥青年的復雜形象,從而使作品達到了一定的深度。而主人公的故事又是在一幅丹麥農村的巨大畫面中展開的作品又因此具有了相當的廣度。深度和廣度的有機結合使《天國》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杰作。
19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之一
丹麥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一股來自日德蘭的清新之風把哥本哈根文壇上的烏煙瘴氣一掃而光。
彭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 1857—1943),出生于丹麥小鎮弗里德里卡,1863 年全家遷居仁德斯鎮。1864 年德、奧兩國占領他的故鄉,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創傷。1877 年,進入哥本哈根技術大學攻讀工程師學位,因為迷戀文學,放棄學業,到瑞士、德國、意大利旅游。回國后在一所鄉中任教,開始寫作生涯。
彭托皮丹早期較著名的作品有《鄉村景象》(1883)、《云》(1890)等。1891 年至 1895 年間,彭托皮丹的代表作三部曲《天國》出版。在這部鴻篇巨制中,他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描繪了轉折時期丹麥農村的壯麗景象以及農民的特殊心態。其他重要的作品尚有《幸運的彼爾》(1898—1904)、《死人的王國》(1912—1916)等。1917年,彭托皮丹與丹麥另一位作家卡爾·耶勒魯普同獲諾貝爾文學獎。
頒獎辭
致答辭
天國.1
彭托皮丹及其作品.195
彭托皮丹獲獎經過.209
彭托皮丹作品年表.213
這三個孩子是埃曼紐爾的兒女,而那編織東西的婦人是埃曼紐爾的妻子,名叫漢姍。當四人就要走到埃曼紐爾耕作的田地上時,小男孩忽然不再推車,在一邊的石塊上停下休息。他坐的方位剛好可以看到爸爸,此刻埃曼紐爾恰巧在田地那邊換了方向朝他們這邊開始犁地。因為天氣很冷,大家的臉都已經凍得青紫,鼻涕不停地流下。漢姍和孩子們坐在石頭上,他們腳上穿著磨損得很厲害的木制靴子,身上穿的衣服也打了很多補丁,這副打扮就像是村子里衣衫襤褸的乞丐一樣。那些住在高大華麗的牧師公館的人肯定不會是這副落魄的模樣,他們那些人住的房子有紅色的房頂,比一般農民的石板房房頂要高很多,而且房子兩邊栽著白楊樹。
埃曼紐爾在遠方就開始向他們招手,他揮動著那頂海貍帽,走到田地的盡頭時,他拉住鼻子正呼著熱氣的馬兒,喊道:
“漢姍,來這里有什么事嗎?”
漢姍依舊站在路邊,嬰兒車里的小寶貝因為車子停止走動而無法安靜,她用一只腳來回晃動著車子。
漢姍一邊數著手里正在編織的織物用了多少針數,一邊用那單純活潑的農家女子的語氣回答道:
“我沒有什么事。啊,對了,織工找過你的,他說有些事情要告訴你。”
“那是自然的,”埃曼紐爾一邊回頭看看自己已經犁好的田地,一邊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說道,“他有什么事?”
“嗯,他并沒有告訴我具體是什么事情。我現在來這兒就是告訴你三點鐘的時候你得去教區參加集會。”
“哦,我猜那可能跟貧困救濟的事情有關了。”他回答妻子道,“也有可能是有關教區委員會的事情。他真的一點兒也沒有提到具體的情況嗎?”
“真沒有,他沒說什么,他就來了一下子,見你不在,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