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的一個童年記憶,是我小時候和哥哥去姥姥家遇見霞及霞和她娘的故事。經這么多年的沉淀積累,我不得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足以引起我們創作者童年回憶的書寫。
《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這一部由清華大學出版的作品,是一部別致、好看且耐看的長篇小說。
《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二十七萬字。說這部書別致,是因為它并不是由一個故事貫穿下來的,而是包含了多個故事,每個故事獨立成篇,貌似作者的家鄉膠州洋河故事集但問題是,背后的主人公大都是我或者是隱形的我,而這個無處不在的我又對真正主人公做出了心理描寫和注解延伸,這些故事都是我眼中的故事,都是老家洋河里的故事。
我和琴姑,我和浪丸,我和馬戲團,我和桂芹......我和我的村莊。如此一來,結構的意義就凸顯了。故事本身就是片斷的組合,而非支離的碎片。而組合起來的片斷卻更有著整體的意義,更具有代入感,審美意蘊更豐富,文字更有張彈力。走入文本之中,你會發現每一個篇章里的我,都有著獨特的視角與維度,都有著極為刻意的著眼,盡管在表面上看似渾不經意,實則是另一種的草蛇灰線,在我的眼光中,折射著人性,詮釋著悲憫,叩問著終極,品味著人生,聆聽著鄉音。比如在《洋河好孩》里的我,是一個平行的參與者,而在《洋河理發店》里的我,又是一個欲望的窺探者,而在《馬戲團》里又是一個偵察者,如此分身,如斯安排,實則巧妙,而看上去又平實無比,很自然且生動地游走在人性、心靈和歷史之中,你會自然地隨著作者身感同受于一種情景,但又可能會突然獲得某種感悟。
一如《儒林外史》主角和場景的自然轉換,還如?思{小說的靈秀,更有約翰?斯坦貝克文字的詩性和對鄉土的追憶。讀《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能讓人走入一個萬花筒般的洋河中去,且且每每都有意外之得。
正如莫言在評論博瀚的文字時說:他的作品故事都很淡,主要是情感線在貫穿。
說博瀚他是在師法約翰?斯坦貝克,但在我的深入閱讀感覺里,他的作品更易讓人想到蒲寧,情節緩慢到悠閑,語言細密如繁花,不急不徐,幽長如古巷,斗轉悠深,只要你仔仔細細地看去,耐下心來思考,便會有一只大錘出其不意間擊到你的胸口;這感覺還像吃一口花,可能在你牛飲時毫無感覺,卻不經意在咽下的同時品出回甘。這種味道,實在是不可與外人道。
當然,筆者在此并無意思對其歸類、貼標簽。實際上,博瀚是廣涉博收的,一門一派不足以約束他,也不會成就他。他善于汲取,也善于演化,更善于定位,他早斯的作品也有激烈的時候,在情節上很引人,突出人心的掙扎、世道的變化和情感的渲瀉,但到了后期,他開始反省,開始內斂,開始回歸心靈,開始了簡約話風,也開始了深度敘事,給人更多的是言外之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又不是做作,不是嬌情,更不是心靈雞湯式的炒賣,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是駕輕就熟的灑然。
比如《浪丸》,寫得隨心所欲又頗見功力,浪丸和他的父親是冥器匠,但兩人長相又都其貌不揚,甚至猥瑣,特別是主人公浪丸,個子高卻是個羅圈腿,但他又特別愛臭美,整日里拿個小圓鏡子照來照去,在他父親眼里,這個兒子一度成為妖物,在別人眼里無疑是個變態。然而,就這樣一個人,*后竟然又學得了接生的絕技。風土人情,世道人心,美丑之辯,生死之悟,一路筆致淡泊,波瀾不驚,卻又意味悠長深刻。寫這樣的小說,宛如讀莊子的感覺,庖丁解牛、大匠運斤,多有游刃有余之感;也仿佛是讀卡夫卡的《變形記》,荒誕中自有一派玄思妙想,而在這些玄妙的背后則是難以言說的生命重量。
作為導演出身的姜博瀚寫小說,文字下的鏡頭感、畫面感又極為鮮明,這大約又是他與其他作家不同之處,語言清新自不必說了,對場面的描寫與呈現,可謂生動鮮亮,宛如高清的大片,沖激著視覺,展現在眼前,活潑潑,毛茸茸,亮燦燦。比如以下這段描寫:我討厭這種哭聲,正當我在失望的時候緊跟著傳來一聲聲音色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的女花腔。我踮起腳從人群里掙扎出來看見一個長臉盤、長腰身年輕貌美的女人穿著一件潔白的的確良上衣,一手舞著一塊白色的蠶絲手絹,一手牽著一個渾身上下白晶晶透亮般的五六歲男孩。她婀娜多姿地扭動著身子也十分傷心地哭訴著,只是她抬起一只手,將袖子和白色的蠶絲手絹擋住了自己的眼睛……這種生動傳情的描寫,比比皆是,其美可感。
仰頭夜空,星光來自若干萬年前。頓足小憩,土地盛開著未來。
虹彩,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心上,風雨只是在召喚之后!
故鄉有云,他鄉有雨,心中有一輪太陽,筆下是許多人的春秋。
一頁書,一片莊稼,一行字,一串足跡,一一道來的,是永遠說不破的。
前言
姜博瀚是膠州人,膠州與高密原先都屬昌濰地區,兩縣人民都把膠河當作母親河。我先是收到博瀚給我寫的一封信,雖然并不長,但很質樸,后來是王愛紅把這位小老鄉帶到了我面前。于是,我知道姜博瀚系書香門第,他的爺爺也善文,父親20 世紀70 年代畢業于我們昌濰師專物理教育系,能拉會唱,是學校教師隊伍中的文藝骨干。博瀚兄弟三人受父親影響很大,從小愛好讀書、寫作,而博瀚的經歷最為豐富。他在鐵路局當過工人,還走南闖北地架過幾座大橋呢,后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這種經歷為他的創作積累了不少素材,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動力。他在生活和創作之間,堅持著他的理想?床╁奈淖,讓人放松,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重的鄉土氣息,不矯揉不造作,質樸卻有生機,無論是對人物的刻畫、對景色的描寫,還是對場景的鋪排,感覺沒有刻意渲染,甚至連比喻也很少用,就是那種簡簡單單的白描,但很自然。所謂計白當黑,倒是給人留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與此相類似的是結構的安排,不知道博瀚是不是受沈從文的影響,他的作品,諸如《另一只紅涼鞋也摔進了洋河里》《少女小琴》《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似有些《邊城》的風格,故事處理得很淡,多是情感線索牽引,有時似乎故意地多一些節外之枝,看似漫不經心,又似偏離主題,可當你回頭去品味,總有一些余外的味道。你能從他的文字中,找到一種情結,或者是歲月流逝中的鄉愁,或者是需要在時光中慢慢澄清的人生況味。這些東西,正是文字的命脈,是靈魂的搏動,是詩性的存在。我比較喜歡《橋梁隊的男人們》。小說寫的是一群修路工人與黃土高原上一個女孩的情感糾結,篇幅不長,但容量不小。語言活潑,甚至有些粗糲,但他始終用一種幽默快樂甚至有些放恣的語調寫著一個讓人痛苦揪心的愛情故事。人物著墨不多卻鮮明,很多細節看似無心卻十分到位。這是博瀚所熟悉的工人生活,有一種熟悉的氣味在里面。另外,在博瀚的一些鄉村題材的作品《洋河理發店》《毒藥》和《紅麻地》中,也有這種獨特的氣味,這是值得贊許的。洋河之子的鄉情我與博瀚相識幾年了偶然的相識:一日我在北影院內一家小飯鋪外的露天餐桌吃早點,忽有三名青年也坐了下來,其中文質彬彬的一個認出了我,便是博瀚。于是我知他們是三個京漂青年,都曾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學子。后來,我常在家址附近的路上或小飯鋪里見到博瀚;再后來他成了我家客人;如今,他成為我的青年朋友。博瀚確實是文質彬彬的青年。早就畢業了,身上的學子味仍濃我的意思不是說他還青澀,不成熟;相反,我覺得博瀚是很成熟的,對人生對世相都有比較通達洞透的看法。我甚至認為,他已經確立了淡泊淡定的人生觀。在浮躁的當下,這是難能可貴的。博瀚的文質彬彬自然是有教養的證明。我也自然偏愛有教養的青年。但我感到,他的教養,分明非是所謂校園生活后天賦予的。倘沒畢業,大學學子們身上都是多少有幾分學生氣的。然而若論到教養的有無,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大學時期很乖的善解人意的學子,也許是深諳世故的學子。世故與教養更不是一回事了。序二梁曉聲
博瀚一點兒都不世故。簡直也可以說太不諳世故了。他的學子味是早年間那一種可曰之為單純的學子味,他的教養是骨子里、胎里帶來的;是家教的成果,是基因化的現象。博瀚是山東膠州洋河畔長大的青年。家中兄弟三人同時加入山東省作協,這也是全國文壇不多見的喜事。博瀚的小說《洋河好孩》告訴我按他們當地當年的口碑定義,好孩后邊加子方是我們常言道的好孩子,若不,則是比壞孩子還不讓大人省心的孩子。我既已確信我的眼力,那么推導一個好青年的從前,自然會得出博瀚小時候也是好孩子而非好孩的結論盡管他在這本《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小說中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小孩子時的他其實并不多么的好,而我的讀后感覺卻是小博瀚其實也挺好的。當年挺好的小博瀚長大后成為我眼中的好青年,符合進化論。然而一個好青年是京漂青年,也許反而會漂得更不容易。故我不止一次憂郁地問他:博瀚啊,生活得怎么樣。坑惺裁蠢щy沒有呀?他總是微微一笑,樂觀地說:向梁老師匯報,我生活得挺好的,您就別為我操心了。我將他這本小說集視為他生活得挺好的之具體的匯報書我為他漂出的又一成果而替他高興!落筆前,我原要在序題中寫下的是鄉愁一詞。自幼生活在農村,青年時期成為了大城市一分子的國人,誰無幾許鄉愁呢?是鄉土的農村窮也罷,富也罷,鄉愁往往揮之不去。何況是一個漂在北京這個中國浮躁之氣最甚的青年!并且確乎地,我從博瀚筆下的字里行間明明白白地讀出了如絲縷的鄉愁。然而我最終還是決定寫下鄉情二字。鄉愁也是一種鄉情;蛞蜞l土依然落后,或因地遠難歸。還家萬里夢,為客五更愁言前者;何人卻憶窮愁日,日日愁隨一線長屬后者。但中國之交通如今已特別發達,北京與山東日可往返;膠州洋河地區,分明非是山東很窮的地區。故,依我看來,博瀚筆下流淌的更是纏綿的鄉情,而非戚戚然的鄉愁。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之親切愉快的眷顧,而非眷戀如果竟是眷戀,他也就不會打算扎根北京了。這種對鄉土的眷顧,幾乎是一切京漂青年的情懷元素之一。他們留戀北京,難忘鄉情縈繞心頭,倘化成文字,便是典型的鄉情文學;也可以進一步說是關于鄉情的自白,關于鄉情的文學道情。它在某幾篇小說中變異為戲謔的甚至刻毒的暗喻這種變異是鄉情的扭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也。博瀚的這一部小說集,由而不可能不是回憶式的。有紀實的成分,有虛構的成分。假我而紀實,假回憶而虛構,紀實與虛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好比遺跡之保留,一要修繕,二須修舊如舊。細心的讀者會從作者小傳中讀到,博瀚出版過電影評論集《電影是一種鄉愁》,F實中人對鄉土的眷顧可能只是情而不是愁。但若論到電影,鄉情則多是呈現為鄉愁。情到濃時化作愁,藝術高于生活往往也高于此點。多怎樣并不等于全都怎樣。當然,博瀚所謂《電影是一種鄉愁》乃指電影人與電影之情結如同胸間塊壘。他的那一本書贈予過我,有他的老鄉莫言的勉勵題詞。顯然地,他此集中的小說,深受莫氏小說之影響。似乎,他也要以洋河為背景,用文字畫出洋河帶農村之人與事的風情畫來。我認為他已達到了目的,初步建構了一種洋河農村的人物譜系從老爺爺(雖然只有幾筆)、爺爺、父母輩人兄姐代人與同代人,男女老少,形形色色。他們或被某些事件所卷入,成為了事件中人,或造成了某些事件,亦使別人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這些小說雖都是農村題材,卻近乎五花八門,有現實風格的,也有荒誕的,寓言性的都被講訴得有聲有色。同樣顯然地,博瀚也在努力成為一個講故事的能手。我一時無法細評哪幾篇特棒有發表《上海文學》頭條的中篇小說《橋梁隊的男人們》、有發表《廣西文學》頭條的中篇小說《洋河好孩》、有發表《雨花》頭條的短篇小說《野馬虎在嗥叫》、有發表《芳草》的兩個短篇小說《我和父親的過去與現在》和《馬戲團》等,每篇故事既獨立成章,又有一定的聯系。那就是作者以我的成長視角,展開對故鄉膠州洋河蕓蕓眾生的濃墨重彩敘述。最后我要說對于博瀚,小說也是他的一種鄉愁。我祝他在他的文字鄉愁中尋找到比故事更多的東西,祝小說早日成為他的精神故鄉!2015 年8 月5 日 北京
姜博瀚 1976年出生于山東膠州洋河灣畔,本名姜寶龍,現居北京。詩人,作家,劇作家,電影導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編劇、導演電影《死囚婚禮》入圍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細亞主競賽單元。作品散見于《上海文學》《長江文藝》《芳草》《雨花》《廣西文學》等文學刊物。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電影是一種鄉愁》。
洋河好孩
洋河理發店
馬戲團
浪丸
蝗蟲!蝗蟲!
糖精水
少女小琴
另一只紅涼鞋也摔進了洋河里
毒藥
牧羊人匡里鬼
野馬虎在嗥叫
我和父親的過去與現在
光陰百合
蛤蟆油
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
橋梁隊的男人們
紅麻地
牧羊人匡里鬼
野馬虎在嗥叫
我和父親的過去與現在
光陰百合
蛤蟆油
順著迷人的香氣長大
橋梁隊的男人們
紅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