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的教科書。主要從立體構成的概念、基本技法以及在立體設計創作中的具體應用,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加以闡述, 講解并啟發讀者對基本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發揮性地應用。這些內容都是藝術設計創作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必須了解并熟練掌握的基礎知識, 并把這些理論作為以后立體設計創作的基石。
本書是一本設計專業基礎的教科書。本教材從動漫立體構成概述、動漫立體空間的基本形態及情感特征、動漫立體空間的形式美法則及審美感受、立體構成的肌理表現、動漫基本形體的綜合構成以及在各設計領域中的具體應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加以闡述,講解并啟發讀者對基本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發揮性地應用。這些內容都是創作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必須了解并熟練掌握的基礎知識,并把這些理論作為以后創作的基石。
第1章 立體構成概述
1.1 構成的基本知識 1
1.1.1 構成的起源 1
1.1.2 構成的含義與目的 6
1.1.3 構成的分類 6
1.2 立體構成的含義、研究范圍及應用范圍 11
1.2.1 立體構成的含義及任務 12
1.2.2 立體構成的研究范圍 14
1.2.3 立體構成的應用范圍 14
1.3 立體構成的思維理念及學習方法 21
1.3.1 立體構成的思維理念 21
1.3.2 立體構成的學習方法 24
思考與練習 26
第2章 立體空間的基本形態與情感特征
2.1 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與情感特征 27
2.1.1 平面與立體構成基本要素的比較 27
2.1.2 立體構成中的點元素 30
2.1.3 立體構成中的線元素 33
2.1.4 立體構成中的面元素 42
2.1.5 立體構成中的體元素 57
2.2 立體空間的基本形態與情感特征 59
2.2.1 平面幾何形體及情感特征 59
2.2.2 幾何曲面立體及情感特點 60
2.2.3 自由曲面立體及情感特征 61
2.2.4 自然立體及情感特征 63
思考與練習 65
第3章 立體空間的形式美法則及審美感受
3.1 立體基本形的含義及構成形式 68
3.1.1 立體基本形的含義及分類 68
3.1.2 立體基本形的產生 69
3.1.3 立體基本形的組合 74
3.1.4 立體基本形的重復 77
3.1.5 立體基本形的群化 77
3.1.6 立體基本形的漸變 80
3.1.7 立體基本形的發射 84
3.1.8 立體基本形的特異 86
3.2 立體構成的空間表現 91
3.2.1 立體構成的空間感 91
3.2.2 立體構成的空間錯視感 98
3.3 立體構成中的對比與統一 101
3.3.1 對比與統一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103
3.3.2 對比與統一在立體構成中的作用 104
3.3.3 對比與統一的形式 107
3.4 立體構成中的節奏與韻律 116
3.4.1 節奏與韻律的含義 117
3.4.2 節奏與韻律在立體空間中的作用 117
3.5 立體構成中的對稱與平衡 120
3.5.1 對稱與平衡的含義及分類 120
3.5.2 對稱與平衡在立體空間中的作用 122
3.5.3 對稱與平衡的形式 124
思考與練習 131
第4章 立體構成的肌理表現
4.1 肌理的含義、分類、功能及制作辦法 137
4.1.1 肌理的含義 138
4.1.2 肌理的分類 139
4.1.3 肌理的功能及制作方法 141
4.2 立體肌理的表現及情感特征 146
思考與練習 150
第5章 基本形態的綜合構成
5.1 線立體形態構成 154
5.1.1 軟質線立體形態及框架 154
5.1.2 線材的排列方式 157
5.1.3 軟質線材立體形態的構成 158
5.1.4 硬質線材立體形態的構成 161
5.2 面立體形態構成 166
5.2.1 面立體形態構成的基本加工手段 166
5.2.2 面立體形態構成的結合方法 176
5.2.3 面立體形態構成的結構形式 180
5.3 塊立體形態構成 194
5.3.1 塊立體形態的特點及性質 194
5.3.2 塊立體形態的切割 195
5.3.3 塊立體形態的組合 197
思考與練習 199
參考文獻
學習目標
掌握構成及立體構成的含義,明確其所研究的對象和總體目的。進而引出動漫立體構成的含義及應用范圍,了解構成設計的精髓及前沿動態,為后面具體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習重點
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初步對構成、立體構成及動漫立體構成的含義作一了解,重點對學生們的思維有一個正確的引導,為以后的具體學習及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1.1 構成的基本知識
1.1.1 構成的起源
“構成”一詞的最早提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源于0 世紀初抽象美術的“構成主義”“構成派”“構成藝術”。他們首先從雕塑中提出新概念——“ 構成”,進而引申到立體主義的拼貼,再轉化成三度的抽象構成。前者以俄國構成主義的奠基者塔特林和羅德琴柯為先驅,后者以畢加索為主(圖1-1 ~圖1-)。另一種是德國包豪斯中GES TALTUNG 的譯語詞匯“構成”(圖1-)。包豪斯的基礎教育深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接受了數位被公認為是當時藝術大師的人物。他們強調現代設計精神,不延續傳統美術和美術教育方法—— 具象性再現,即真實描繪對象,而是代之以用非具象形態和抽象性思維,將形體分解后再進行構成,并非常注重材料質感的對比作用,以體現新的造型效果。包豪斯把其前所未有的造型試驗方法引進教學中,使性情各異、才華不同的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反響,讓他們的技術活動適合他們的個性,從而把學生們從傳統的美學意識中徹底解放出來,使其建立新觀念,激發靈感,培養創造力。包豪斯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有創造性的人才,其實,這也是當今藝術設計院校所追求的目標。當時有影響的公認的大師有康定斯基、克利等(圖1- ~圖1-)。
從一定意義上講,“構成”在我國能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中的彩色圖形以及被公認為代表中國的龍、鳳、麒麟瑞獸等文化,只不過當時不叫“構成”。但一般認為,在中國這種“構成”設計意識早已出現,并直接應用于創作中。當時的彩陶圖案以其結構嚴謹、色彩對比強調為主,中國的瑞獸則是把各種動物分解開來,又重新組合成活生生的瑞獸形象,在人們心目中尤其在中國人心中已成為不可磨滅的“神”。這種構成設計意識的真諦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龍是由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魚的鱗和須、鹿的角、狗的爪;
鳳則是鴻前麟后、蛇頸魚尾、鸛顙鴛腮、龍紋龜背、燕頷雞喙,五色備具(圖1-10 ~圖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