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胚胎學是相關的兩門學科,我國的醫學教育習慣地將它們列為一門課程——組織學與胚胎學。組織學與胚胎學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發生發展的科學,是基礎醫學的主干學科之一,也是學習生命科學的必修課程。近幾十年,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興起,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原位雜交、電子顯微鏡、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等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應用,對機體的發育及其結構和功能變化的認識日益深刻,同時也大力推動了組織學與胚胎學學科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適應教學改革,增強教材的實用性以及與國際教材接軌,《組織學與胚胎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修改,使語言表達更加簡練、邏輯性更強。同時,《組織學與胚胎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適當地增加了細胞、組織的光鏡像、電鏡像及模式圖或示意圖,并全部采用彩色印刷。 《組織學與胚胎學(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共含489幅彩圖,其中模式圖或示意圖299幅,細胞、組織、器官的光鏡照片156幅,電鏡照片34幅,圖文并茂,簡潔易懂。
第一章 緒論
一、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
二、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常用研究方法
三、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學習方法
四、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發展簡史
第二章 細胞
一、細胞膜
二、細胞質
三、細胞核
四、細胞周期
五、細胞分裂
第三章 上皮組織
一、被覆上皮 第一章 緒論一、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研究內容和意義二、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三、組織學與胚胎學的學習方法四、組織學與胚胎學的發展簡史
第二章 細胞一、細胞膜二、細胞質三、細胞核四、細胞周期五、細胞分裂
第三章 上皮組織一、被覆上皮二、腺上皮和腺三、上皮細胞的特化結構四、上皮組織的更新和再生
第四章 結締組織一、疏松結締組織二、致密結締組織三、脂肪組織四、網狀組織
第五章 軟骨和骨一、軟骨二、骨一、骨的發生
第六章 血液和血細胞發生一、血液二、骨髓和血細胞發生
第七章 肌組織一、骨骼肌二、心肌三、平滑肌
第八章 神經組織一、神經元二、突觸三、神經膠質細胞四、神經纖維和神經五、神經末梢
第九章 神經系統一、脊髓二、大腦皮質三、小腦皮質四、神經節五、腦脊膜和血一腦屏障
第十章 循環系統一、毛細血管二、動脈三、靜脈四、微循環的血管五、血管壁的營養血管和神經六、血管壁的特殊感受器七、心臟八、淋巴管系統
第十一章 免疫系統一、免疫細胞二、淋巴組織==、淋巴器官
第十二章 皮膚一、皮膚的結構二、皮下組織三、皮膚的附屬結構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一、甲狀腺二、甲狀旁腺三、腎上腺四、垂體五、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六、松果體
第十四章 消化管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結構二、口腔三、咽四、食管五、胃六、小腸七、大腸八、腸相關淋巴組織九、胃腸道的內分泌細胞
第十五章 消化腺一、唾液腺二、胰三、肝四、膽囊與膽管第十六章 呼吸系統
一、鼻腔二、喉三、氣管和主支氣管四、肺
第十七章 泌尿系統一、腎二、排尿管道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統一、睪丸二、生殖管道三、附屬腺四、陰莖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統一、卵巢二、輸卵管三、子宮四、陰道五、乳腺
第二十章 眼和耳一、眼二、耳
第二十一章 胚胎學緒論一、胚胎學的研究內容二、胚胎學的發展簡史三、學習胚胎學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十二章 人體胚胎學總論一、生殖細胞與受精二、印裂、胚泡形成與植入三、三胚層形成與分化四、人網柱狀胚體形成五、胎膜和胎盤六、人胚胎各期外形特征、長度測量與胚胎齡測定七、雙胎、聯胎與多胎
第二十三章 顏面、頸和四肢的發生一、鰓器的發生二、顏面的形成三、腭的發生與口腔、鼻腔的分隔四、牙的發生五、頸的形成六、四肢的發生七、顏面、頸和四肢的常見先天畸形
第二十四章 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發生一、消化系統的發生二、呼吸系統的發生
第二十五章 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發生一、泌尿系統的發生二、生殖系統的發生
第二十六章 心血管系統的發生一、原始心血管系統的建立二、心的發生三、弓動脈的演變四、胎兒血液循環和出生后血液循環的變化五、心血管系統的常見先天畸形
第二十七章 神經系統的發生一、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生二、周圍神經系統的發生三、垂體、松果體和腎上腺的發生四、神經系統的常見先天畸形
第二十八章 眼和耳的發生一、眼的發生二、耳的發生
第二十九章 先天畸形和預防一、先天畸形的發生概況二、先天畸形的發生原因三、先天畸形的預防主要參考文獻中英文專業詞匯索引
(一)外分泌腺的結構和分類 外分泌腺分為單細胞腺和多細胞腺。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就是單細胞腺,人體內絕大多數外分泌腺屬于多細胞腺。一般由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組成。 1.分泌部一般由一層腺上皮細胞組成,中央有腔。分泌部的形狀為管狀、泡狀或管泡狀。泡狀和管泡狀的分泌部常稱為腺泡(acinus)。組成腺泡的腺細胞,因結構和分泌物性質的不同一般可分為漿液性細胞或黏液性細胞(見后文)。這兩種腺細胞分別可以組成漿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由漿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泡共同組成的腺泡,稱為混合性腺泡。 2.導管 直接與分泌部通連,由單層或復層上皮構成,可將分泌物排至體表或器官腔內。腺的導管還有吸收水和電解質及排泌作用。 外分泌腺根據導管有無分支可分為單腺(simple gland)和復腺(compound gland)。分泌部的形狀為管狀、泡狀或管泡狀。因此,可將外分泌腺的形態分為單管狀腺、單泡狀腺、復泡狀腺和復管泡狀腺等(圖3一12)。 (二)外分泌腺細胞的分泌過程 外分泌腺細胞的分泌過程包括原料的攝取及分泌物的合成、貯存和排出等步驟。大部分腺細胞分泌過程的步驟有明顯的周期性,各階段都呈現出一定的形態特點。大致分為蛋白質分泌細胞、糖蛋白分泌細胞和脂類分泌細胞。 1.蛋白質分泌細胞蛋白質分泌細胞(protein—secreting cell)大多呈錐體形或柱狀,細胞核圓形,位于細胞中央或靠近基底部。細胞基底部細胞質顯強嗜堿性,頂部細胞質內聚集著許多圓形分泌顆粒,HE染色呈紅色,具有這些結構特點的蛋白質分泌細胞稱為漿液性細胞(serous cell)。電鏡下,細胞基底部有密集平行排列的粗面內質網,并有許多線粒體分布于內質網扁囊之間,細胞核上方具有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圖3一13)。細胞分泌過程經以下幾個步驟:①細胞攝入合成分泌物所需的氨基酸等原料;②氨基酸結合到粗面內質網的核糖體上合成蛋白質,進入粗面內質網腔內;③粗面內質網以出芽方式形成小泡,將蛋白質輸送到高爾基復合體;④蛋白質進入高爾基復合體,經過加工和濃縮,形成有質膜包裹的分泌顆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