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14章,內容包括: 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平面連桿機構及其設計、凸輪機構及其設計、齒輪機構及其設計、輪系及其設計、其他常用機構、機械連接、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蝸桿傳動、軸承、軸、聯軸器和離合器。圍繞每章所介紹的內容,都配有一定量的習題,以利鞏固所學內容。
本書主要用作高等學校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專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材,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和其他讀者參考。
本書根據普通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結合編者幾十年的教學實踐,針對學生加強實際工程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和根據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結合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成果,采用國家最新標注編寫而成。
前言
本書是根據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在吸收各高校近年來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編者幾十年的教學實踐,針對普通高等學校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要求,以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為重點而編寫的。該教材主要特點如下:
(1) 本書針對上述培養目標和要求,增加了旨在培養較強的工程素養、工程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機械工程師的課程內容。
(2) 兼顧應用性和實用性。為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本書力求做到基礎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力求實用,而更多地論述生產實際中的應用問題,使學生易學、易懂。結合編者幾十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經驗,力圖體現為學生服務的理念。例如,在軸系設計中將滾動軸承組合設計與聯軸器、離合器的內容打通,重點解決軸結構設計的相關問題。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吳潔(緒論、第4、5、12章)、康鳳華(第1、2章)、王鳳蘭(第3、6章)、李莉(第7章)、焦萬才(第8、9章)、宗振奇(第10、11章)、張天瑞(第13、14章)。全書由吳潔、宗振奇和康鳳華負責最后的統稿、審定并擔任主編。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錯誤或不當之處敬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作者
2017年5月
緒論
0.1本課程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 00
0.1.1基本術語 / 00
0.1.2本課程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 00
0.2本課程的研究任務及學習方法 / 00
0.2.1本課程的研究任務 / 00
0.2.2本課程的學習方法 / 00
0.3機械設計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 / 00
0.3.1機械設計的重要性 / 00
0.3.2機械設計一般過程 / 00
0.3.3機械設計的基本要求 / 00
習題 / 00
00第1章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
1.1運動副、運動鏈和機構 / 00
1.1.1平面運動副 / 00
1.1.2運動鏈和機構 / 0
1.2平面機構的運動簡圖 / 0
1.2.1機構運動簡圖的概念 / 0
1.2.2平面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 / 0
1.3平面機構的自由度 / 0
1.3.1平面機構自由度的相關概念 / 0
1.3.2自由度計算中應注意的幾個特殊問題 / 0
1.4平面機構的組成原理和結構分析 / 0
1.4.1桿組分析 / 0
1.4.2平面機構的組成原理 / 0
1.4.3平面機構的結構分類 / 0
1.4.4高副低代 / 0
1.5用速度瞬心法進行機構的速度分析 / 0
1.5.1速度瞬心的意義 / 0
1.5.2機構的瞬心數目 / 0
1.5.3瞬心的求法 / 0
1.5.4瞬心法在機構速度分析中的應用 / 0
習題 / 0
0第2章平面連桿機構及其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