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統計學——以EXCEL為分析工具(第2版)》強調統計思想和應用,突出應用性;采用真實案例,突出實用性;強化統計軟件的應用,突出可操作性;提供配套的教學輔助資源。
第三章
統 計 調 查【統計知識ABC】
\[A\]人口統計指標1. 人口數指一定時點、一定地區范圍內的有生命的個人的總和。
年度統計的年末人口數指每年12月31日24時的人口數。年度統計的全國人口總數內未包括臺灣省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華僑人數。
2. 市鎮總人口和鄉村總人口
其定義有兩種口徑: 第一種口徑(按行政建制)市人口: 市管轄區域內的全部人口(含市轄鎮,不含市轄區縣);鎮人口: 縣轄鎮的全部人口(不含市轄鎮);縣人口: 縣轄鄉人口。第二種口徑(按常住人口劃分)市人口: 設區的市的區人口和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人口;鎮人口: 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人口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人口;縣人口: 除上述兩種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1952—1980年數據為第一種口徑的數據,1982年以后的數據為第二種口徑的數據。
3. 出生率(又稱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數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
出生率=年出生人數/年平均人數×1 000‰
式中,出生人數指活產嬰兒,即胎兒脫離母體時(不管懷孕月數),有過呼吸或其他生命現象。年平均人數指年初、年底人口數的平均數,也可用年中人口數代替。
4. 死亡率(又稱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一定地區的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數(或期中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
死亡率=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 000‰
5.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或期中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
人口自然增長率=(本年出生人數-本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 000‰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6. 在業人口(又稱就業人口)指15周歲及15周歲以上人口中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
7. 不在業人口指15周歲及15周歲以上人口中未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包括在校學生、料理家務、待升學、市鎮待業、離退休、退職、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在業人口。〖1〗〖2〗〖3〗應用統計學——以Excel為分析工具(第2版)第三章統計調查〖3〗8. 總負擔系數指被撫養人口(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總負擔系數=被撫養人口/15~64歲人口×100%
9. 負擔老年系數指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負擔老年系數=老年人口/15~64歲人口×100%
10. 負擔少年系數指少年兒童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負擔少年系數=少年兒童人口/15~64歲人口×100%
(資料來源: http://www.stats.gov.cn/tjzd/tjzbjs/t20020327_14300.html.)\[B\]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一、 人口總量
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 339 724 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 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10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
二、 家庭戶規模
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 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 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于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三、 性別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四、 年齡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五、 民族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10年年均增長0.67%,高于漢族0.11個百分點。
六、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