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宗旨是對漢語熟語全面系統的研究。它既涉及到對漢語熟語本身的各種特性的研究,又接觸到歷代學者對漢語熟語研究的情況,也聯系到漢語熟語語用、語效的功能價值等等。本書用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展示它們以期準確認識漢語熟語的全貌,進而無誤地看清漢語熟語在漢語詞匯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王勤,1929年4月生,吉林省長春市人。1955年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研究生畢業。湘潭大學教授,兼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語言學會和湖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顧問,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顧問委員會榮譽委員等職。榮獲湖南省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現代漢語詞匯、修辭教學研究工作。出版學術著作、工具書和高等學校教材13部。主要有《現代漢語詞匯》《諺語歇后語概論》《現代漢語詞匯概要》《北京語言常識》《修辭說略》《漢語修辭通論》《論毛澤東語言藝術》(主編)《分類漢語成語大詞典》《漢語熟語論》等,發表了學術論文《論慣用語》《論語義域》《俗語的性質與范圍》《十年來漢語詞匯的發展和演變》《諺語的民族性》《略論現代漢語中的古語詞》等80余篇。其小傳已收入多種辭書。
序 言
章 漢語熟語
一、漢語熟語及其范圍
二、漢語熟語的名稱
第二章 漢語熟語的屬性
一、構成的定型性
二、意義的融合性
三、功能的整體性
四、語用的現成性
五、風格的民族性
六、品種的多樣性
第三章 熟語與非熟語
一、熟語與詞
二、熟語與自由詞組
三、熟語與專有名稱、科技術語
四、熟語與歌謠
五、熟語與行業切口
第四章 漢語熟語的誕生
一、漢語熟語誕生的外因與內因
二、確定漢語熟語誕生的根據及標志
三、小結
第五章 漢語熟語研究簡史
一、萌芽期(兩漢至東晉,206~317年)
二、發展期(南北朝至宋明,420~1644年)
三、興盛期(清至中華民國,1616~1948年)
四、繁榮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現在,1949~2003年)
五、小結
第六章 漢語熟語的文化底蘊
一、漢語熟語與文化
二、漢語熟語與物質文化
(一)漢語熟語與飲食文化
(二)漢語熟語與服飾文化
(三)漢語熟語與居住文化
(四)漢語熟語與旅行文化
三、漢語熟語與精神文化
(一)漢語熟語與政法文化
(二)漢語熟語與信仰文化
(三)漢語熟語與軍事文化
(四)漢語熟語與體育文化
(五)漢語熟語與婚姻文化
(六)漢語熟語與喪葬文化
(七)漢語熟語與生育文化
(八)漢語熟語與時俗文化
(九)漢語熟語與茶文化
(十)漢語熟語與酒文化
(十一)漢語熟語與演藝文化
(十二)漢語熟語與禁忌文化
第七章 漢語熟語成員的類型
一、漢語成語
(一)漢語成語的性質及范圍
(二)漢語成語的構成
(三)漢語成語的意義
(四)漢語成語的讀音
(五)漢語成語的來源及其形成
(六)漢語成語的演變
二、漢語諺語
(一)漢語諺語的性質
(二)漢語諺語的思想性
(三)漢語諺語的科學性
(四)漢語諺語的藝術性
(五)漢語諺語的構成
(六)漢語諺語的類型
(七)漢語諺語的產生、發展和演變
三、漢語歇后語
(一)漢語歇后語的性質及名稱
(二)漢語歇后語的構成
(三)漢語歇后語的類型
(四)漢語歇后語的形成
(五)漢語歇后語的發展與規范化
四、漢語慣用語
(一)漢語慣用語的性質及范圍
(二)漢語慣用語的結構
(三)漢語慣用語的意義
(四)漢語慣用語的來源
(五)漢語慣用語的特殊功能
五、漢語俗語
(一)漢語俗語的性質及范圍
(二)漢語俗語的構成
(三)漢語俗語的意義
第八章 漢語熟語的作用
一、信息作用
二、教育作用
三、論證作用
四、謀篇作用
五、修辭作用
第九章 漢語熟語的運用
一、運用應具備的條件
(一)積累
(二)選擇
二、運用的要求
(一)認真負責
(二)準確自然
(三)繁簡適宜
(四)風格統一
三、運用的技巧
(一)常用與變用
(二)明用與暗用
(三)單用與連用
(四)肯用與否用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