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稅收專業知識與實務 中級 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應試寶典與實戰模擬》由多年從事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研究的人員編寫,提供5大步高效專業考試服務:準確分析命題趨勢+緊密把握考試難點+詳細講解歷年真題+科學加強同步訓練+實戰模擬考試現場。
根據“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的考核要求,財政稅收中級經濟師在“專業知識與實務”領域應具備從事實際財政稅收工作相應級別的、必備的基礎性知識和能力。據此,本書分為13章,給出了公共財政與財政職能、財政支出理論與內容、稅收理論、貨物和勞務稅制度、所得稅制度、其他稅收制度、稅務管理、納稅檢查、國債、政府預算理論與管理制度、政府間財政關系、國有資產管理、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等知識模塊的考點分析和真題詳解,以幫助考生在短時期內有效地把握考試要領,減輕備考負擔,增強應試能力,從容應對考試。
《財政稅收專業知識與實務 中級 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應試寶典與實戰模擬》內容緊扣考試大綱,針對性強、內容翔實,是廣大參加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考生(尤其是起點低、基礎薄弱的考生)考前復習的輔導用書。同時,本書也是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提高業務知識水平、查找相關專業知識信息的必備工具。
清華大學出版社重點打造的“全國經濟專業資格考試”寶典叢書,業界專家審核推薦。
本書集“命題分析+考點講解+真題解析+課后訓練+模擬考試”五位于一體,含括“前期復習→中期鞏固→后期沖刺”各個階段,打造一套最快捷和最給力的經濟師考試方案! 力求讓讀者以最短的時間,最輕松的方式從基 礎入門走向應試無憂!
在我國,經濟師是一種職稱,是對從事經濟領域工作的人的一種工作能力上的評定,要取得“經濟師”職稱,需要參加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該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制度,成績合格者由人事部統一發放合格證書。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并不針對于某一個特定領域,在金融、工商管理、稅務、房地產等各行各業經濟領域工作的人都可以參加該考試,獲得一種工作能力上的測評肯定。
據調查表明,現在每年參加該項考試的從業人員已達到百萬以上。并且,隨著人才專業化的要求日益增強,經濟師考試的難度也日益加大。為了幫助考生能夠用最少的時間掌握較多的考試知識及經驗技巧,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應試寶典與實戰模擬”系列叢書。本書是該系列叢書中的一本。
關于“中級財政稅收經濟師”
“中級財政稅收經濟師”是我國經濟師職稱的中級職稱之一。考生需要參加并在1個考試年度內的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通過“經濟基礎知識(中級)”、“財政稅收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兩門考試,方可獲得經濟(財政稅收)專業中級資格。考試每年舉行一次,分兩個半天進行,兩個科目的考試時間均為兩個半小時。獲得該資格,可以反映持證人在經濟(財政稅收)專業上,已具備中級水平的學術學識與工作能力,便于用人單位更好地在從業人員中進行擇優聘用。
本書特點
本著為考生服務,幫助考生提高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的初衷,我們將本書定位于全方位的應試寶典,包括“歷年考情分析+考試重點精講+歷年真題詳解+同步習題訓練+模擬試卷實戰”5大部分。本書采用5步學習法,提供高效而又專業的5大考試服務,針對性強,實用性強,可以幫助考生全方位應對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
第1步 準確分析命題趨勢 提煉考情,總結近5年每章的主要題型和所占當年考卷的分值,幫助考生初步了解命題趨勢。
第2步 緊密把握考試難點 緊扣大綱,梳理全部考點內容和難點知識,幫助考生熟悉考點體系。
第3步 詳細解講歷年真題 吃透真題,囊括近5年每個考點的真題詳解,幫助考生持續掌握考點所對應的知識內容。
第4步 科學加強同步訓練 強化練習,同步考點大量習題的有效訓練,幫助考生鞏固并加深對考點所對應的知識內容的掌握。
第5步 實戰模擬考試現場 仿真實戰,模擬考試環境的規范的考試命題,幫助考生穩步進入備考狀態。
讀者定位
本書適合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的所有復習階段,既可以作為第一階段提高理論水平使用,也可以作為“考前”實戰沖刺使用,尤其對于起點低、基礎薄弱的讀者更適合。除此之外,本書所有題目均配有全解全析。
互動交流
參與本書創作和編排等工作的人員有:陳健、陳杰英、陳長偉、丁永平、高尚兵、谷秀鳳、韓春、姜蘇芳、李青山、劉菁、馬海平、倪震、潘小鳳、錢建軍、邵夫林、束云剛、汪偉、王俊來、吳松松、楊柳、楊章靜、張蕓露、周新。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任何批評和建議請發至:kaoshiresearch@163.com。
作者期許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最后,希望各位考生能夠認真備考,并以輕松的心態面對考試。預祝廣大考生順利通過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馬到成功,鵬程萬里!
編 者
第一章 公共財政與財政職能1
本章考試大綱2
分值比重分布2
重點考點精要2
第一節 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2
考點一 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特征2
考點二 公共財政存在的原因3
第二節 財政的職能4
考點三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概述4
考點四 財政收入分配職能5
考點五 財政經濟穩定職能的含義和主要內容6
歷年真題詳解7
同步試題訓練11
同步試題解析13
第二章 財政支出理論與內容15
本章考試大綱16
分值比重分布16
重點考點精要17
第一節 財政支出的分類及其經濟影響17
考點一 財政支出的分類17
考點二 購買支出的經濟影響18
第二節 財政支出的規模20
考點三 財政支出規模的衡量指標20
考點四 財政支出規模的增長趨勢21
考點五 中國財政支出規模的分析22
第三節財政支出的效益分析22
考點六 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義、特點22
考點七 財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23
第四節 購買性支出24
考點八 行政管理費支出、國防支出、文教、科學、衛生支出的內容24
考點九 財政投資性支出的意義26
第五節 轉移性支出30
考點十 社會保障支出30
考點十一 財政補貼支出31
考點十二 稅收支出33
歷年真題詳解34
同步試題訓練43
同步試題解析45
第三章 稅收理論47
本章考試大綱48
分值比重分布48
重點考點精要49
第一節 稅收概述49
考點一 稅收的概念49
考點二 稅收的財政職能、經濟職能和監督職能49
第二節 稅收原則50
考點三 稅收原則的概念及制定依據50
考點四 稅收原則理論50
考點五 現代稅收原則51
第三節 稅法與稅制52
考點六 稅法概述52
考點七 稅制要素53
考點八 我國現行稅收法律制度的分類54
考點九 我國稅制改革與展望55
第四節 稅收負擔56
考點十 稅收負擔概述56
考點十一 稅收負擔的轉嫁與歸宿57
第五節 國際稅收58
考點十二 稅收管轄權的概念,稅收管轄權的確定原則58
考點十三 國際重復征稅的免除方法及其應納稅額的計算59
考點十四 國際避稅產生的原因及反避稅措施60
考點十五 國際稅收協定61
歷年真題詳解61
同步試題訓練68
同步試題解析70
第四章 貨物和勞務稅制度73
本章考試大綱74
分值比重分布74
重點考點精要75
第一節 增值稅制75
考點一 增值稅的概念及納稅人75
考點二 增值稅的征稅范圍75
考點三 增值稅的稅率77
考點四 增值稅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79
考點五 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的計稅依據82
考點六 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納稅期限以及納稅地點83
考點七 增值稅的起征點及稅收優惠政策85
考點八 增值稅的征收管理85
考點九 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辦法86
第二節 消費稅制91
考點十 消費稅的納稅人91
考點十一 消費稅的征稅范圍91
考點十二 消費稅的稅率91
考點十三 消費稅的計稅依據92
考點十四 消費稅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94
考點十五 消費稅的征收管理95
第三節 營業稅制96
考點十六 營業稅的納稅人96
考點十七 營業稅的征稅范圍96
考點十八 營業稅的稅率97
考點十九 營業稅的計稅依據97
考點二十 營業稅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100
考點二十一 營業稅的征收管理101
第四節 關稅制102
考點二十二 關稅的納稅人102
考點二十三 關稅的征稅范圍102
考點二十四 關稅的稅率102
考點二十五 關稅的完稅價格102
考點二十六 關稅應納稅額的
計算方法104
考點二十七 關稅的稅收優惠104
考點二十八 關稅的征收管理105
歷年真題詳解105
同步試題訓練123
同步試題解析125
第五章 所得稅制度129
本章考試大綱130
分值比重分布130
重點考點精要130
第一節 企業所得稅130
考點一 企業所得稅的概念、納稅人、稅率130
考點二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收入確認132
考點三 企業所得稅的稅前扣除項目及扣除標準133
考點四 企業所得稅資產的稅務處理135
考點五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及稅收優惠140
考點六 企業所得稅的源泉扣繳規定142
考點七 企業所得稅的特別納稅調整規則及征收管理142
第二節 個人所得稅145
考點八 個人所得稅的概念以及納稅人的確定145
考點九 個人所得稅征稅對象的內容146
考點十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和計稅依據146
考點十一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及稅收優惠149
歷年真題詳解150
同步試題訓練161
同步試題解析163
第六章 其他稅收制度167
本章考試大綱168
分值比重分布168
重點考點精要169
第一節 財產稅制169
考點一 房產稅169
考點二 契稅170
考點三 車船稅173
第二節 資源稅制174
考點四 資源稅174
考點五 城鎮土地使用稅175
考點六 耕地占用稅177
考點七 土地增值稅178
第三節 行為、目的稅制179
考點八 印花稅179
考點九 城市維護建設稅181
考點十 教育費附加182
歷年真題詳解182
同步試題訓練192
同步試題解析194
第七章 稅務管理197
本章考試大綱198
分值比重分布198
重點考點精要198
第一節 稅務基礎管理198
考點一 稅務登記198
考點二 賬簿、憑證管理201
考點三 發票管理202
考點四 納稅申報205
第二節 稅收征收管理206
考點五 稅收征收管理的形式206
考點六 稅款征收的管理207
考點七 減免稅的管理210
考點八 出口退稅的管理211
第三節 稅收控制管理212
考點九 經濟稅源調查的目的和內容212
考點十 經濟稅源調查分析與報告213
歷年真題詳解213
同步試題訓練222
同步試題解析224
第八章 納稅檢查227
本章考試大綱228
分值比重分布228
重點考點精要229
第一節 納稅檢查概述229
考點一 納稅檢查的概念及范圍229
考點二 納稅檢查的基本方法229
考點三 錯賬的調整方法231
第二節 增值稅的檢查232
考點四 銷項稅額的檢查232
考點五 進項稅額的檢查234
第三節 消費稅的檢查235
考點六 銷售收入的檢查235
考點七 銷售數量的檢查236
第四節 營業稅的檢查237
考點八 建筑安裝企業的檢查237
考點九 轉讓無形資產及銷售
不動產業務的檢查239
第五節 企業所得稅的檢查240
考點十 年度收入總額的檢查240
考點十一 稅前準予扣除項目的檢查242
考點十二 不得稅前扣除項目的檢查243
歷年真題詳解245
同步試題訓練260
同步試題解析262
第九章 國債265
本章考試大綱266
分值比重分布266
重點考點精要267
第一節 國債的概念與分類267
考點一 國債的概念,國債與公債的關系267
考點二 國債的特征267
考點三 國債的功能268
考點四 國債的分類268
考點五 國債的結構269
第二節 國債的規模269
考點六 國債規模的含義269
考點七 國債的負擔270
考點八 國債的限度及衡量指標270
第三節 國債的發行271
考點九 國債的發行和推銷機構271
考點十 國債的發行價格272
考點十一 國債的發行方式272
考點十二 國債利率的含義273
考點十三 國債利率的確定及計算方式273
第四節 國債的償還274
考點十四 國債的償還方式、付息方式及資金來源274
第五節 國債市場274
考點十五 國債發行市場和
流通市場274
考點十六 國債市場的功能275
歷年真題詳解275
同步試題訓練278
同步試題解析280
第十章 政府預算理論與管理制度283
本章考試大綱284
分值比重分布284
重點考點精要285
第一節 政府預算的含義及特征285
考點一 政府預算的含義和基本特征285
考點二 政府預算的多重研究視角與共同治理286
第二節 政府預算的決策程序及模式287
考點三 政府預算的決策程序287
考點四 政府預算的主要模式288
考點五 我國政府預算的模式選擇289
第三節 政府預算的原則與政策292
考點六 政府預算的原則292
考點七 政府預算政策及實施內容293
第四節 政府預算編制、執行及審批監督制度293
考點八 部門預算制度293
考點九 政府采購制度的基本內容295
考點十 現代國庫制度296
考點十一 政府預算的審查、批準和監督制度297
第五節 政府預算的績效管理299
考點十二 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內涵與要素299
考點十三 政府預算績效管理的前提300
考點十四 我國政府預算的績效管理301
歷年真題詳解301
同步試題訓練306
同步試題解析308
第十一章 政府間財政關系311
本章考試大綱312
分值比重分布312
重點考點精要313
第一節 財政分權理論313
考點一 各種分權理論的含義及內容313
第二節 政府間收支劃分的制度安排314
考點二 政府間事權的劃分314
考點三 政府間收支劃分的原則和內容315
考點四 政府間預算管理權限的劃分317
第三節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318
考點五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基本問題318
考點六 我國分稅制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319
第四節 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320
考點七 政府間轉移支付概述320
考點八 政府間轉移支付的一般方法,我國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320
第五節 省以下預算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321
考點九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創新321
考點十 “鄉財縣管”財政體制創新322
歷年真題詳解322
同步試題訓練326
同步試題解析327
第十二章 國有資產管理331
本章考試大綱332
分值比重分布332
重點考點精要333
第一節 國有資產管理概述333
考點一 國有資產的概念與分類333
考點二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概念與主要內容333
第二節 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334
考點三 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334
第三節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335
考點四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335
考點五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337
第四節 資源性國有資產管理339
考點六 資源性國有資產的含義及特點339
考點七 資源性國有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基本原則和管理體制340
歷年真題詳解340
同步試題訓練341
同步試題解析343
第十三章 財政平衡與財政政策345
本章考試大綱346
分值比重分布346
重點考點精要346
第一節 財政平衡346
考點一 財政平衡的含義與情形346
考點二 財政赤字的計算公式及分類347
考點三 財政赤字的彌補方式及其經濟效應348
第二節 財政政策349
考點四 財政政策的含義及功能349
考點五 財政政策的目標350
考點六 財政政策工具350
考點七 財政政策的類型與效應352
第三節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353
考點八 貨幣政策的基本知識353
考點九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比較354
考點十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運用354
考點十一 我國財政政策的實踐355
歷年真題詳解355
同步試題訓練359
同步試題解析360
實戰模擬試卷、參考答案及解析363
第一章
公共財政與財政職能
本章考試大綱
考試目的
測查應試人員是否理解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特征、財政各職能的概念,是否掌握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財政職能等知識,以及是否具有運用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財政職能等知識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財政問題的能力。
考試內容
(一)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
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特征,公共財政存在的原因。
(二)財政的職能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圍及主要內容,財政資源配置的方式;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含義,社會公平的準則,社會不公平的原因,收入分配職能的主要內容;財政經濟穩定職能的含義和主要內容。
分值比重分布
縱觀近5年考試試卷的命題風格,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中都出現過本章的知識點,所占考試平均分值在5分左右。
近5年本章考試題型和分值比重分布
考試年份 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 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 案例分析題 總分值
2014年 3題3分 1題2分 — 4題5分
2013年 2題2分 1題2分 — 3題4分
2012年 3題3分 1題2分 — 4題5分
2011年 3題3分 1題2分 — 4題5分
2010年 3題3分 1題2分 — 4題5分
重點考點精要
第一節 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理論
考點一 公共產品的概念和特征
(一)公共產品的概念
西方國家通常把經濟部門分為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兩部分,私人部門提供的產品稱為私人產品,公共部門提供的產品稱為公共產品。
按照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給出的定義:純公共產品是指這樣的產品——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不會導致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例如,國防,新生兒同全體國民一樣享受國防保護。
(二)公共產品的特征
公共產品的特征是與私人產品的特征相比較而得出的,相對于私人產品的特征來說,公共產品的特征見表1.1。
表1.1 公共產品的特征
特 征 具體內容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產品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與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同享有,不能分割,如國防依據受益范圍的大小,可以將公共產品區分為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公共產品
受益的
非排他性 某個人或者集團對公共產品的消費,并不影響或妨礙其他個人或者集團同時消費該公共產品,也不會影響其他個人或集團消費該物品的數量和質量,如航海中的燈塔
取得方式的非競爭性 某一個人或集團對公共產品的享用,不排斥和妨礙其他人或集團同時享用。消費者的增加不引起生產成本的增長,即增加一個消費者,其邊際成本等于零
提供目的的非營利性 提供公共產品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追求社會效益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私人產品的提供則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公共產品的四個特征是密切聯系的,其中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
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主要是就消費該產品的不同特征來加以區別的,并不是指產品的所有制性質。
【例1.單選題】下列關于公共產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公共產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特有的產物
B.公共產品的效用具有可分割性
C.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區別在于消費該產品的特征不同
D.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區別在于產品的所有制性質不同
【答案】C
【解析】考核公共產品的特征。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主要是就消費該產品的不同特征來加以區別的,并不是指產品的所有制性質。
考點二 公共財政存在的原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的配置主體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只有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才有必要由政府介入。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失靈”是財政存在的前提,從而也就決定了財政的職能范圍。市場失靈表現在許多方面。
(1) 公共產品缺失。
(2) 外部效應。外部效應的存在,決定了帶有外部效應的產品在市場上只能是過多或者過少,從而導致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某些具有正外部效應的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3) 不完全競爭。
(4) 收入分配不公。
(5) 經濟波動與失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分配的范圍以“市場失靈”為標準,以糾正和解決“市場失靈”這一問題來界定。
【例2.單選題】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 )是財政存在的前提。
A.貨幣流通 B.市場失靈 C.社會再生產 D.社會產品
【答案】B
【解析】考核財政存在的前提。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失靈”是財政存在的前提。
第二節 財政的職能
考點三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概述
(一)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圍及主要內容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圍及主要內容見表1.2。
表1.2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概念、必要性、范圍及主要內容
項 目 具體內容
概念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是指財政通過對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調配,實現資源結構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財政資源配置的主體是政府,所以也稱為政府資源配置
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之所以必須進行財政資源配置,主要原因有:
(1)許多社會公共需要和公共產品無法通過市場來提供和滿足,如行政、國防、司法、公安、外交等。
(2)市場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范圍 (1)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是理論抽象的,在實踐中通常作為例子的是國防。但通常把法律設施、環境保護、行政管理服務、基礎科學研究等也視作公共產品。公共產品能滿足每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2)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是指既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又有私人產品的特征的產品,如教育、醫療等。
(3)天然壟斷行業的產品。天然壟斷行業的產品的資源配置比較復雜,要以效率優先的原則視具體情況選擇資源配置
主要內容 (1)調節全社會的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體現在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高低上。
(2)調節資源在不同地區之間的配置,主要是通過稅收、投資、財政補貼和財政體制中的轉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來實現。
(3)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調整產業結構有兩條途徑:
①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國家需要優先發展產業的投資,則會加快該產業的發展;相反,減少對某產業部門的投資,就必然會延緩其發展;
②改變現有企業的生產方向,即調整資產的存量結構,進行資產重組,調整產業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