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在新西蘭(一位中國博士媽媽的兒童教育筆記)》分為三篇。上篇主題為“大衛在新西蘭”,主要以比較的視野,與讀者一起思考什么是真正好的兒童教育,并且落實于可操作的手段,哪怕是一點一滴。中篇主題為“家學幼事”,主要從一個母親的切身體驗出發,探討一些有益的家庭教育手法,同時躲開一些常見的教育誤區,可能對年輕媽媽更有用些。下篇編譯了關于新西蘭早期教育的介紹性文字和《新西蘭時期教育綱要》,尤其是后者,為新西蘭一百多年幼兒教育運動的結晶。
它不是知識密集型的精英教育,而是強調培養兒童對知識的興趣;不是過度社會化的意識形態教育,而是強調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成長;不是反教育的“叢林教育”,而是強調兒童行為品質的養成。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我到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做訪問學者,4歲的兒子大衛隨行,進入維多利亞大學早期教育中心Kea:House(小鸚鵡之家,Kea是新西蘭特有的一種烏,叫食肉鸚鵡)。Kea House給我帶來了全新而強烈的幼兒教育感受,是促使我在專業研究外寫作的第一動力。
早在2006年9月給大衛選擇幼兒園時,我就感受了北京幼兒教育的現狀和父母普遍存在的焦慮。由于種種緣故,我先后深入地接觸了三所幼兒園,一所是傳統幼兒園,兩所是現代幼兒園。傳統幼兒園用紀律進行簡單劃一的管理。而現代幼兒園的硬件和軟件都不成熟,有時連幼兒基本生活流程都做得手忙腳亂。關于幼兒園的網絡言論中,不時出現的虐待兒童事件和時髦的西方幼教理論似“落霞與孤鶩齊飛”,更令父母為上幼兒園的孩子備感擔憂。
一日,朋友借我一本《幼兒園大戰》,以排遣我的憂慮。書中描述了美國的父母如何為子女進入精英小學而緊張地爭取。雖然入學同樣有名額限制,但是,精英小學的入學評估多是從道德品行、行為習慣角度進行,評估標準也算合情合理。何況,美國的兒童都能在幼兒園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因此,這種競爭的激烈程度跟北京幼升小的慘烈狀況相比,簡直不足掛齒。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北京,幼升小、小升初乃至高考,幾乎成了家庭綜合實力的殘酷競爭。各種奧數成績、英語水平、鋼琴證書、跆拳道段位等升學參考指標,使得年幼的兒童過早地進入競技場,而無暇顧及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熏陶培養。
初到Kea House,我好像從霧靄重重的迷津經歷時間隧道,空降到了桃花源。Kea House在教育模式、教師觀察、家園溝通等各 個方面,都有著成熟完善的經驗。我看到的Kea House的小朋友,多茁壯成長而且舉止文明。這是不是特例呢?抱著這樣的疑問,我通過圖書館、網絡和實際走訪,了解了更多新西蘭早期教育的狀況。結果令我感到驚異:這種卓有成效的幼教模式建立在新西蘭一百多年的自由幼兒園運動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與社會的良好互動,目前成為新西蘭普遍的幼教模式。作為該運動的結晶,以及作為指導這一模式的文件《新西蘭早期教育綱要》(New’Zealand Early ChildhoodEducation Curriculum),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把早期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具體明確的政府文件之一。
新西蘭幼兒教育在世界的領先水平,從全球性教育評估數據中可見一斑。在學前教育的衡量中,通常采用三個數據。第一是兒童入園率。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成員國都屬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該組織每年對成員國的教育狀況進行一次橫向比較。在該組織《2010年世界教育報告》中,新西蘭學前教育入園率為91%,居第10位,比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入園率72%高出許多。第二個數據是學前教育師生比。同樣根據該報告,新西蘭的師生比為1:9.6,僅次于丹麥、冰島和瑞典,與世界平均水平1:18拉開很大差距。第三個數據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7年以《早期養育和教育》為主題的教育報告中,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全球排名,新西蘭排第16l位。這三個數據充分說明新西蘭的幼教事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另外一個數據補充了對新西蘭教育水平的總體認識。201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根據健康、教育和財富三項的綜合評估,新西蘭位居全球第3位。
每天耳濡目染新西蘭成熟的幼教經驗使我產生了急迫的心情,想與中國的父母和讀者分享我的收獲。但這分享,并非面面俱到地講述我的所見所聞,而是揀選與幼兒教育有關的制度化行為進行寫作。這些制度化行為是反復發生、經驗證而有效、已成慣例和制度的行為,也可謂是幼兒教育方面的成熟經驗。盡管籠統地講,幼兒教育是整個文明的冰山一角,而各國文化傳承或有不同,無法全盤照搬,但是,制度和技術層次的學習模仿卻完全可能。精神和文化的體會也無不可。所以,我特意從可行性方面對本書內容作過考量,目的正是讓本書介紹的幼教經驗對中國的幼兒教育者而言,不是心向往之而不能至,而是可欲可得,行之有效。
除了新西蘭幼兒教育方面的內容,我還就自己的幼兒教育經驗寫作了數篇文章。因此,本書從結構上分三部分,上篇主題為“大衛在新西蘭”,中篇主題為“家學幼事”,下篇主題為“新西蘭的早期教育”,共計26篇文章。上篇討論新西蘭幼兒教育的幼兒園經驗和社會生活,包括入園過渡、日常教育模式、教師觀察記錄、兒童社會化、幼兒園資金募集、父母聚會、家園溝通、幼兒園的國際化等,計14篇。中篇總結我的幼教經驗,涉及運動、藝術、游戲、閱讀、情緒管理、英語學習、信守承諾等,計8篇。下篇編譯了新西蘭早期教育的兩種主要觀念、模式和政府的角色,以及《新西蘭早期教育綱要》,計4篇。如果說全書側重于制度,那么代后記“母親”則以感性的愛作為主題,風格完全不同于前面的所有文章。它白描了母親這一教育者的象征形象,闡發了愛是教育的靈魂、教育扎根于生活的理念。由此,它和全書相反相成,勾勒出完整的教育圖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把《新西蘭早期教育綱要》作為一個特別的禮物奉獻給讀者。這是新西蘭教育部的政府文件,可謂是新西蘭一百多年幼兒教育運動的理論結晶,而了解幼教實踐的人都知道,它濃縮了當下新西蘭幼教事業的全部經驗。根據作者的了解,迄今它在中國大陸還沒有中文譯本。因為其重要和缺乏,作者個人購買了其主要章節的翻譯版權。新西蘭教育部向作者證實,此翻譯版本是第一個中文版本。
全書的寫作方法遵循認識的過程。認識既是一種時間的順序,也是知識和感受內在化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難以自然鋪展一個外來者——中國母親的視角——她如何在新西蘭幼兒園教育體驗中產生認識和變化,如何解釋其中的驚訝和喜悅,又如何不斷挖掘新的發現和知識。經由這個特定的認識過程,中國讀者將會與這位中國母親不斷產生共鳴,不斷隨著閱讀的深入自然而然地獲得想要的信息。
無論是寫作視角還是方法,都是本書教育期望的體現。這個期望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培養一個“人”的教育。它不是知識密集型的精英教育,而是強調培養兒童對知識的興趣;不是過度社會化的意識形態教育,而是強調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成長;不是反教育的“叢林教育”,而是強調兒童的行為品質的養成。
有點遺憾的是,我并沒有用某種特定的概念來對它進行命名。事實上,我認為這并不必要。優良的教育往往是系統而歷史的,難以用一個簡單的詞語加以概括。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柏拉圖的學園教育被簡稱為“古典教育”,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被簡稱為“核心課程模式”,劍橋大學的被稱為“全人教育”,單從這些概念上,你能獲得獨特而豐滿的理解嗎?《新西蘭早期教育綱要》在第一部分也提出,綱要是新西蘭幼兒教育經驗的提煉,它超越于包括蒙臺梭利、華德福等在內的各種幼教哲學,具有更普遍的適用價值。我所期望的,就是一個更普遍、有價值的幼教,培養正常的、身心健康的兒童。如果非要從功利的角度去評估一下,那我也可以說,它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出可持續發展型精英!
實現這種期望,我的想法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而不是割裂于生活的單個元素。完整和有機的生活,是兒童成長的健全環境,也有利于培養未來的健全人格。我深以為然的是,成人把兒童引領到這種環境中,兒童就可以自己尋找和發現自己。成人需要做的,是提供條件和從旁協助,以及盡力進行精神、道德和習慣的熏陶。
因此,這本書尤其寫給三類讀者。第一,對幼兒教育感興趣的人。父母、幼兒園管理者、幼教專業的學生和學者,是本書潛在的讀者對象。幼兒園管理者尤其可以從中發現幼兒園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制度。幼教專業的學生則可以獲得許多第一手的新西蘭幼兒教育的資料和信息。 第二,對社會學感興趣的人。兒童的社會化、新西蘭社會對兒童的影響、父母的交往等等,體現出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所形成的人的日常行為模式。這些信息在比較和學術的意義上,將帶來許多啟發和思考。第三,帶孩子短期旅居國外的人。越來越多的父母有機會帶著孩子短期旅居國外,那么,如何更早融入當地社會、更快掌握外語、更適應當地的教育、更充分地獲得當地的資源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相信本書會提供一些經驗之談。 最后,我希望表達我的一番謝忱。首先要感謝中國政法大學和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交換項目的主管,感謝常保國院長、Rabel Roberto教授和PatMoloney主任,他們的慷慨承諾給我提供了訪學的機會和大衛在Kea House的位置。沒有這一點,就沒有本書的問世。
其次還要感謝維多利亞大學的幼兒園主管Jean Sunko和Kea House的所有人。跟這些教育管理者的交流中,我深深體會到他們的敬業精神和為“顧客”著想的善意。Kea:House的孩子們像天使一樣,美麗純真。父母們則是一個熱情洋溢、友好團結的社群,我從家庭交往中獲得的快樂不亞于我的學術收獲。2008年11月中旬,幾個父母給大家群發郵件,自發提名Kea House的全體員工作為維多利亞大學2008年度優秀員工團體獎,打破以往僅僅推選專家教授的傳統。父母們紛紛添加推薦評語。圣誕節前夕得知Kea House榮獲該獎項,大家都很受鼓舞。
在我的寫作過程中,Kea House的老師和父母們都承諾我可以使用他們以及子女的個人信息和照片,為我的寫作提供了便利。Martin的父母還給我發來更多照片,充實我的資料。與以上諸位的交往,對我來說是一種快樂。但是,如果沒有出版人陳知寒先生的推薦,這本書恐怕還會更晚與讀者見面。在認識陳知寒先生之前,我就已經閱讀了他出版的《家庭美德指南》。得知他將為我的書進行推薦后,我感到非常榮幸。我也非常感謝中國言實出版社的張越編輯。他給所有文章編寫了提示語和小標題。他嚴謹、扎實的工作,使本書受益匪淺。謝謝兩位盡職盡責的出版入!
特別的感謝給我的先生和家人。他們永遠是我的心靈甘泉和夢里故鄉。先生工作辛勞,可是對待我的事,總是心上牽掛,親歷親為,仿佛我延伸了的頭腦、心靈和四肢。我的感恩,難以言表。
最后,還想感謝惠靈頓的風。惠靈頓是一座風城,一年四季地刮,忽大忽小地刮,突如其來地刮,可是這風干凈、濕潤、冬不冷夏不熱,還卷來送去萬千云朵,讓我這個從北京來的人感到非常享受。惠靈頓港口2008年3月新立起一個銅像,那是一個赤裸的男性,他的腳下是波瀾壯闊的太平洋,身體則在無遮無攔的風中努力地挺出去,背上的肌肉似乎已經緊張到最大極限,好像是去接受風、擁抱風、挑戰風,與風訴說自己全部的情感、力量和心事。銅像名為風的慰藉,恰切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