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長流》主要介紹1954年晉中平原汾河沿岸的杏園堡農業社遇到災害。在年輕的黨支部書記郭春海帶領下,群眾齊心協力克服困難渡過災難。副社長劉元祿一心想發財,對抗災多方阻擾。郭春海依靠貧下中農克服干擾,及時提出了抗旱辦法,以互助互借解決了群眾的缺糧困難。后來,農業社戰勝了天災人禍,生產獲得了大豐收。
《汾水長流》:
第一章
黃昏時分,杏園堡村的人們剛剛回到家里吃夜飯,瞠瞠瞠鑼聲和敲鑼人的喊叫聲,就沿著街巷響過來了——
鄉里社里有命令,
男女老少都聽清。
今天夜里有霜凍,
社員組員齊出征。
自帶一捆高粱稈,
廟院門口來集中。
今晚防霜最當緊,
為得夏秋好收成。
……
敲鑼傳令的郝同喜在村里喊叫了一圈以后,曙光農業社的社員們和一部分互助組組員們,便背起高粱稈,陸陸續續地來到廟院門前的空場上。當人們正抬頭看著大槐樹樹梢的擺動,看著鐘樓頂上的月亮和星星,議論著今夜晚的防霜時,忽然有誰高叫了一聲:
“嘿,你們看,那是誰趕著牛跑來了!”
人們往街道上看時,只見是農業社的黨支部書記郭春海,他趕著一頭大黃牛,牛背上還馱著四捆高粱稈。那年輕的郭春海,頭上扎著一塊白毛巾,身上穿一件黑棉襖,腰里系了一條雪白的腰帶。身高肩寬,劍眉圓眼。在這月黑夜里,越顯出他那青年英俊的姿態。聽見人們叫他,他就揚起鞭子,在空中啪啦啪啦地響了兩聲,那大黃牛也就蹦跳著跑到廟門前來了。
小伙子們一見郭春海,就圍上來。有的幫著把大黃牛拴到槐樹上,有的親熱地說道:
“哈,咱們支書無論干甚都要起帶頭作用,人家都帶一捆高粱稈,你怎么馱來四捆?”
“海子哥想得也妙,把老黃牛也動員上參加防霜來了。”
……
小伙子們正圍著郭春海說笑,想不到卻惹惱了他們后邊站著的一個人。這人有三十多歲,上身披了一件皮襖,頭上戴著一頂氈帽。在那方圓的虛胖臉上,一雙細瞇瞇的眼睛,恰似進開的黑豆莢里藏著兩顆黑豆。聽到小伙子們夸獎郭春海,心里一陣不舒服,就接著說了一句:
“哼!幾捆高粱稈也值當得使牛馱!”
小伙子們一聽這慪氣話,便立時回過頭來,但瞪眼看時,才看見是他們的副社長劉元祿。小伙子們雖然心里不服氣,表面上卻不好意思頂撞他們的上級。郭春海呢,他從家里出來時,為了多拿幾捆高粱稈防霜,才想出了這個辦法;為了使喚牛馱,還和父親吵了一頓。而今劉元祿卻當著眾人說這種話,心里自然生氣,但又不愿意在眾人面前和他吵嘴。這時,剛巧老社長徐明禮走過來。徐明禮知道劉元祿跟郭春海平素常面和心不和,短不了吵嘴拌舌。剛才縣委會來電話通知防霜,他倆還爭吵了一頓:劉元祿怕白勞累一夜,勞民傷財;郭春海卻說,應當相信氣象預報,發揮農業社的優越性,避免減產。因此堅持要防霜。眼下,徐明禮也怕他倆當著眾人爭吵,便拉著郭春海說道:
“算啦。一句閑話,就當他沒有說,你沒有聽見。天氣不早了,人們也來得差不離了,我看咱們就開會吧。”
于是,社長徐明禮就宣布開會,先讓鄉長張月清講了幾句防霜的意義,隨后又說明了今晚上的防霜辦法:農業社按生產隊分配地段;互助組由組長帶領,到村外西北面用高粱稈擺好一排火堆。民兵們集中到廟上睡覺,后半夜以打鐘為號,分頭去點火熏煙。
社長徐明禮剛宣布完畢,各生產隊的隊長和社員們就立刻叫喊起來。隊長叫社員,社員叫隊長。一陣叫嚷之后,各生產隊的隊長又向社員們分配開任務,指定下地點,然后社員們就背起高粱稈出發了。
鄉、社干部們在討論防霜辦法時,便確定了分工。支書郭春海和社長徐明禮領導農業社防霜,鄉長張月清領導互助組和單干戶防霜。眼下,當農業社的社員們出發以后,張月清檢點人數時,看見互助組和單干戶來的人太少,便臨時又抽調了幾個干部,分派去動員互助組和單干戶。劉元祿因為兼任著鄉武裝委員會的副主任,所以張月清也臨時把他抽調過來,并且和他商議道:
“你是和村主任他們領導互助組呢,還是和我去督促單干戶?”
劉元祿覺得單干戶一家一戶的不好督促,便說:“我就和村主任領導互助組吧!编l長張月清便給他分配了督促周有富等三個互助組的任務。劉元祿剛領了任務,就神氣十足地獨自走了。他想先回一趟家,提一盞馬燈。他既然是去做領導工作,而且又是動員富裕中農周有富,那當然就應當提一盞照明的馬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