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是作者在臺灣大學講授同名課程二十余年的累積成果。
這部書延續了課程的特點,以現存的、看得見的作品為基礎,分主題、按時間講授了中國美術的方方面面,包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等。
作者終身從事傳統藝術研究工作,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職數十年,接觸了大量珍貴的美術作品。他學養深厚,在講解時不限于作品本身,還涉及作品相關社會背景、人物、故事種種方面,甚至通過與西方畫對比,在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中碰撞出新觀點、新火花。
--------
延續閱讀:李霖燦《李霖燦讀畫四十年》
1. 四十年臺北故宮研究,二十年臺灣大學授課,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畢生經驗傳授;走遍名山大川、飽覽八代內府珍藏之后的思想精華所聚。
2. 揭開千年藝術史謎團。
蔣勛先生回憶他當年在臺北故宮跟隨李霖燦先生學畫時說,1960年代,李霖燦先生發現了藏在《溪山行旅圖》中畫家的名字范寬。到目前為止,世界公認的典型的、沒有人懷疑的范寬(作品),只有這一件。李霖燦先生揭開了近一千年來藝術史上的困惑與謎團。
3. 李霖燦心血之大成,涵蓋中國美術各個門類,有史詩般的宏大視野和問題意識。
4. 在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搭建一座橋,不僅是美術入門的上乘引導書,還是每個人的案頭良伴。
5. 作者既有高超的講故事能力,又有深厚的歷史學術功底,靜態的藝術作品和歷史故事在李霖燦的娓娓道來中,如動態電影般生動有趣,讓人身臨其境。
6. 美術與文學相得益彰,歷史與哲思美妙融合,堪稱人文典范。
原版序
許多人都譏笑某某教授用了一本破講義講了二十年。若這話當真,那我就更慚愧,在大學里教了二十年中國美術史,竟然連一本破講義也沒有。
倒不完全是偷懶,只因為新資料不斷地被發現,實在不能不隨時增添,所以我可說是在臺大用幻燈片介紹新材料,用得最多的一個,而且這也構成了我后來寫書時的不少困難。
當初到臺大教書時,想法十分單純而幼稚,滿以為只需教一年,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寫成《中國美術史》這本書。但是事有大謬不然的,一方面由于美術方面考古材料不斷被發現,簡直就停不住車,如秦代兵馬俑的發現就使人覺得美不勝收,秦代的陶器史和雕塑史都得重新寫過;還有,依我實地的經驗,兩個小時的課程大約需六十張的幻燈片,以一學年上課三十個星期來算,就需要一千八百張幻燈片之數,這都是不容易在書上處理的事。所以一面教書,一面增加,也一面拖延;一直到不教這門課了,文章倒是寫了不少,講義卻一直是沒有寫成。
事為李賢文先生知道了,他鼓勵我分段分篇來寫,《雄獅美術月刊》可以提供篇幅來做嘗試。把幻燈片約束在二十張之下,處理上沒有什么問題,因為他是該月刊的主持人。
這也可以說是一項三年計劃,我不敢貿然答應他,但是賢文先生是一位善于推動理想的說書人,我在退休之后,也想結平生的這一筆賬。想起在臺大教書時光,許多人都當場錄音,帶回給家人聽,南懷瑾老師還曾把許多錄音帶叫學生戴玉曾整理出來,在《知見》雜志上發表。這幾種理由一會合,又加上賢文先生的慫恿,我就答應了他,來試寫這本講義,不敢說是書,所以采中國美術史稿為名。
我很知道這真是所謂的拋磚引玉,一本中國美術史談何容易,那篇幅圖版在我想象中都比這要大上十倍不止,而且恐怕也非一手一足之列所能完成,希望早日有集體佳作問世。這冊史稿只可說是應景,將隨風飄逝。但如果能由此誘導出新的拓展、更大的成就,那便已達到它在這個過渡時代中接力遞棒的任務。
既然是以當日教課的實際歷程為依據,所以在這里便以二十九個單元合為一系列。其排列的原則大體上是以時代的先后為序,卻又以類別為綱,這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若一開始就做著書之計,分綱列目,證史論畫,我想便不會形成這本教學講義式的樣子,用眼睛看的書和用耳朵聽的書到底是有差別的。
很顯然地,在這里是以繪畫史為主調,在二十九個單元之中,它占了二十二個之多,這是由于我是西湖藝專的學生,對繪畫有入門之功。而且還由此形成了另一種特色,那就是就畫論畫。在文字議論之間以畫跡為主,不只空談理論或什么主義之類。因為在我的想法之中,現今對畫跡本身的基本認識,還沒有達到張張堅實的程度。在四十年看畫的經歷中,還常常有畫跡本身的問題發生。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畫庋藏為例,時時還會有所謂新的發現,所以我認為少安毋躁,緩緩大計未始不是種可行的辦法,因之便在講義史稿中形成了這種偏頗的現象。
至于以類別分綱目,如肖像畫、仕女畫之類分別而論列,則是由于教學的方便,為的是使眉目清晰,便于課程單元的處理;但是也由于太注意類別的體系,而少了歷史的綜合連貫。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當日是在歷史系開的課,學生的中國通史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如此運用起來并沒有太大的困難;如今寫成了這個樣子,聰明的讀者只需就類別作橫向的聯系,然后觀其時代之大略,亦可以思過半矣。謹在這里敬致歉意,希望能邀得大家的諒解。
除了歉疚之外,我寫序的主要意思,是在于表達我的滿腔感謝之情。人上了年紀,只覺得到處充滿了溫暖和扶持,以此書為例,不知多少人在出錢出力;李賢文先生的鼓勵和慫恿于先,雄獅美術的編輯部門全力支持于后。李梅齡、李復興兩位執行編輯不知費了多少心力,編輯部同人說是在爭著校我的稿子,黃秀慧小姐還為我把零篇裝訂成冊;而且大家還公認我的稿子最守時寄達,即使人在國外旅行,亦必然準時寄到。這一點我覺得只是應該而已,并沒有什么稀奇,但是他們的盛意我感激不盡。
所以,由于其他原因,偶有一兩期文章脫期,還會有好心的朋友千里致書以相問訊;記得在臺大教課之日,有位旁聽的觀眾悄悄地對我說:我是每星期六下午從新竹趕來,聽完再坐火車回去。對于以上許許多多的知音好友,我愿意說一句話:是你們的鼓勵,我才得于垂暮之年結了這一筆賬,好高興,謹在這里一并道謝!
李霖燦,1913年生于河南輝縣,1941年進入中央博物院,從事傳統藝術尤其是繪畫的研究工作,直至1984年,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上退休。李霖燦是吳冠中的同窗好友,也是蔣勛的老師。李霖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職四十余年,同時在臺灣大學等校任教,教授中國美術史等課程二十余年,有《中國美術史》《中國名畫研究》《中國畫史研究論集》等著作出版,也為臺灣著名雜志《雄獅美術》等撰寫藝術欣賞專欄。
序言一 中國美術史的耕耘者李霖燦
序言二 學問功夫上水船
序言三 李霖燦的山水詩情
原版序
漢畫像石之遐想
晉人風采顧虎頭
王羲之和中國書法
敦煌的藝術寶藏
雕塑藝術的光輝
陶瓷王國·華夏之光
延年益壽說銅器
溫其如玉化干戈為玉帛,人間最美之事
山水畫的黃金時代(上)
山水畫的黃金時代(下)
山水畫的白銀時代
山水畫的青銅時代
山水畫的白鐵時代沈文仇唐和四王吳惲
中國的花鳥畫(上)
中國的花鳥畫(中)冊頁畫的精美世界
中國的花鳥畫(下)水墨精神的發揮
花鳥畫中的墨竹畫
中國的仕女畫
中國的肖像畫
道釋畫的超越追求從平凡中涌現圣潔光輝
歷史故事畫
畜獸畫附昆蟲
魚藻畫的活潑生意
人物畫的水墨丹青
自由主義的新風格八大山人、石濤和龔賢等
揚州八怪的新形象
趙之謙和吳昌碩
白石老人新論
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