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主角是和我們一樣生于自然、有血有肉的動物,它們通過自己的行為、目光告訴我們一個個關于感恩、夢想、團結、善良、堅強、勇敢……的故事,帶給我們一次次震撼!《震撼中國學生心靈的動物傳奇閱讀:企鵝的風度(彩圖版)》主要內容包括:最后的致禮;五爺和黃犍牛;烏鴉的回禮;狼的報復;蛇頭;可憐的庫特盤狗;蟒蛇伙伴等。
我喜歡去動物園,盡管那里的味道并不好聞。但是,在那里能看到一張張洋溢著快樂的孩子的臉。
孩子與動物之間,似乎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也許正是因為孩子的心靈沒有塵埃,所以與純樸的動物之間更容易靈犀相通吧。
記得去年深秋,北京的天氣有些涼,尤其是夜晚,路上蕭瑟得幾乎不見路人,涼得似乎有些缺少人情味。一天,小侄兒上完課外班已是晚上八點多了。我和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只有幾盞路燈迷迷蒙蒙地亮著,這時我們聽見幾聲狗叫。狗叫聲打破了路上的寂靜,顯得很親切,又很安全。小侄兒與狗對著叫,我被逗笑了,這時碰巧經過的兩個路人也笑了。
我對小侄兒說:“你真是八九歲討狗嫌。”他卻說:“討狗嫌有什么不好,不僅狗快樂,我也快樂,同時別人聽了也快樂,您不是和剛才從我們身邊走過的那兩位阿姨都在笑嗎?跟狗說說話,狗既不會嘲笑你,也不會嫉妒你。隔壁姐姐家的鬧鬧一看見我,就會向我打招呼,我與它說高興的事情,它就搖著翹得高高的尾巴,表示非常開心:我跟它說不開心的事情,它就呲著牙,惡狠狠的,好像在表示它的憤怒。多有意思啊?”在驚訝小侄兒的長篇大論之余,我又不得不從心底贊同他的觀點。劍橋大學曾對兩組兒童進行過對比研究,一組兒童有動物陪伴,另一組則沒有動物陪伴。結果有動物陪伴的那組孩子社交承受能力明顯要比另一組孩子強。
日本的教師也認為,凡是親近動物的孩子都比較外向,并且顯示出較高的領導欲望和利他傾向。
這些研究都證明:在各種文化環境內,兒童與動物接觸都可產生一系列積極效應。孩子與動物的情感,若加以美化與運用,可以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例如感恩、夢想、善良、堅強、勇敢……不過,現代生活中的很多枷鎖讓我們的孩子無法親近動物,所以為了能夠給孩子一個親近動物的機會,我們特別編寫了這套《震撼中國學生心靈的動物傳奇閱讀(彩圖版)》,這里的每一種動物都至情、至真、至善。
希望孩子通過故事和動物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然后重新恢復那種純粹的天然的聯系?
最后的致禮
五爺和黃犍牛
烏鴉的回禮
狼的報復
蛇頭
可憐的庫特盤狗
蟒蛇伙伴
懂禮貌的猴子
小狗火海救主
袋鼠的禮儀
禿鷲的羽毛
灰脖鴨的回禮
雪狐的絕唱
烏鴉與孔雀
打鈴的浣熊
野天鵝的眷戀
刺猬愛的旅程
企鵝的風度
黑子的最后告別
尊重生命
生氣的駱駝
漁翁奇遇
米莎與狼
恭敬的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