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序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中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報告還明確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這一重大判斷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態度和信息,也進一步明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科學內涵、重大意義和實踐路徑。實際上,一帶一路建設既對引領新型全球化發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完善、加快中國全方位開放發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促進世界經濟理論、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理論創新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重要啟發。
一帶一路建設與新型全球化發展
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復蘇緩慢,全球結構性困境依然存在。特別是一些大國經濟貿易政策調整,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世界經濟增長再次出現新的不確定性因素。筆者認為,從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及其發展,到最近兩年來出現的反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其背后折射出的圖景則是:上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產業轉移、資本轉移等帶來空心化、實體經濟衰退、虛擬經濟過熱,進而引發發達國家內部出現諸多發展不平衡問題;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參與全球化歷史進程中,同樣也是內部出現結構性失衡,且和發達國家之間也出現嚴重的結構性不平衡;全球化利益分配在一國內部以及不同國家之間均出現失衡。諸多失衡,本身表明以市場化機制推動的全球化的增長邏輯,雖然帶來了全球經濟發展和繁榮,但的確產生了很多弊端。客觀來說,這種失衡及其再平衡本身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必然結果。但是問題在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隨后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使得這種失衡和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更加嚴重;危機從外部沖擊視角,進一步加劇了不平衡和失衡,也使人們把注意力逐漸轉向反思全球化本身。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從傳統的國際分工體系、產業分工體系逐漸轉向全球價值鏈分工、產品內分工發展以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加入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垂直化國際分工體系的位置、角色在本質上取決于一國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而非必然由傳統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來決定。經濟全球化內在機制發生的這種變化,既使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很大變化,也造成全球化發展進一步失衡。面對全球化發展失衡,需要通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為全球發展注入新的公共產品、發展動力、治理手段、治理規則。
在這種現實的困惑和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擇和新的全球化發展機制,對于推動全球化再平衡、修復失衡以及促進完善全球治理,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包容、平衡、普惠和開放的方向發展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包容性發展新理念,強調推動全球化更加包容和平衡發展。中國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和進步,推動一個更加包容和平衡的全球化新時代。無疑,一帶一路倡議必將使國際資本流動和貿易增長加快,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化朝著更加健康的目標發展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順周期下形成的巨大產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由此,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建設堅持開放發展理念,推動沿線國家地區相互開放發展,融開放于創新發展之中,實現開放與創新融合發展、聯動發展,為加快創新世界經濟增長方式,推動世界經濟更加開放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權衡:《一帶一路開辟全球化新紀元》,《經濟日報》,2017年5月13日,第8版。在筆者看來,與以往全球化發展和全球化治理機制不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一是堅持合作共贏,只有合作共贏方可扭轉傳統全球化的利益失衡,也只有合作共贏,方可體現世界經濟相互依賴性規律和趨勢;二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體現了共商共建中的開放與平等的合作方式,因此克服了傳統治理機制在事實上的不平等性。因此,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真正體現了新型的全球公共產品新趨勢和新特征。因此,面對世界經濟復蘇發展的不確定性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受阻,面對全球化發展再平衡和全球化治理體制機制的完善,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推動和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有助于推動世界經濟更加包容、開放、普惠和平衡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全面開放發展
從中國國內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來看,一帶一路建設也是新時代中國開放經濟發展升級轉型的重要路徑,是改革開放40年后中國對外開放再出發的必然選擇。過去40年的發展,開放經濟對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變革產生了十分深刻和重大的影響。從四個特區試驗到沿海沿邊開放發展,再到保稅區開放發展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開放經濟已經走過了40年的實踐探索和創新發展。中國開放經濟的創新發展不僅為世界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國經濟自身的改革創新提供了重要動力和源泉。中國積極引進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逐漸與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通行規則對接,有力地推動了國內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發展。開放型經濟發展在中國改革創新發展40年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面對全球化發展的新階段和新趨勢,面對中國發展的新時代和新要求,中國開放經濟亟待轉型升級:一是中國要從國際經貿規則的遵守者向參與者、制定者轉變,通過主動提出新議題、新方案,反映發展中國家新訴求,體現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應有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推動企業從低成本制造向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轉變,特別是隨著勞動力資源供求結構和比較優勢的變化,傳統產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依靠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的產業亟待向依靠創新、升級的新興產業發展和轉型;三是要從以要素參與國際分工向全方位參與價值鏈合作轉變,順應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變化、水平型分工向垂直型分工轉變、比較優勢向創新競爭優勢轉變等新趨勢,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創新,提高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位置,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營銷中國質量中國品牌的轉型;四是要從東部沿海引領開放向沿海、內陸、延邊協同開放轉變,推動構建陸海聯動開放、東西互濟發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從而增強開放型經濟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一帶一路建設正是從中國開放性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問題出發,引領中國開放經濟升級轉型、推動中國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抉擇。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推動中國開放經濟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加快要素雙向流動與開發戰略升級轉型;有利于推動對外投資發展,提高中國國際投資影響力,實現投資強國戰略,提高中國國際經濟地位;有利于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提高貿易競爭力,實現貿易強國戰略;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使中國成為金融強國,提升中國國際金融地位和影響力;也有利于中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開放聯動,推動不同地區市場開放、規則對接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把中國巨大的區域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發展有效銜接,相互開放,有利于為中國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新格局。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加速中國與國際經濟的聯通,將有效提升中國在國際規則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有效推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中國國際營商環境,有效提升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中國開放型經濟邁向更加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將引領中國對外開放走向更加公平開放、雙向開放、全面開放的新發展格局,將推動中國開放型經濟引領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與理論體系構建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相比較近幾年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效而言,目前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研究還是相對滯后。而且,現有的理論體系和理論準備還不足以支撐和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和要求。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的理論問題十分復雜,和許多學科都有關系。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理論創新的思維,從經濟學、國際投資、貿易、金融、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經濟學等許多學科和領域出發,深入系統地研究一帶一路的理論體系問題。這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的理論體系:一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國際經濟學理論體系、世界經濟和地緣政治理論依據、國際關系等理論體系和理論基礎;另一個是一帶一路建設對現有的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世界經濟理論、國際投資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全球公共產品理論、國際體系與全球治理理論等各方面可能帶來的創新和發展。這些都是一帶一路理論體系研究方面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
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至少要回答以下若干方面的重大理論問題: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及其拓展問題;
二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分工理論體系拓展及全球價值鏈理論問題;
三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貿易理論創新及其拓展問題;
四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金融理論創新及其拓展問題;
五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投資理論創新及其拓展問題;
六是一帶一路建設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理論及其創新問題;
七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創新發展問題;
八是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中國家崛起及其與國際體系關系問題;
九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公共產品理論及其創新問題;
十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經濟治理理論及其拓展問題;
十一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地緣政治理論及其拓展問題;
十二是一帶一路建設與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理論問題;
十三是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援助實踐和理論問題;
十四是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及其理論問題;
十五是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系及其理論創新問題;
十六是一帶一路建設與政府和市場關系及其理論創新問題;
十七是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經濟學前沿發展與創新問題;
十八是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經濟學前沿發展與創新問題;等等。
以上只是初步考慮的一些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體系問題。應該說,隨著實踐的發展,一帶一路建設還會有更多值得從理論上思考和探討的問題。而且,這些理論問題不會是某一個單一學科或者理論,例如僅僅從國際貿易理論、國際投資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等進行簡單分析。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個龐大的國際性系統工程,必然需要從多個學科甚至交叉學科和理論出發,需要跨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來進行分析和解釋。這個過程,既是深入思考和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也是深入推動理論創新和發展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和實踐發展為豐富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理論等重大學科和理論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源和重大機會。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中國對世界經濟和政治的一個貢獻和智慧,也必然是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對人類文明思想及其創新發展提供的一個絕佳機會。我們對此拭目以待,充滿信心。
也正是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再加上2018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喜,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專門組織各研究室組建團隊進行集體攻關。對于重大專題進行集體攻關研究,是世界經濟研究所的一個優良傳統。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決定把2018年集體攻關的主題鎖定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并將整套叢書定名為一帶一路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發揮各研究室專長,分別從金融、貿易、投資、全球治理、大國合作等八個方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同領域進行研究闡述,形成了《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階段》《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自由貿易區發展》《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新方向》《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新機遇》《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新突破》《一帶一路倡議與大國合作新發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中國東盟經貿新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區域合作新機制》幾部專著。
現在將上述專著呈現給各位讀者。我們期待這套叢書能夠對于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共同為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和理論體系研究做出當代學者應有的貢獻。
是為序。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權衡
2018年5月4日于中央黨校掠燕湖
總序001
第一章 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001
第一節 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的互動關系001
一、一帶一路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新機遇002
二、人民幣國際化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003
第二節 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與問題004
一、人民幣國際化現狀004
二、人民幣國際化問題005
第三節 一帶一路倡議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008
一、構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人民幣跨境循環機制008
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人民幣區域化進程013
三、加快一帶一路倡議下亞投行融資機制創新016
四、深化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境內外債券市場發展019
五、強化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027
第二章 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理論依據與現實挑戰034
第一節 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理論與實踐034
一、貨幣國際化的基本理論034
二、貨幣國際化發展的三個階段038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039
第二節 一帶一路建設的意義042
一、一帶一路是中國更高層次開放的選擇043
二、一帶一路是中國外交基本方針的集中體現046
三、一帶一路是中國經濟新常態重要的外部保障048
第三節 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050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金融合作潛力巨大050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幣離岸市場前景廣闊053
三、一帶一路沿線主要人民幣離岸市場現狀056
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前景廣闊060
第四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挑戰066
一、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意義尚需沿線國家形成共識066
二、一帶一路基建項目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系尚需厘清068
三、中國金融機構本身存在的不足070
第五節 幾點政策建議071
第三章 一帶一路建設下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073
第一節 引言073
第二節 分析的框架:跨境經濟循環與跨境金融循環076
第三節 國際經驗從兩個循環框架看日元國際化失敗的教訓079
一、實體經濟循環方面的原因080
二、跨境金融循環方面的原因082
第四節 人民幣國際化演進的一般路徑分析084
一、人民幣國際化推進路徑的基本思路084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演進路徑還可具體區分為貨幣職能路徑、地域路徑和時間路徑三個維度086
三、人民幣金融循環的相對缺失是當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障礙087
第五節 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的人民幣國際化推進路徑087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狀況分析087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輸出、回流渠道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分析090
三、一帶一路建設可能涉及的產業及金融鏈與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分析092
第六節 結論096
第四章 一帶一路與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研究099
第一節 引言099
第二節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現狀100
一、人民幣離岸市場布局逐漸遍布全球100
二、人民幣離岸存款規模小幅回落101
三、人民幣清算安排全球落子102
四、人民幣離岸產品日趨豐富102
五、人民幣的在岸與離岸的循環104
第三節 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趨勢105
一、人民幣離岸市場網絡的全球布局106
二、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互動發展106
三、人民幣離岸市場廣度和深度日趨提升107
第四節 一帶一路與人民幣離岸市場之間的互促發展機制107
一、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民幣流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108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形成、發展109
第五節 依托一帶一路布局人民幣離岸市場110
一、中東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迪拜111
二、中東歐地區人民幣離岸市場布達佩斯113
三、獨聯體國家的人民幣離岸市場莫斯科115
四、中亞區域性金融中心:烏魯木齊117
第六節 一帶一路倡議下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的對策119
一、構建人民幣全球性交易網絡119
二、推進在岸市場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120
三、建立資本流動的監測與預警體系120
四、動態監管人民幣離岸市場貨幣存量121
五、加快建設高效便捷的人民幣清算體系121
六、加強同人民幣離岸市場貨幣當局的合作122
七、健全貿易審核、加強貿易融資管理122
第七節 結論123
第五章 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貨幣秩序重構125
第一節 國際貨幣秩序的內涵125
第二節 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的特點和缺陷126
一、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的主要內容126
二、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的基本特征128
三、現行國際貨幣秩序的缺陷129
第三節 國際貨幣秩序重構的嘗試和困境130
一、IMF份額改革131
二、歐元的創立和歐債危機132
三、金磚國家貨幣合作134
第四節 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國際貨幣秩序重構135
一、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特點135
二、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國際貨幣秩序變革的優勢145
三、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遇到的困難147
四、困難的根源148
第五節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突破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兩個障礙150
一、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外匯匯率制度的特點151
二、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資本賬戶開放152
三、一帶一路建設與提升人民幣國際市場接受度154
第六節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際貨幣秩序變革的策略155
一、當前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國際貨幣秩序變革的重要機遇期155
二、幾個具體政策建議156
第七節 結論158
第六章 一帶一路倡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協同關系研究160
第一節 一帶一路倡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互相促進關系160
一、經濟崛起的第二階段與我國三大發展路徑的協同關系160
二、一帶一路國家的雙缺口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164
第二節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五個對接170
一、金融開放對接一帶一路倡議170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接一帶一路倡議173
三、金融創新對接一帶一路倡議176
四、金融人才培育對接一帶一路倡議178
五、金融市場建設對接一帶一路倡議179
第三節 上海建立五個中心的設想182
一、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182
二、一帶一路跨境資金清算中心183
三、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185
四、一帶一路金融大數據中心186
五、一帶一路金融風險評估中心187
第七章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伊斯蘭金融合作的路徑及對策研究189
第一節 引言189
第二節 伊斯蘭金融的含義及其特征191
一、伊斯蘭金融的含義191
二、伊斯蘭金融的主要特點194
第三節 全球伊斯蘭金融發展的現狀、潛力及國別差異195
一、伊斯蘭金融發展現狀及趨勢195
二、伊斯蘭金融發展的國別差異202
第四節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伊斯蘭金融合作的基礎和路徑分析205
一、合作基礎205
二、合作路徑分析209
第五節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伊斯蘭金融合作面臨的挑戰213
一、存在市場主體對伊斯蘭金融不適應問題213
二、與沿線國家在跨境監管合作方面面臨挑戰214
三、與沿線國家在項目評估和信用評價方面面臨合作挑戰215
四、與區域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之間的協調方面面臨挑戰215
第六節 政策建議216
一、設立國家層面的伊斯蘭金融領導小組216
二、推動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伊斯蘭金融體系217
三、秉持實用主義原則,針對境外市場,采取先易后難、有進有避的策略217
四、招募、培養熟悉伊斯蘭教義且熟悉金融知識的專家型人才218
五、加強媒體對伊斯蘭金融的內外傳播219
參考文獻221
后記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