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介紹了黃金屬性、特點及其在貨幣金融中的地位、國際黃金市場的類型及特點,還闡述了黃金投資的必要性。同時,重點論述了黃金投資品種及與其他理財產品的比較,詳細闡述了黃金投資分析方法、風險控制以及資金管理,以協助投資者提升黃金投資的運作水平。
1.書結構合理,條目清晰:本書講解了黃金投資者想知道、應該知道的黃金投資知識。除了基礎知識,還有技術分析的章節,由淺入深帶投資者進入黃金的世界。 2.語言通俗易懂:是廣大黃金投資者認識黃金市場、決勝黃金市場的重要參考書。 3.內容全面:本書解釋了黃金投資需要用的每個知識點,在每一章,都配有操作技巧。 4.實用性強:對于每個知識點,都配有實戰案例分析,并且內容翔實。書中所列舉的每一個實例,使用性都很強,力爭為讀者指點迷津。
吳波:著名黃金投資專家,中國黃金市場優秀的分析師之一,子黃金與外匯市場有著豐富的資產管理經驗及持續穩定的盈利表現。有豐富的培訓經驗,長期接受《財富時報》、《經濟日報》、《新京報》等多家報紙媒體采訪,所著文章也被眾多媒體轉載。
第1章 黃金的前世今生
金為貴金屬,因其質軟色黃,所以通常稱之為黃金。黃金進入人類視野已四千多年,作為貨幣將近三千年,作為一種投資或者一種衍生產品也已有很長的歷史。
1.1什么是黃金
黃金是一種貴金屬,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在常溫常壓下,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即使強酸強堿對它也沒有特別大的影響。黃金質軟而色黃,所以通常稱它為“黃金”。
1.1.1 獨特的物理性質
黃金之所以稱之為黃金,就是因為其獨特的物理性質。
第一,它的顏色是金黃色。
第二,黃金便于攜帶。黃金的密度約為19.32克/立方厘米,較其他金屬而言,其密度非常大,也正是由于其密度大,單位質量體積相對較小,所以更便于攜帶。
第三,黃金的熔點非常高,在正常大氣壓下,其熔點高達1064.4℃。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就是說的黃金的這個性質。
第四,黃金其質軟,所以加工起來十分容易,且其延展性好,因此經常被用來做裝飾、首飾。
1.1.2 深遠的文化影響
在人類文明史上,黃金一直都受到人們的追捧,這種稀有金屬影響了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黃金在文化方面的影響非常深遠,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等不同教派,都不約而同把黃金作為非常神圣的東西。
據說,上帝很喜歡黃金,他親自指示摩西用黃金來裝飾教堂。在《圣經》中有多處提到黃金。
黃金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國開采黃金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歷代帝王都把黃金作為最珍貴的東西。
在古埃及,統治者使用黃金建造宮殿和雕像,當時黃金就是權力的象征。漫長的歷史中,統治者為了穩固地位,除了要擁有強大的軍隊,還需要用黃金等財富去控制他人。
1.1.3 遠古時代的貨幣
黃金作為貨幣這一歷史,要追溯到2700多年前。呂底亞古國,即現在土耳其西部一個地方,在2700多年前就把黃金作為金幣,那個時候黃金還沒有那么純,其純度大概在50%左右。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黃金已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貨幣之一了。研究發現,古波斯通行金、銀兩種貨幣,古羅馬使用金幣,中世紀的西歐一些國家也使用金幣,阿拉伯帝國通行金、銀兩種貨幣。從呂底亞人第一個學會制幣,到波斯人建立最早的“金本位”制度,再到艾薩克·牛頓把金幣發揚光大,最后到時任英國財政部長的丘吉爾建立“金塊本位制”,黃金在三千多年的人類歷史中一直扮演著貨幣的角色。
1.1.4 現代黃金的用途
在現代社會中,黃金的用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于國際儲備。這是由黃金的貨幣商品屬性決定的。由于黃金的優良特性,歷史上黃金充當貨幣的職能,如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金與美元脫鉤后,黃金的貨幣職能有所減弱,但仍保持一定的貨幣職能。目前許多國家,包括西方國家國際儲備中,黃金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據世界黃金協會2015年8月6日公布的世界黃金儲備數據,世界現有黃金約40%被各國央行儲備,中國儲備量約1658.1噸,美國的黃金儲備量達8133.5噸,德國儲備量在3381.0噸。
第二,以黃金作為金融投資的標的,或者形成的衍生產品,現在每天的交易額有幾千億美元,這是它很重要的金融屬性。
第三,用于珠寶裝飾。華麗的黃金制品一直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隨著現代工業和高科技的發展,用黃金制作珠寶、飾品、擺件的范圍和樣式不斷拓寬豐富。隨著人們收入不斷提高,財富不斷增加,保值和分散化投資意識不斷提高,黃金制品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
第四,在工業與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由于黃金所特有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極高抗腐蝕性;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金具有較大捕獲中子的有效截面;對紅外線的反射能力接近100%;在金的合金中具有各種觸媒性質;還有良好的工藝性,極易加工成超薄金箔、微米金絲和金粉,很容易鍍到其他金屬、陶器及玻璃的表面上;在一定壓力下,金容易被熔焊和鍛焊;可制成超導體與有機金等,它廣泛應用于工業和現代高新技術產業中,如電子、通訊、宇航、化工、醫療等領域。
1.2 黃金充當貨幣的歷史
黃金具有體積小、價值高、提煉難、耐腐蝕、容易分割、方便攜帶等特點,人類用黃金作貨幣就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考古發現,黃金貨幣起源于公元前3400年的古埃及。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歷史中,以黃金作貨幣的也非常普遍。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寫道,“貨幣天然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然是貨幣”。
1.2.1 金本位時期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
黃金作為世界性的交易媒介和財富計量標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之前對黃金的使用并不能構成完整的金本位制,在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中,黃金被賦予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貨幣價值功能,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最后黃金的金本位制金融制度逐漸確立。金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直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才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
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入輸出等三大特點,由于這三大特點使得國際的匯率可以自由調節,從而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全世界共有59個國家實行過金本位制,“金本位制雖時有間斷,但大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由于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國家實行“金本位制”長達二百多年,有的國家僅有幾十年的“金本位制”歷史,中國一直沒有實行過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資本主義各國為了準備世界大戰,加緊對黃金的掠奪與控制,使金幣的自由鑄造、所發行紙幣與金幣之間的自由兌換制度受到嚴重沖擊,黃金在世界各國之間的輸入輸出受到嚴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帝國主義國家由于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金幣與紙幣之間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和輸入,這些行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導致了金本位制的徹底崩潰,進而進入到金本位的下一時期。
1.2.2 黃金的非貨幣化時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把全球數十個國家卷入其中,但經過數年的戰爭,人們在二戰即將結束時才發現,美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美國不但最后打贏了戰爭,而且在經濟上還發了戰爭財。據統計數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占當時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流到了美國。
1944年5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各方簽訂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后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
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內容是:
● 美元是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 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承擔按35美元/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
● 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的1%上下幅度內波動,因此黃金也實行固定價格制,如波動過大,各國央行有義務進行必要的干預,恢復到規定的范圍內。
在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的貨幣流通功能和國際儲備功能都被限制了,因為世界上的黃金幾乎都被美國政府所控制,其他國家幾乎都沒有黃金了。沒有黃金儲備,就沒有發行紙幣的準備金,此時只能依賴美元,于是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體系中的主角。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黃金的兌換價格及流動仍受到各國政府非常嚴格的控制,各國基本上都禁止居民自由買賣黃金,黃金的市場定價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黃金實際上是被美元囚禁在牢籠里的貨幣,將世界黃金控制在自己手中,用發行的紙幣——美元取代過去黃金的作用。
1.2.3 黃金的再貨幣化時期
20世紀60年代,由于對黃金用來制造首飾和投資自由市場的需求增加,加之美國經濟處于長期“滯漲”狀態,美元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國由于陷入越戰泥潭,政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出現不可抑制的通貨膨脹,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
同期戰后的歐洲國家經濟開始復蘇,各國都因為經濟復蘇后財富增長而擁有越來越多的美元。由于美國引發通貨膨脹,各國政府和市場力量都預期美元即將大幅貶值,為了資產保值,黃金就成了最好選擇。于是各國為了避險美元危機和財富保值需求而紛紛拋出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使美國政府承諾的美元同黃金的固定兌換率日益難以維持。
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了60%以上。美國政府被迫放棄按固定官價美元兌換黃金的政策,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金價進入由市場自由浮動定價的時期,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徹底崩潰。
根據格雷欣法則,在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劣幣會驅逐良幣占領市場。所以在經濟發展時期,黃金逐步非貨幣化,流通領域充斥的是以國家信用為發行基礎的法定貨幣。但是,這種貨幣本身并不存在價值,一旦有經濟大危機或者是社會經濟蕭條,則會發生良幣驅逐劣幣的逆格雷欣法則現象。黃金自古便被當作貨幣使用,幾千年的使用歷史使得黃金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財富的象征。雖然1976年的《牙買加協議》規定了黃金的非貨幣化,但黃金長期穩定的購買力使得投資黃金成為一種非常良好的避險增值的手段。每當遇到經濟危機,黃金便被一次又一次地放到人們眼前。近幾年,金融危機頻發,使得黃金繼20世紀70年代之后,再一次成為了一種通用的世界
貨幣,投資黃金成為抵御金融危機的最后手段。
11.3 投資黃金的渠道
目前,以黃金作為金融投資的標的,或者形成的衍生產品,每天的交易額達幾千億美元。作為投資者,投資黃金的渠道有哪些呢?投資黃金有很多種渠道,其中主要有10種,但從方便性、快捷性、資金占用量與收益最大化這幾方面來說,國際現貨黃金與黃金期貨這兩種方式為黃金投資的首選。本書后面介紹的各種分析方法也是為這兩種投資手段服務的。
1.3.1 投資金條
投資者可以直接購買金條。在購買金條時一定要注意,應選擇購買世界上公認的或者知名度極高的黃金精煉公司制造的金條(金塊)。由于這些精煉公司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我們在出售或是轉讓金條時就可以省去很多的費用。如果企業的知名度不高,相應地,該企業的信譽級別也不會高,我們在出售或轉讓金條時,需要支付大量的分析檢驗費用。
通常情況下,金條在出售的時候會密封在小袋中,在小袋中除了裝有金條外,還有該公司開據的可靠的封條證明。這樣,如果我們出售或轉讓金條時,便可以在不開封的前提下進行了,一般這樣的封條證明都會標出金條編號、純度標記和公司名稱等信息。
通常一塊金磚質量為400盎司,換算成國際質量計量單11339.80925克。這樣你就能想象這一塊金磚大約有多重了。這樣大的金磚一般只在政府、銀行或大的黃金商之間的交易中使用,個人投資黃金基本都是比較小的金條。
如果想要鑄造小金條,需要將大金磚熔化后再鑄造成小塊的金條。金條越小,鑄造的費用也就越高,所以相比之下,金條越小,其相對價格也就越高。
從長期看,投資金條具有保值功能,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抵御通貨膨脹的作用,并且其流動性強,可以直接出售或轉讓,不需要傭金和相關費用;其可兌現性強,并且黃金價格透明度高,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得世界各地任何一個地方的黃金報價。
1.3.2 投資金幣
金幣與現在的貨幣一樣分為兩種,其一為以流通為主的純金幣,其二為以紀念收藏為主的紀念性金幣。純金幣其實就是小型的金條,它的屬性與金條一樣,它的價格也隨著黃金單位價格的波動而波動。由于現在不是以金本位為貨幣制度了,所以現存的金幣也都逐漸演變成了以紀念收藏為主的商品。
純金幣有的在幣面上標有面值,如加拿大曾鑄造過50元面值的金幣。有些國家鑄造的金幣幣面上無面值,與純粹的黃金價格保持一致,附加價值很少,投資功能不如紀念金幣大。相反,紀念性金幣的文化附加值大,具有很大的投資潛力,其價格不但包括金幣本身還包括其附加的溢價值,所以它比純金幣更適合于投資。
紀念性金幣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其價格:第一,物以稀為貴,紀念性金幣鑄造的數量越小,則其價格越高;第二,物以古為貴,紀念性金幣鑄造的年代越久遠,則其價格越高;第三,就像投資文物一樣,紀念性金幣的品相越完整,則其價格越高。
通常情況下,紀念性金幣都是以流通幣的規格發行的,所以基本上都在幣面上標有面值,從這一點上來說,具有比純金幣更高的流通性。但因其為紀念性金幣,所以它以紀念和收藏價值為主,發行量特別小,其收藏職能早已大大超越了其流通職能。如鑄造幣面價值為50美元的紀念性金幣,其金含量最多不超過40美元,但因其具有非常高的文化附加價值,所以發行后的金幣一定會超過其幣面價值。但投資紀念性金幣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