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一本文化、文學與藝術書評集,共分四輯:中國文化觀察、西方文化管窺、當代文學淺論、中西藝術初探。作者首先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態及其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核,其次點出了西方文化強大背后潛藏的各種危機,再次勾勒了當代文壇林林總總的現實生態以及容易忽略的文學角落,*后分析了中西方繪畫藝術在審美方面的差異性,以及好萊塢電影背后鮮為人知的意識形態博弈。
在20余萬字的書評中,作者時而理性分析,時而激情表述,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書山論劍。在作者看來,文化、文學和藝術之間,血肉相連、精神相通,撇開文化看藝術,或者撇開文化談文學,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中國文化觀察
◆西方文化管窺
◆當代文學淺論
◆中西藝術初探
人類文明與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優秀書籍,這些書籍如果堆積起來,不僅僅是一座山,還可能是一條山脈。
書山之路上,作者把自己扮演成地質工作者,尋找書山中的富礦;又把自己假想為修行者,心無雜念地追問人文之道。
本書為讀者領略文化之真、文學之善、藝術之美,提供了一張素描圖。
自序
當前,圖書出版的數量、種類、速度,都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無法相比的,然而這和人們閱讀的興趣并不能畫上等號。很多統計數據和信息表明,在這樣一個新媒體發達的年代,閱讀的渠道太便捷了,海量的、魚龍混雜的文章和作品充斥眼前,讀什么、如何讀就成了問題。在繁忙的工作、學業、生活面前,很多人都選擇微信閱讀,那些奪人眼球的標題黨和心靈雞湯之類的美文,也許讀起來舒服、快活,讓疲憊的心靈得到休憩。但是,一個人長時間遠離優質的紙質閱讀,僅僅只有淺層的、碎片化的閱讀,就如同每天只吃外賣小哥送來的快餐,長年累月身體就會出現不適。
非常坦率地講,我是一個嗜書之人,樂于購書、藏書,時常一本書讀了幾頁,又盯上其他好書。大約十年前,我手頭攢了一些余錢,買書漸漸大方起來。我明知學校圖書館有心儀之書,完全可以借來一讀,可我偏要買書。當時白天忙工作,晚上就把自己關在家里,坐在小沙發上慢慢地讀。尤其是寒冷的夜晚,我很享受躺在溫暖的被窩里閱讀的愜意。幾年下來,狹小的家中塞滿了書。為了閱讀,我把夜晚和休息時間都搭上了,那些無聊的社交和應酬也都推掉了。我經常想: 讀書這么好的事,為何總有人去敷衍和推脫呢?
閱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個熟人、朋友對談。很多人都說閱讀能開闊視野,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謙卑,先前我是沒有什么深刻感受的,在稍稍讀得雜、讀得廣一些后,我發現人類的知識就如同浩瀚的星空,真的望不到邊際,且知識領域之間,客觀上講也沒有那么森嚴的壁壘。如果說知識之間涇渭分明,那也許是學者們刻意為之。閱讀中我發覺,文化、文學、藝術之間,時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撇開文化看藝術,或者撇開文化談文學,就不完整、有缺憾。無論從事任何一個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對相鄰的知識若是零認知,這必然走不遠。
這幾年,圍繞文化、文學、藝術,我讀了一些新書和好書,興致之余寫了一些書評,無論好還是不好,都構建出一個閱讀與寫作的自我。我把其中的部分書評,歸納、整理成此書。在拙著最終定名《書山問道》之前,我打算取《莊重的書桌》為書名。原因很簡單: 我向往有一個大氣的書桌,想象自己在這書桌前優雅地閱讀。可惜多少年來,家里一直狹小,實在容不下一個氣派的書桌。后來我想通了: 有沒有氣派的書桌并不重要,只要心里能安放書桌便好。人類文明與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優秀書籍,這些書籍如果堆積起來,不僅僅是一座山,還可能是一條山脈。我才疏學淺,也許畢生都無法抵達書山之巔,但這并不影響我欣賞文化、文學和藝術的風景。書山之路上,我把自己扮演成地質工作者,尋找書山中的富礦;我又把自己假想為修行者,心無雜念地追問人文之道。
拙著乃書評集,共分四輯: 中國文化觀察、西方文化管窺、當代文學淺論、中西藝術初探。第一輯中國文化觀察中,主要收錄了我閱讀《中國文化精神》《溯源: 中國傳統文化之旅》《文化拯救: 近現代名人與教科書》等書籍之后撰寫的書評。中國文化是什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又是什么?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其難度超乎人們的想象,原因很簡單,中國文化延綿發展五千多年,其底蘊之深厚,思想之博大,僅用幾個詞或者幾句話難以概括其全貌。然而這些問題至關重要,關乎到何為中國人、如何做中國人的宏大命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如果硬要我作答,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從未斷流,就仰仗自強不息的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就了古代的中國,也影響著當今的中國。如何傳承、弘揚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
第二輯西方文化管窺中,主要收錄了我閱讀《希臘人: 愛琴海岸的奇葩》《時代的印記: 文藝復興三百年》《西方世界: 碰撞與轉型》《即將崩潰的文明: 我們的絕境與出路》等著作后撰寫的書評。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不同,中國文化是在中華大地上自我生長、自我發展,并不斷走向輝煌的,而西方文化的發端,無疑受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區域文化的深刻影響,西方文化的最初階段,就具有開放性的特質。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一樣,同樣創造了體量驚人的成就,可是西方文化在歷經工業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出現各種病癥。在這樣一個更加開放的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相互借鑒,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三輯當代文學淺論中,主要收錄了我閱讀錢鍾書、楊絳、夏志清、遲子建、姜淑梅、杜文娟等人的文學作品后撰寫的評論。錢鍾書、楊絳夫婦,是文學界和研究界的楷模夫妻,其各自取得的成就,在文壇和學界占據重要位置。不僅如此,這對伉儷在漫長的歲月中歷經風雨,攜手同行,人生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我也是普通人,同樣為之動容。讀其書、察其人、寫其評論豈不快哉?姜淑梅老人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她是家庭主婦、文盲,晚年依靠自學不僅學會讀書識字,還出版了一本本暢銷的散文集。她雖未獲得什么文學成就,但她寫作這件事本身,就是勵志的、傳奇的。因此,作為一種文學現象的存在,我必須為這位老人的作品撰寫書評。杜文娟作為近年來正在崛起的女作家,也應該受到必要的關注。其文學創作的關注點主要在西藏。為了收集素材,這個看似弱不禁風的陜西女子,十多年來數次進藏采訪。以這種決心、勇氣和定力搞創作,在喧囂的文壇已經是鳳毛麟角。她的文學作品,必然會進入我的評論視野。
第四輯中西藝術初探中,主要收錄了我研讀藝術理論、藝術史論、藝術人物傳記、電影研究等方面的評論。多年前,我曾經系統學習過美術,夢想當一名畫家,然而卻陰差陽錯地做起了文字工作。這些年我盡管放下了畫筆,但是對于藝術閱讀并沒有止步。研讀美國藝術史家高居翰的著作《畫家生涯: 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之后,我感嘆中國古代畫家為稻粱謀之不易,好在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作品流芳百世。我閱讀了張大千、畢加索、梵·高、希區柯克等藝術家的傳記之后,深深地明白創新、創造力和想象力對于藝術創作而言何其重要。關于電影研究方面的書籍,我讀來也是沉湎其中。閱讀中更加印證了一種說法,作為頭號電影生產大國的美國,電影生產的各種流程和規矩之復雜,超乎了我們的想象,而好萊塢電影背后的意識形態較量,也是撲朔迷離。
寫到這里,我想起一句話: 世界上最好的房子,就是你的書房。這句話講得傳神極了,生活中若每天都和書籍為伴,我們的心靈一定不會孤獨,精神世界變得更加深遠和廣闊。本書的出版,得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先后和林凡凡、溫欣兩位編輯接觸,她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我工作單位的喻芒清教授及其他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積極從事讀書評論寫作和書香校園研究給予了無私鼓勵,在此表示感謝。為了給我騰出足夠的時間讀書寫作,我的家人任勞任怨承擔家務,妻子吳艷博士時常是我的第一個讀者,對于我的文章她還經常提出修改建議。在我寫這篇自序之時,我可愛的女兒柚柚已經讀幼兒園兩個月,這些天來她在幼兒園不哭不鬧,完全超乎我的意料。她的聽話與乖巧,使我能靜下心來審讀拙著的樣稿。拙著作為我主持的課題《立德樹人維度下的書香校園建設路徑研究》的最終成果,得到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的資助出版,在此對丁振國教授深表謝意。最后,我要感謝培養我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今年恰好是我來到南望山下這所美麗的大學求學、工作、生活的第二十個年頭。我愛這里的老師、同學乃至一草一木,我現在的全部,都是母校所賜。
陳華文
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