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通識教育藝術類“十二五”規劃教材:圖案裝飾與生活八講》是為非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編寫的通識教材,共分三大模塊、共八講,第一模塊包含了1-3講,主要以中華民族經典圖案、吉祥圖案、文字與數字圖案為主線,貫穿知識性、故事性的講解,論述了中國傳統圖案輝煌燦爛的歷史及所表達的深刻蘊涵,從而喚起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懷和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讓學生感受祖國傳統經典圖案的豐富與優秀;第二模塊包含了4-6講,強調圖案創意設計通俗易懂的基本原理、學習步驟與表現技法,從而提高非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動手技能;第三模塊包含了7-8講,以分門別類、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了圖案裝飾在現代生活中的體驗性、應用性、鑒賞性、實踐性、創造性,是學生將本教程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裝飾環境與動手體驗的實驗指導書。
《高等院校通識教育藝術類“十二五”規劃教材:圖案裝飾與生活八講》在寫作形式上,注重圖案裝飾的趣味性、實用性,減少高深專業理論的贅述,采用了大量圖片資料、作者原創作品、學生習作范例,進行直觀性介紹與分析,力爭達到了豐富多彩、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教學效果。為了便于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課后學習,每講我們都制作了兩套課件,使學習過程更加地直觀、簡潔,易于了解掌握,課后復習。
希望《高等院校通識教育藝術類“十二五”規劃教材:圖案裝飾與生活八講》能夠成為人人都可以學、可以懂,對任何希望自己動手動制作圖案,裝飾美好生活的學生與廣大民眾都有所幫助的知識性、普及型通俗教材。
通識教育的含義是全面的教育,或者是綜合的教育。通識教育在當代已經是一種全球化的教育理念,也是培養現代社會人才的教學體系和模式。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一部分學校實施,是推行比較晚的國家。目前這種教育觀念已逐漸被國內教育界所接受和認可,已逐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通識教育就性質而言,它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公民;就其內容而言,它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通識教育打破了只注重某一專業領域的專精型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將學科劃分調整發展為學科與學科之間知識體系的融合與滲透。這種教育理念的形成,一方面緣于學科發展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逐步從專才向通才轉變。普通本科院校通識教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型的課程體系,在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識藝術教育是一種非專業性的藝術教育形式,它是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藝術的需要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需要,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審美需要的沖動在每種文化、每個時代里都會出現,這種現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時代[2]。人對藝術本能的需要,只能說明人的最原始的需要,而審美的能力、審美的水平是要經過培養和教育提升的。我國在過去能夠受到藝術教育的人一般是少數藝術院校和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非藝術專業高校學生是接受不到藝術教育的。通識藝術教育就是要讓大多數高等院校學生接受藝術教育。
教育部在2002年下發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隨后又出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對高校的藝術教育提出要求,促進了我國高校的通識藝術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已開設了通識教育的藝術教育課程,藝術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通識教育的藝術教育在國內高校一般是以公選課的形式開展的。大部分高校仍在探索階段,公選課在課程設置上還有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相信我國的通識藝術教育會逐步走上穩定、成熟階段。
一些政治、經濟、文教發達國家,他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動態發展中,形成了完整的、穩健的、成熟的、有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當今在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中,藝術類科目,在通識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廣泛地安排在中學、大學等不同層次的通識教育中,受到廣泛重視。
一、通識藝術教育與人的創造力
1957年前蘇聯成功的發射人造衛星,在美國引起強烈震撼,他們認為空中技術落后于蘇聯,究其原因在于教育,雖然科技方面美國比蘇聯先進,但藝術教育落后于蘇聯,培養的人才缺少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質,這樣就導致在空中競爭落后于蘇聯。由于這一原因哈佛大學在1967年率先開始,專題研究藝術教育對科技競爭的作用,研究新的藝術教育的模式。在此之后,美國不僅在基礎教育中加強了藝術教育,而且從70年代起,在以哈佛、麻省理工、哥倫比亞等大學為代表的高等學校率先對本科生實行了以藝術教育為核心的審美教育,要求本科學生要用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學習藝術和人文科學。由于美國在很早重視了藝術教育的創造性,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他們在藝術教育上的與時俱進,使他們國家在藝術教育方面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他們的國家擁有了世界上最具創造力的人才隊伍,在科技上獲得了一項又一項的重大突破,一直保持住了科學技術的霸主地位。
我們再從世界上最具有創造力的巨匠們那里可以看出,他們一般都具有多學科領域的深厚修養和造詣,尤其與藝術有緣。達爾文在音樂、繪畫中尋找創造的靈感。他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把科學、人文與藝術結合起來;諾貝爾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工程師和實業家,而且是科學、人文與藝術融合的通識型人才的代表;愛因斯坦創新能力來自科學人文的融合,因為知識淵博,能力高強,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也強調把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錢學森從年青時就非常喜歡音樂,曾經學過鋼琴參加過管樂隊,并且拜師學習過中國畫。藝術與科學的成功融合,成就了錢學森的科學研究事業。
二、通識藝術教育與塑造完整的“人”
藝術影響人的發展是全方位的,藝術教育對于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有著重要意義。早在通識教育啟蒙階段的亞里斯多德時期,就已經把繪畫、音樂與讀、寫、哲學等重要科目對等起來,一起作為發展人的心智,修身養性,以及進行美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學科。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大學階段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是形成和發展人生價值觀、審美觀的重要時期。人生價值觀、審美觀對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尤為重要,高校藝術教育從理念、內容和教育模式等方面,都要注重對人的全面素質的教育,通過提高他們美的修養,陶冶精神境界,是他們得到“靈魂”的教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學會如何做人,怎樣做事,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同時,藝術欣賞和藝術實踐又給學生心理中美的愉悅,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凈化和充實。因此,藝術教育在影響人的正常心理形成,促使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有著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通識藝術教育與科學、人文、藝術的融合
科學的創造發明離不開藝術的情感和藝術的思維,藝術的創作也需要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通識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在融會貫通中得到創造力和知識的智慧,獲得心智訓練和提升,科學、人文、藝術的融合才能實現當代社會的人才要求。普通高校通識藝術教育是一種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要實現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激發出人才創新思維的火花,為科學發現開拓更為廣闊的創造思維空間。
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應同等列為核心課程,受到同樣的重視。在人文素質這個主題下,藝術學本身就是一門融會貫通的學科,將藝術教育情感內容和藝術技巧融為一體,將專業基礎知識、藝術欣賞、美學、藝術創作融為一體。戲曲、影視藝術把表演、音樂、舞蹈、美術等多門藝術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與其他通識教育學科的課程產生聯系,藝術融合到數學、中文、物電等學科中,融合貫通的通識藝術教育課程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而是智慧的點燃,整個課程體系注重想象,思考與領悟的過程。這樣通識教育的“通”是融合與貫通,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碰到問題能進行跨學科來解決。學生可以在綜合性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習中,獲得特定的藝術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
普通本科院校通識教育藝術類系列教材的編寫隨著通識藝術教育在我國各種大學規模的逐步擴大,這些藝術類學科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學中,受到非專業學生的青睞,往往是他們選修最多的科目之一。在通識教育的大形勢下,藝術教育會出現全新的一些課程,也需要全新的教材相配套。但當前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完整的以通識教育為特征的藝術類系列教材。因此,高質量、適合普通高校通識藝術教育課教材的出版,就顯得很重要。因此,“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通識教育藝術類系列教材”的編寫,一方面能彌補當前藝術類通識教育教材的空白;另一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實用意義。
通識藝術教育教材的編寫,存在著如何由“專”向“通”的轉變問題,這也是通識藝術教育教材編寫的關鍵。教材編寫應該把握以通識課性質、課程設置,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公選教材使用等方面調研作為基礎。明確編寫定位,準確把握“專”,和“通”的關系。這個關系怎樣把握,是這套教材編寫和出版的新問題和關鍵點。
體現“通”是整套教材編寫總的指導思想和寫作基調,也是這套叢書編寫的亮點。編委會提出編寫理念是,這套系列教材,專門針對非專業學生學習的特點,采用減弱課程對技能、技巧的高要求,避開專業課教材的精深、前沿,體現通識教材的相對寬泛的體系性。以學科知識的普及性、教材語言的通俗性為原則,避免傳統性的概念表述方式。在編輯體例和風格上,保持嚴謹而不拘謹,清雅而靈動的風格。這樣,使教材的內容與形式更好地結合起來,科學而恰當的把握藝術通識教材的定位和專業特點。
教材內容采用以趣味性寫作方法為好,教材的編寫在保持觀點、概念、定義等基礎知識的正確表達的前提下,進行概括性、寬泛性的寫作。把專業內容擴展到與學科發展相關聯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領域,以此來體現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并結合生動的案例和學科之間的交叉,來增強書的可讀性。同時,也參入相應的技法、技能訓練,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課程的參與性、互動性。
通識教材的編寫,實現藝術理論、藝術欣賞、藝術實踐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通識課程的學科意義,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進而凸顯學科的社會意義和生活實踐意義,以此來滿足非專業大學生學習的目的。這就要求教材貼近生活,體現學科的親和性和生活性。
在教材的編排、圖文形式、書籍裝幀等方面,也要展現鮮活給人耳目一新視覺感受。此次叢書的編寫,初步分為四個大的類別:欣賞類、繪畫類、設計類和數碼類,共計約十五個子科目。今后還會根據學生選修需要與藝術通識教育的發展動態,進行不斷地完善和增減。
教材是課程的一個主要部分,受師生歡迎的通識藝術教育的好教材的出版,確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看好了通識藝術教育課教材的重要作用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策劃組織出版通識藝術教育課教材,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它會成為有特色、實用、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