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應用型本科經管類基礎課“十二五”規劃教材:微觀經濟學》系統介紹了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在清晰說明微觀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簡化了部分復雜的推導過程,融入了易于理解的實際案例和閱讀材料,課后習題也是以幫助讀者理解經濟學原理為目的,沒有安排疑難習題。
《高等學校應用型本科經管類基礎課“十二五”規劃教材:微觀經濟學》描述清晰、內容全面、行文簡潔、推導淺顯、界面友好、貼近生活。主要內容包括: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成本論、市場結構理論、分配論、一般均衡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等。 《高等學校應用型本科經管類基礎課“十二五”規劃教材:微觀經濟學》適用于經濟類、管理類本(專)科以及其它專業學生用作教材,也可以供對經濟學感興趣的讀者使用。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西方經濟學的原理不僅被宏觀經濟管理層用來作為調控經濟的指導方針,而且各種經濟學原理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為社會中的任何一成員,都有必要掌握和熟悉一些經濟學原理。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也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其中微觀經濟學主要包括價格理論、消費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等。
目前,國內微觀經濟學教材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很多經典教材堪稱結構宏偉、篇幅巨大、理論深邃、內容龐雜。而根據我們教學的實踐經驗,在面對非經濟類專業、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以及較少的教學課時安排的時候,只能在力保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的情況下,對授課內容進行合理取舍,通常的做法是略去復雜的推導過程,重點介紹基本原理。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已經足夠。因此,我們力圖編寫出一本經濟學原理清晰、內容全面實用、行文簡潔、推導淺顯、界面友好、貼近生活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因此,本書亦可作為微觀經濟學的普及讀物,因為大多數讀者并不是經濟學專業的研究者,不需要熟練掌握經濟學原理的復雜推導論證過程,只需要通過本書了解、掌握通用的微觀經濟學原理,并學會理解應用即可,正如大部分計算機的使用者并不需要掌握深奧的計算機工作原理和編程。
本書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黃洪衛主編,具體編寫分工:第一、二、七、八章由黃洪衛編寫;第五、六、九章由金文莉編寫;第三章由胥蓓蕾編寫;第四章由張波編寫。本書的定位、指導思想和編寫大綱由黃洪衛提出,各章初稿均由黃洪衛統稿。為了突出本書的特色、統一整本書的風格,在審核、統稿時對全書各章節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工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新編成熟學科的教材,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這本教材也不例外。在編寫過程中,本書廣泛參考了其它經典教材,如高鴻業主編的《微觀經濟學》、曼昆著的《微觀經濟學原理》、梁小民編著的《西方經濟學基礎教程》、彼得森和劉易斯的《管理經濟學》、吳德慶的《管理經濟學》、熊勝緒主編的《企業經濟學》、郭明主編的《西方經濟基礎》等等,可能還有遺漏,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同時,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肯定存在不足和疏漏之處,敬請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黃洪衛
2012年1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學的產生
第二節 西方經濟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第四節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第一節 需求理論
第二節 供給理論
第三節 均衡價格的決定及其變動
第四節 彈性理論
第五節 均衡的動態分析——蛛網理論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 基數效用論
第二節 序數效用論
第四章 生產者行為理論
第一節 廠商和生產函數
第二節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第三節 兩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
第四節 規模報酬
第五章 成本理論
第一節 成本的概念
第二節 短期成本分析
第三節 長期成本分析
第四節 利潤最大化原則
第五節 成本理論在企業決策中的應用
第六章 市場結構理論
第一節 市場結構及其分類
第二節 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企業行為模式
第三節 完全壟斷條件下的企業行為模式
第四節 壟斷競爭條件下的企業行為模式
第五節 寡頭壟斷條件下的企業行為模式
第六節 博弈論和策略行為
第七章 分配理論
第一節 分配論概述
第二節 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需求方面
第三節 生產要素價格決定的供給方面
第八章 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
第一節 一般均衡論概述
第二節 經濟效率與帕累托最優標準
第三節 交換的帕累托最優及其條件
第四節 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第五節 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
第九章 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 市場機制的局限和政府的作用
第二節 政府對企業壟斷行為的管制
第三節 政府對企業行為外部性的管制
第四節 政府對公共物品的供給
第五節 政府對信息不對稱的干預
……
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在西方經濟學中,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人人皆知的“看不見的手”就是明證。但是,20世紀西方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了“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成為一種象征。被一些學者認為“博大精深”“深奧無比”的科斯定理,是通過一個簡單的“牛群到毗鄰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來完成的;197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米德在論述外部性的發生與補償時,給讀者講述的是“蜜蜂與果園”的例子;同樣論述外部性,庇古的舉例更為浪漫與優美,是“火車與飛鳥”的故事……百年來,經濟學家的筆下已為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經典性“案例幽默”。再如一提起“燈塔”,人們就會知道是指公共物品消費中收費難的“搭便車”難題。最初舉例燈塔的是1848年的穆勒,于是在此后的一個半世紀里,燈塔便“常明不熄”一直傳到今天,幾十名著名的經濟學家圍繞著燈塔寫出了許許多多的著名論文,甚至引出了科斯“偷看燈塔”令人捧腹的幽默詞句。燈塔,既成為經濟學中一個經典性的象征,又給經濟學留下了一個贏得永恒的傳統,使20世紀的經濟學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附:庇古的舉例
20世紀上半葉,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曾經講過這樣的故事。
在一片肥沃的農田里,綠油油的麥苗仿佛厚實的地毯,農民豐收在望。一條鐵路剛好穿越這片農田,每當火車飛馳而過時,以煤和木柴為燃料的蒸汽機車噴出的火星濺落到鐵路兩旁的莊稼上,給農民造成了損失。但是鐵路公司并不用向農民賠償,因為法律規定鐵路公司可以使用蒸汽機。農民不能分享鐵路公司賺取的利潤,卻要承擔火車帶來的稻谷損失。
庇古說,在這個故事中,市場機制并沒有實現資源配置最優,這就是市場失靈。他主張由政府干預來解決市場失靈,比如向鐵路公司收稅,補貼給農民。庇古的學說在經濟學界有很大影響,他的這個故事也被后來的經濟學家們廣泛引用,不斷闡發。
然而后來人們發現,火車造成農田損失的故事根本不存在。1971年兩位經濟學家在日本旅行,看到窗外的禾田,就想起了庇古的故事,于是就問火車上的列車員,鐵路附近的禾田是否受到火車的損害而地價下降,列車員的回答正相反:“鐵路兩旁的禾田非但沒有因為火車經過而受到損失,反而地價上漲,因為火車將吃稻的飛鳥都嚇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