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詩經》傳入日本之后,在各個時代被引用、抄寫、刊刻及傳播之情形加以考察與整理,論證過程中結合文獻資料與考古新發現,對《詩經》在日本的具體傳播現象進行了梳理,還原了《詩經》在日本傳播的本貌。
本書是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同題項目的成果。通過《詩經》在日本的傳播與流傳,進行以海外文獻研究為基礎,以文本研究為軸心,以文化研究為指向的《詩經》研究新探索。
對于《詩經》在日本的傳播,此前尚未有過系統的專著或者專論。本書針對《詩經》傳入日本之后,在各個時代被引用、抄寫、刊刻及傳播之情形加以考察與整理,論證過程中結合文獻資料與考古新發現,對《詩經》在日本的具體傳播現象進行了梳理,還原了《詩經》在日本傳播的本貌。內容上,按照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順序,分析了日本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詩經》傳播的特點,總結了《詩經》傳播由公家、禪家、儒家等小眾傳播到民間大眾演變的規律。對于傳播中的問題通過實證考辨,得出了若干新論。
本書的主要特色在于,是從傳播角度系統探討《詩經》在日本流布、演變情況,這是文學研究新方法在新領域的探索和嘗試,對于豐富現代詩經學研究體系也具有貢獻意義。論述基于存世文獻和考古資料,對于日本《詩經》傳播史上諸多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得出了若干新論,發現了很多新課題,為今后繼續研究打下了基礎。
永平的《日本詩經傳播研究》終于要付梓出版了,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為此感到十分欣慰。
永平的本科讀的是日語專業,碩士階段又師從王培源先生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方向,酷愛上《詩經》;兩相結合,將日本詩經學作為研究課題是順理成章的選擇,碩士論文作的就是《日本明治詩經學史》,其間還專程赴日本富山大學交流培養一年,師從日本學界《詩經》研究專家大野圭介先生,無論是資料積累還是切身感受日本學術研究氛圍都收獲良多。在兩位先生的悉心指導下,永平的日本詩經學研究起步扎實,頗有成色。幾年后永平立志繼續深造,將日本詩經學史全部完成,于是仍然選擇先秦兩漢方向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我帶博士的開門弟子。博士課程、原典閱讀、資料搜集、問題思考都是圍繞著日本詩經學史的撰著進行的。然而就在博士開題的前幾日,永平得知王曉平先生耗費多年心血完成的大作《日本詩經學史》已由學苑出版社正式出版。王曉平先生是我熟知的曾長期執教于日本、專攻中日比較文學的專家學者,早在1993年參加第一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就曾見到過他,他發表在此次研討會論文集中的文章就是《伊藤仁齋父子的人情〈詩經〉說》,此后幾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他也都會帶來與日本詩經學有關的論文,第二屆是《朱熹勸善懲惡〈詩經〉說與詩歌論在日本的際遇》,第三屆是《〈詩經〉之于亞洲漢文學》,第四屆是《〈詩經〉的異文化變奏》等等,但他在撰寫《日本詩經學史》,我卻沒有得到絲毫信息。現在王先生的大著已經出版,以我對他常年從事日本詩經學研究的了解,相信這會是一部功力深厚的著作。雖然學術研究各有所長,同樣的題目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心得,但面對同樣的對象,以同一視角進行審視,材料重復、論斷重合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我們決定放棄原有論題,另辟蹊徑,轉向日本《詩經》傳播研究。
[][]日本詩經傳播研究[][][][][]序(一)[][][]詩經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從廣義角度講,凡是與《詩經》有關的研究,都可以納入詩經學的范疇,《詩經》的傳播亦在其列;而從狹義角度講,詩經學特指對《詩經》的研究,詩經學史即《詩經》的研究史。在西方傳播學、接受美學輸入中國之前,或者還沒有全面發生影響之前,詩經學一般皆取狹義視角,王曉平先生在其《日本詩經學史》的《前言》中即明確交待自己這部著作的主旨,首先我想搞清的是他們讀了什么,其次,我想搞清他們是怎么讀的,怎么讀的,即是對《詩經》的解讀和研究。其中諸如明清詩經學與江戶時代的詩經研究諸學派的《詩經》研究江戶隨筆中的《詩經》研究《詩經》論近現代《詩經》研究的諸問題《詩經》文化學闡釋的得與失等章節題目,也分明可見其《詩經》研究史的定位和著力點之所在。
傳播學視角則與之有異。傳播學興起于20世紀中葉的美國,以研究人類一切傳播(告知)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為宗旨,具體考察誰(who)、說了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媒介(what channel)、給誰(to whom)、產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即傳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而從傳播學角度看,完整的文學活動也是一個傳播過程,作家的創作、創作出來的作品、作品的發表和流傳、讀者的閱讀和反應,恰恰構成了一個文學傳播的鏈條,由此很自然被文學研究所借鑒。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出現文藝傳播學、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研究已至20世紀90年代,最初較多集中在宋元之后特別是明清時期的文學傳播,先秦兩漢等早期文學傳播的研究則較少涉獵,這與傳播學研究自身的特殊性不無關系。一般學術研究史(諸如詩經學史、楚辭學史)的研究對象是傳世的闡釋著作,只需悉心爬梳原著,或者再通過相關史料把握研究者的生平、思想及所處的語境和背景;傳播學研究的對象則是文學作品原生態的存在,所要借助的資料往往是傳世文本、著作、作家生平之外的關于作品傳者、受者以及演唱、誦讀、銘刻、傳抄、刻印等不屬于正史典籍記載的部分,散見于各種筆記、雜史當中。后代由于各方面條件,這類著述比較多見,只需下大功夫,即有材料可依。先秦兩漢去今已遠,原本典籍材料缺乏,有關傳播方面的記載更是稀缺,所以困難更大。近年《詩經》的古代傳播研究漸有起色,而《詩經》在日本的傳播,由于國度間隔,具體材料更難尋覓,中日學界都尚未展開傳播學的專門研究實屬自然。這樣,將日本詩經學史轉為日本《詩經》傳播研究,的確是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但也增加了相當的難度。
永平的這部書稿,就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又經過精心打磨、補充、大幅修訂完成的。博士論文側重于史的角度,而這部書稿則進行了全方位、更深入的專題研究。現在看來,這一轉向是成功的,它的確從傳播學這一全新角度為日本《詩經》研究開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首先,這部著作雖然沒有過多理論闡述和使用專有術語,但對新興的傳播學視角把握比較到位,所論所述的確都是傳播角度應有之義。比如就《詩經》在日本的傳者而言,本書從初期的百濟五經博士、日本遣隋遣唐使、大陸移民,到中古時期的大學寮、文人、貴族,中世時期的五山禪僧、公卿、博士家,再到近世的儒者、武士、町人、學童,直到近現代的大學教授、漢學家,無不充分考察,其中絕大部分是詩經學無由論及的對象。就傳播媒介、渠道、場所等方面而言,本書論及了遣使、選派留學、奈良學制、釋奠禮、赴大陸學禪、江戶出版、幕府教育、經筵進講、大學授課等各種活動。就傳播載體而言,本書對《詩經》進入日本后的手抄本、木簡本、音讀本、印刷本等都詳加考察,一一呈現。就傳播信息而言,本書揭示了《詩經》在日本以《毛詩》為主、韓詩尚存及《毛詩正義》單行、《詩集傳》一尊的存在情況,另外還有《毛詩音義》《詩經世本古義》《毛詩名物圖說》《經典釋文》等《詩經》及相關書目的出版,以及近現代東京大學以清代考據學家胡承珙《毛詩后箋》為教材的案例。就傳播效果而言,本書論及了平安文學中的引《詩》用《詩》、《閑吟集》的仿《詩》體例、大學生的《詩經》學習、日本現代學者發表的《詩經》論文以及創刊于1974年的《詩經研究》,成立于1978年的詩經學會等等。
其次,這部書稿是對日本《詩經》傳播的系統梳理。它不是單篇文章、單個論題的匯集,而是以史的線索,將《詩經》在日本的傳播分為上代《詩經》傳播:學林初現中古《詩經》傳播:翰林競艷中世《詩經》傳播:禪林絕響近世《詩經》傳播:儒林繽紛近現代《詩經》傳播:士林超越五個發展階段,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對每個階段的突出特點做了深刻把握和精心概括,《詩經》傳入日本的起點、傳者受眾的變化、傳播的程度、發展的走向清晰可見,一目了然,完全可以以傳播史視之。
更值得稱道的是這部書稿對材料的搜集和運用材料論證問題的手段。上面已經提到,傳播研究的難度就在于它考察的對象往往是史料記述之外的原生態存在。尤其是若要按照史的線索,梳理來龍去脈,追根溯源,上古的傳播信息材料更是鳳毛麟角。這部書稿為呈現《詩經》在日本的存在可謂對各類材料竭澤而漁,搜羅殆盡。所引除中國的《史記》《漢書》《后漢書》《魏書》《三國志》《宋書》《梁書》《南齊書》《陳書》《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料著作外,還有韓國的《三國史記》、日本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扶桑略記》等。除此之外,征引了大量史著之外的日本本土文獻,逸史、雜記、日記類諸如《日本靈異記》《神皇正統記》《宇多天皇御記》《實隆公記》《康富記》《臺記》《牧園茅山日記》等,文集類諸如《關晃著作集第三卷:古代的歸化人》《阿部隆一遺稿集》《藤原惺窩集》《荻生徂徠全集》等,文書、類書類等諸如《意見十二條》《令集解》《貞觀式》《官職秘抄》《秘府略》等,典籍及考古文物類諸如《七經孟子考文補遺》、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毛詩并毛詩正義大雅殘卷(紙背)》、日本兵庫縣出土毛傳《詩經》木簡等,書目類諸如《享保以后板元書籍目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集證與研究》等,資料匯編類等諸如《日本史教育資料》《日本倫理匯編》《漢學者傳記集成》《本邦殘存典籍輯佚資料集成》《增補史料大成》《史料大成統編》《漢籍國字解全書 : 先哲遺著》《日本教育先哲叢書》等,文學類諸如詩文歌集《扶桑集》《新撰萬葉集》《古今和歌集》《五山文學全集》《正續本朝文粹》、故事集《今昔物語集》《伊勢物語》等。
本書正是注意從各種文獻材料中去尋找日本《詩經》傳播的痕跡。比如從上表中發現與讀《詩經》有關的情況。《宋書》中有順帝昇明二年(478)日本雄略天皇遣使的上表,其中提到跋涉山川,不遑寧處,居在諒闇,不動兵甲,不遑寧處即見于《詩經·殷其雷》毛序,由此可見這篇表文作者不僅熟悉《詩經》,而且熟悉毛詩序,熟悉《毛詩》解詩體系的核心與思想。再比如從請求增加大學生膳食費用的《意見》中發現傳《詩》信息。據平安中期學者三善清行在延喜十四年(914)向醍醐天皇提出的《意見十二條》第四條請增加大學生徒膳食費用之中記載,朝家之立大學也,始于大寶年中。至于太平之代,右大臣吉備朝臣,恢弘道藝,親自傳授。即令學生四百人,習五經、三史、明法、算術、音韻、籀篆六道。《意見》中提到學生要習五經,而《詩經》正是五經之一,可見此時《詩經》已納入大學寮學生研習科目。如此已屬于間接論證,而本書中巧在間接論證的還有很多,比如論及《詩經》最早經傳往朝鮮半島再中轉傳往日本的途徑,援用了《古事記》《日本書紀》關于《論語》《千字文》經由百濟傳到日本的記述。這里雖未直接提及《詩經》傳播,但《論語》中引《詩》、論《詩》達二十余處,《千字文》中也有出自《詩經》的詩句語典18處,48個字,這便間接證明了《詩經》已經借助某種文本載體傳入日本的事實。
正是經由如此勤勉、睿智的多方搜求、輾轉論證,使得一部相對完整、系統的日本《詩經》傳播史即將呈現在讀者面前。當然,這里更多的只是篳路藍縷,有拓荒之功,初步開辟出一片新的園地,嚴格審視還稍嫌粗疏,深耕細耨,還要假以時日。期待永平接下來有更深入的研究,能收獲更多的成果。
廖群
2018年5月于山東大學序(二)
張永平,男,文學博士,現為湖州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漢學、中日文學比較研究。2006-2014年,任教于山東政法學院,被評為學校青年521人才教學骨干學校師德標兵等,并獲得學校授課大賽二等獎等榮譽。主持教育部及校級科研課題多項,發表論文十余篇,譯著1部。
序(二)大野圭介Ⅸ
緒論
第一節先行研究
第二節研究視角
第一章上代《詩經》傳播:學林初現
第一節《詩經》始來
第二節遣隋、遣唐使求書之旅
第三節奈良學制與《詩》教
第四節奈良時代與《詩》之宗經致用
第二章中古《詩經》傳播:翰林競艷
第一節《詩》傳寫本、木簡與訓點
第二節國家大典與公卿活動講《詩》
第三節《詩經》與平安文學
第三章中世《詩經》傳播:禪林絕響
第一節五山禪僧與《詩》傳播
第二節公卿、博士家與中世《詩》傳播
第三節《閑吟集》與仿《詩》體例
第四章近世《詩經》傳播:儒林繽紛
第一節《詩集傳》定于一尊
第二節 江戶出版與《詩》傳播
第三節 幕府與《詩經》教育
第四節 從經學到文學
第五章近現代《詩經》傳播:士林超越
第一節傳統漢學解《詩》余緒
第二節經筵《詩經》進講
第三節東京大學《詩》傳新氣象
余論
附錄
日本《詩經》傳播史實年表
《韓詩》遺說在日藏漢籍中的保存
《韓詩》遺說在日本古籍中的保存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