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臺灣文學創作與文藝思潮》分上下兩編,上編以部分重要作家作品為聚焦點,觀照近20年臺灣文學創作的內涵與藝術追求;從個案入手,細讀文本,理解當代臺灣文學的情感結構與精神世界,并分析其文化與美學價值。下編以20世紀90年代后,大批人文知識分子卷入各種政治意識形態話語的生產、傳播與論爭之中,理論思潮構成了重要的文化場域。本編試圖深入這一復雜多變的場域,梳理并探究臺灣當代理論思潮的錯練脈絡、內蘊價值及問題癥結。
朱立立,安徽潛山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著有《知識人的精神秘史:臺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參編《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學術刊物和多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論文四十余篇。
上編 近20年臺灣的文學刨作
第一章 王文興的長篇力作與臺灣現代主義的再出發3
一、《背海的人》: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高峰和終結?4
二、嘲弄與反諷:從魯迅筆下的阿Q到王文的“爺”5
三、活著就是個矛盾:詩人、知識分子的邊緣處境9
第二章 郭松菜、李渝等作家文學創作的藝術回歸與美學救贖15
一、現代主叉文學雙璧:憂郁的鏡像與詩性的超拔16
二、創傷記憶與歷史敘事19
三、臺灣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與悲劇命運26
四、細讀李渝的《朵云》29
第三章 朱天心、朱天文等眷村作家的精神困境與審美超越39
一、眷村作家的記憶書寫與鄉愁承續40
二、華麗與頹廢:物化都市的感覺主義書寫46
三、陰性烏托邦與離題的歧路花園54
第四章 李永平小說的“文化中國性”和美學現代主義66
一、漫游、國族想象與身份迷思67
二、失貞:關于時間的一則寓言73
三、語言鳥托邦與后殖民批評76
四、華人知識分子的精神飄零8l
第五章 20世紀90年代女性作家創作研究:以李昂小說為
觀照中心82
一、《殺夫》中的性別權力結構與《生活實驗:愛情》的反諷84
二、《迷園》的認同傾向與歷史意識87
三、《看得見的鬼》:女鬼視野中的鬼魅鄉土93
第六章 林耀德、張大春、王幼華等作家的歷史敘事與都市書寫99
一、林耀德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神話的建構與解構99
二、解析臺灣“解嚴”前后的都市文學論述106
三、臺灣新生代作家的都市寫作121
下編 近20年臺灣的文藝思潮
第一章 “解嚴”以來臺灣文藝思潮的發生語境和復雜面相13l
一、歧叉的場域與闡釋的焦慮131
二、一種闡釋路徑:從“反時運動論述”到“新反對運動論述”134
第二章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產生、發展與演變一138
一、“本土”的歧義138
二、臺灣當代本土化思潮的興起142
三、“本土論”的意識形態化147
四、“本土論”的反思與批判15l
第三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左翼文學思潮的發生與分化(上):傳統左翼156
一、傳統左翼的困境與復蘇157
二、“內戰冷戰意識形態”與“臺灣社會性質論”166
三、“第三世界文學”論的提出與重構172
四、“揚逵精神”:現代臺灣左翼傳統的重認與鍛接177
第四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左翼文學思潮的發生與分化(下):新左翼18l
一、從馬克思主義到新馬克思主義18l
二、《南方》的“民間社會理論”184
三、《島嶼邊緣》:后現代與左翼的接合200
四、《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與民主左翼思潮的形成232
第五章 以后現代、后殖民為主體的“后學”思潮258
一、“翻譯的思潮”:后現代主義的興起259
二、“后現代”論爭264
三、從“后現代”到“后殖民”的話語轉換27l
第六章 殖民主義、現代性與“殖民現代性”279
一、殖民主義、現代性與“殖民現代性”279
二、從“近代化論爭”到“殖民現代性”分析284
三、“殖民現代性”分析與當代臺灣文論291
四、“殖民現代性”的幽靈300
五、近期臺灣日據文學研究中的“臺灣民族主義”話語辨析307
——以藤井省三《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及其相關論爭為討論中心
第七章 批判的文化研究與闡釋臺灣的多元視域320
一、批判的文化研究與知識分子的介入意識320
二、《島嶼邊緣》的轉向:后現代后結構主義與文化研究325
第八章 女性主義、同志論述與“性別政治”一334
——“解嚴”后臺灣文化場域中的女性主義思潮
一、“解嚴”前后的女性主義思潮和創作334
二、“解嚴”后的臺灣性/別政治與文化批判:以《島嶼邊緣》為分析個案338
第九章 多元文化主義思潮一347
一、“多元文化主義”概念在臺灣的出現和形構347
二、臺灣人文知識界對“多元文化主義”涵義的理解348
三、關于建構“多元文化論述”的思想資源349
四、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反思與批判350
五、“多元文化主義”與臺灣文藝思潮352
參考文獻356
后記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