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我國至少有兩個含義:空間意義上的城市和行政管理意義上的城市。本書研究的城市主要聚焦于城區常住人口五萬以上的單個物理空間城市,不是行政管理的廣域制城市,是相對鄉村而言的。城市起源于剩余產品交易和社會分工深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與鄉村文明相比,兩者各有優缺點。城市是指一個連片成塊空間內集中居住人口規模較大的和主要從事二三產業的地方,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集中配置方式和集聚集約的生產生活方式。關于區域常住人口五萬以下的小城鎮和鄉村,將有另外著作闡述。
到2016年底,我國城市化率已達到57%。按照中共十九大報告,預計,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0%以上。因此,立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的實踐,借鑒國外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的經驗和教訓,系統總結過去幾十年我國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的基本經驗和基本規律,對指導我國下一階段的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在內容上,著重研究城市的定位、規模、結構、活力、服務、運行。城市定位是城市發展的首要問題和方向性問題,涉及城市發展歷史,城市化進程,城市的國際化,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城市發展戰略,以及城市規劃等。城市規模反映城市資源集中配置程度,涉及城市的人口規模、建設用地規模、住房建設規模等。城市結構涉及城市內新城與老城協同關系和城市外城市與城市協同關系,城市內部結構包括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設,城市外部結構包括城市規模機構和城市群。城市活力是城市擴大和縮減,昌盛和衰退的動力,涉及城市產業、城市創新、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競爭力等。城市公共服務是城市集聚集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的基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城市運營是城市功能有效實現的條件,涉及城市建設、智能化、安全性、規范化管理等。實現城市永續發展并不容易。從古代到現代,許多城市因戰亂、疫病和人類自身的主觀原因,毀滅了、衰退了。城市的昌盛在于城市定位、產業、創新、服務和管理的正確和適當。城市的衰退在于城市定位和產業轉型不當,服務和管理跟不上需求。城市是有上限的,城市病就是城市資源配置過于集中,集聚集約程度過高的結果,是城市規模、結構、管理不適當的表現。
本書在環節上,主要研究城市的發展、規劃、建設、管理。城市發展主要研究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怎樣發展;城市規劃主要將城市發展的內容,在時空上進行布置和安排;城市建設主要將城市規劃明確的各類設施,通過項目策劃、論證、設計、報備、施工、竣工、交付營運及物業管理等流程進行建設并交付使用;城市管理是對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的全部內容和流程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和協調。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的共同作用的對象是城市,同一城市的同一物質空間。城市發展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基礎內容。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本依據;城市建設是城市規劃的實現手段,城市規劃安排的所有城市設施,都需要通過城市建設的方式方法來實現;城市管理覆蓋城市發展規劃建設全部內容和整個過程,城市中不存在沒有管理的發展規劃建設,離開城市發展規劃建設,城市管理也不復存在。城市發展的基石是城市發展的實際,包括靜態的實際和動態的實際。從某種角度講,城市發展是客觀的,乃至是順其自然的,人類主觀意志在發展領域發揮的余地很有限或應受限制的,因此,城市發展應該是人類主觀意志以外的范疇或人類主觀意志難以隨心所欲的范疇?梢姵鞘幸巹澖ㄔO管理,如果離開城市發展的條件、目標、內容等約束,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就可能成為純粹的人類主觀意志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方式。除戰爭和疫病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大多失敗或失誤案例,都是因為脫離了城市發展的約束。可以這樣講,凡是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就是符合實際的,反之就是需要改進的。城市是人工的,應建立在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相互制衡的機制上,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最大限度符合城市發展,也是本書研究的著力方向。
城市學是典型的跨界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四個環節,城市發展和城市管理偏重于社會科學,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偏重于自然科學。世界是整體的,人類社會也是整體的。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的實踐中,并不存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界,學科劃分只是學術界深入研究和細化教學的需要。因此,站在實踐立場,將城市發展、規劃、建設、管理四個環節,相關內容綜合在一個理論框架下匯總分析,推理定義、構建理論,不但對城市學本身構建有意義,對相關實際部門、科研單位及有關的閱讀人員也有耗時少、見效快,認知連貫、系統的意義。故本書適用于相關教學科研人員、政府管理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
近幾年,國內在城市學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推動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根據學科建設和智庫建設的需要,動員了本所專業科研人員,集體攻關,分工合作,編寫了這本《城市學概論》。參加本版《城市學概論》編寫的研究人員如下。
朱建江,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歷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規劃辦主任、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統計局長、物價局長、發展改革委主任、崇明縣副縣長、嘉定區副區長。主要致力于城市科學、區域發展、小城鎮、美麗鄉村、鄉村旅游、城鄉一體化、人口老齡化和宏觀經濟研究。出版、發表有專著、論文若干。
鄧智團,經濟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特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城市戰略與規劃研究室主任,入選上海市曙光計劃,上海市經濟學會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上?茖W學研究會理事,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副秘書長,倫敦大學學院居里學者(2014)。出版有《驅動結構與城市發展》、《倫敦全球城市發展研究》、《卓越城市 創新街區》等專著5部,《國際城市藍皮書》副主編,在《中國工業經濟》、《中國人口科學》、《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等核心期刊報紙上發表論文文章100余篇,主持國家自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哲社及各類決策咨詢課題4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