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二五”規劃教材:班主任工作教程》認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與扶貧開發”不僅是政治行為、組織行為和個人行為的集合體,同時也是相互銜接而成的社會政策體系,旨在通過外界與內部的良性互動,構筑政府、市場、社會(社區與社會組織)與農民的共同參與的災后重建平臺,努力恢復并重建社會秩序。在“政策?資源”下鄉的過程中,處于鄉村場域中的項目到底是怎編一本書,總有一些想法和追求。我們的追求是:
1.為師范生和班主任編一本結構合理,有可讀性,實用性強,在日后工作能用得上的教材。大部分讀者不會去從事班主任研究,而是去做班主任。因此,教材不能是知識的堆集與羅列,而應是行動的導引。應提供一些框架給學生,借此把現實看得更清,工作做得更好。做一個好班主任,一是要有正確的理念,二是要有一些管理方法和技巧,三是要有高的素質與修養。這本書就從這三個方面著手,也算是一種新的嘗試。
2.做到內容豐富,有干貨。為了少犯錯誤,少引起爭議,許多教科書編寫四平八穩,條條款款,喜歡說些正確但沒有內容的套話與廢話。這樣的教科書讀多了,給讀者的印象是班主任書籍是枯燥的,乏味的,沒有用的。事實不是這樣,我國有許多一流的班主任,他們在實踐中創造了精彩的班級生活,同時書和文章也寫得好,鮮活生動,實用性強,蘊藏無窮的實踐智慧。沒有接觸這些智慧的結晶,脫離他人的經驗而從頭探索,甚至盲干,這對班主任,特別是對我們的中小學生,都是一個巨大損失。我們盡可能把這些好的東西編入教材,并鼓勵讀者直接閱讀更多的一線班主任的著作。
3.突出案例的重要性。與第二條密切相關,《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二五”規劃教材:班主任工作教程》挑選的案例絕大部分出自于一流班主任之手,凝聚著實踐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有真實的教育情境,內涵豐富,可從多方面解釋,值得讀者琢磨。好的案例具備有獨立的價值,不僅僅是對理論蒼白的解釋和附庸。
4.學會站在班主任立場考慮問題。教科書必須從教育事業高度考慮問題,要把學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時,也要學會站在班主任角度,幫他們出主意,維護他們的利益,提醒他們少犯錯誤。要告訴班主任真實的學校和班級情景,告訴他們學生是友好的善良的可愛的同時,也要告訴他們學生也會“吃人”,以免他們發現書本與現實差別太大。要告訴他們在班級管理中如何不出事故,少犯錯誤,與學生和家長打交道如何少生糾紛。一名話,少唱高調,少教訓人,一心一意為班主任提供有用知識和建議。
5.開放性。班主任工作具有藝術性,有許多不確定性地方,需要根據情景進行分析。《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二五”規劃教材:班主任工作教程》將特意選擇一些話題,如班主任需求學習“兵法”嗎,只搜集資料與多方觀點,不作傾向性結論,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自由發揮空間。對于提供的案例,只部分提供點評,留一下案例,讓學生來點評。
《高等學校教師教育創新培養模式“十二五”規劃教材:班主任工作教程》的實用性很強:所引用的一線班主任的案例多且新,極具針對性,不少黑油作者自己的評論,凝聚了作者工作的心得和成果。
本書的編寫人員是多元的。在這些成員中,有長期從事這門課程教學的大學教師,有從事班主任專業雜志的編輯,更有一線的優秀班主任老師。
本書的具體分工是,第1章蔡濤;第2章王立華;第3章;熊華生;第4章李迪向凌云;第5章胡瑾;第6章王皓;第7章熊華生;第8章熊華生;第9章陳雪嬌;第10章屠大華;第11章王皓;第12章熊華生;第13章劉永存;第14章楊曉峰。
本書由熊華生、王皓統稿,陳雪嬌、向凌云、胡瑾做了大量的工作。
感謝廣大工作在中小學第一線的班主任老師。他們撐起了中小學一片天,同時又創造了豐富的案例。感謝《班主任之友》雜志,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內容。感謝班主任工作研究者,本書多次引用他們的著作與文章。
前言
第一篇 理念篇
第一章 學生與學生觀
第二章 班級與班級觀
第三章 班主任崗位
第四章 班級管理觀
第二篇 方法篇
第五章 常規管理
第六章 班集體建設
第七章 班級活動
第八章 困難學生與特殊學生指導
第九章 應急事件處理與安全教育
第十章 班級教育力量整合
第十一章 班級管理的類型與戰略
第三篇 專業發展篇
第十二章 班主任專業發展意義與目標
第十三章 班主任專業途徑
第十四章 班主任的德性修養
附錄
參考文獻
班級管理不同于一般企業管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的教育意義,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是教育而非單純的管理。應急事件多發于單個或者少數的學生身上,問題的嚴重往往是由一個點而蔓延開的。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我們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人是社會性的。這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尤為突出,特別是聚眾斗毆。絕大多數的聚眾斗毆都是由小集體中一兩名主事者引起,其他的人基本都是扮演著幫兇和打手的角色。所以,在平常的教育中,班主任一定要抓住大多數,只要大多數人都穩得住,不支持,很多集體暴力事件就能避免。因為主事者一旦失去“市場”,就會孤立,想翻個大浪也難。集體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不能為某些個體提供軟支持。仔細分析集體暴力事件不難發現,在事件發生的諸多因素中,有人“幫忙”是使事件惡化的重要因素。主事者若能找到人幫忙,一方面給自己壯了膽,一方面在人前有了面子。于是,雙方一見面,說不上幾句,就開打了。去“幫忙”的學生在被主事者“請”去時都說只是去湊熱鬧的,結果到了現場,被環境所逼,看主事者都已經沖鋒陷陣了,再怎么也要象征性地給對方幾下。結果,暴力事件升級,事態失控,甚至釀成悲劇。在這類事件中被請去幫忙的學生往往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他們為主事者壯了膽,促使主事者變得更加主動積極,后又基于面子問題,出手幫忙,從“軟支持”變成了“硬支持”。找到根源,平時的教育就好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