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思想文庫:在公路上找回人民》收錄了劉洪波近年的主要思想文化評論文章,力求反映當代最突出的社會熱點。涉及食品安全、仇官問題、和服事件、安樂死、暴力慈善、地域摩擦、“校董女神”等等。作為當代著名雜文家,作者對社會新事物、新問題、新現象保持著高度敏銳,并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深入淺出地探討社會重大命題。充分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獨立思考、勇于擔當的情懷。
《天下思想文庫:在公路上找回人民》是由張煒領銜“文化關懷小說”舉旗者劉繼明、“新左派”代表學者祝動力、“第六站雜文家”領軍人物劉洪波傾力打造的人文盛宴——“天下思想文庫”系列叢書之一。 1、當代著名雜文家劉洪波最新力作; 2、代表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界最高水平; 3、以平民知識分子視覺,力圖表達對社會重大問題獨立而真實的聲音; 4、王曉明、李陀、韓少功等文藝學術界知名學者聯袂推薦。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天下為公”和“天下者我們的天下”,中國的知識分子乃至黎民百姓都有一種強烈的濟世情懷。正是這種綿延不絕的情懷,使中華民族屢克危難,緊密維系,歷數千年而不竭,且日益成為銜接東西方文化的一種強大黏合劑。
“天下思想文庫”將秉承這一深厚的人文傳統,崇尚理性,批判與建設并重,鼓勵不同觀點的爭鳴,悉心采集知識界、文化界富有價值的成果。中國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各種思想和思潮的合力推進,任何單極化的思維方式不僅無助于當下中國的文化建設,而且有礙于一種扎根本土的民主理念的健康生長。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需要每一位知識分子及普通公民給出理性的判斷和清醒的認知。這是我們應該,而且能夠做到的。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天下思想文庫”愿意為中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及社會進步,留下一行清晰而堅實的足印。
“天下思想文庫”編委會2012年10月8日
劉洪波,1966年生,湖北仙桃人。雜文家,評論家,就職于新聞界。198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專業,有圖書館館員、大學教師、新聞記者經歷。在多家報刊撰寫個人專欄,著有《文化的見鬼》《高雅的落俗》《蒼蠅的光榮》《讀出滑稽》《淳樸的異議》等。
被隱蔽的強制閱讀
信息攻防與圖像政治
房子的新故事
與生育相關的抗辯
一個官員的冤抑與幸運
在公路上找回人民
回到故鄉和母親身邊
公職人員的福利共和
是負責于規定還是負責于人民?
城市內部的關卡
作為“逸民”的母親
荒謬的論文生產
國土內的難民
這是怎樣的糧食?
我們的食品安全環境
“沒有發現問題”
是公共服務領域還是消費領域?
國家理念與人類價值
社保費率降得了嗎?
查辦者與正確同在
社會治理豈能迷信刑罰
仇官問題的鄉愿見解
官本位是否也賴生產力不發達?
在災難中思考人的方向
人道先于誠信
秩序是怎樣構造的
草案就是“臨時工”
“和服事件”的吊詭版本
從百度文庫看社會信息環境
視死者為麻煩的時代
公車私用的境遇
用現代框架看獨特
市場需要道德和信用在場
社會不是大魚缸
“愛狗主義”的觀念線索
民眾對法律正義有評價權
看緊錢袋靠的是“陽光”而非績效數據
安樂死是一個奢侈議題
所謂“暴力慈善”
公民文化權利重于專業氛圍
“抓比不抓好”罷了
官味言行應屬兒童不宜
精神病診治首先要回歸醫學軌道
生命處境的殘酷寓言
管官最嚴莫如皇帝
消失的青年
峨冠博帶的滑稽班頭
張牙舞爪的發展
“電利”就是水利?
權力美學的視覺秩序
誰更容易被慎之又慎地處死?
是愛聽真話還是葉公好龍?
底層的生活現實與心理現實
是否要裝1億人?
全員打工化社會
詩歌市場化終于實現
“媒體聯合國”概念
一個干旱消費者的零思
高考作文在倒退
程序正義并非目的
無損敗家法
記者有毒,添加劑無害
是地域摩擦還是階層摩擦?
高爾夫應當成為權貴符號嗎?
是出走還是逃離、驅逐?
人民必須不怕麻煩
治理“神人”仍需謹遵法治
不穩定因素誰制造?
何不攬鏡自照?
特殊的事件描述學
公眾狂歡關法官何事?
救命倫理與不救的經濟學
毒蝎子也在“做蛋糕”
禁不住的《盲井》
水滸反腐十八招
正當的目的也不要利用孩子
GDP質量排序再證地區發展差距必須縮小
“皇軍”、“八路”、“花姑娘”
假如科學真能算命
情緒穩定的“良民”
美債的施受游戲
污染“漂綠”行為
墓地為家
童裝為什么有毒
射殺動物的娛樂
寒門難出貴子
康菲玩殘海洋局
智障人士的三種特色用途
老年人形象負面化之憂
強拆可以有,跳樓可不行
單位是個皮條客
被志愿者
游官驛站
勇猛的問題
政府不花錢
自治校園無須憂心安全套
歷史講述的模式轉換
好社會不需要全員勵志
普通殺人狂
“民工變質論”與刻板印象
無論早晚,正義必須到來
袖籠子里的和諧
抽煙的貧困生不獲資助完全正當
道德生活面臨雙重傷害
教育豈能制造歧視
中縣樣本不特殊
“三代無大學生”
移民為何而移
制度化的歧視是罪惡
給怎樣的信息大家看
優待形式的歧視
知識分利渠道
媒體不應被權力的江湖氣打動
理曲氣壯的特色邏輯
需要有國家廣告嗎?
為什么會有大氣良好的灰霾?
“天堂”很近
留守是一種發展成本
健康綁票者
你為什么要敲鄰居的門?
公務建筑的威風
真的大難臨頭了嗎?
公考健康特異癥
聲名狼藉的官員為何復出
外交家的道理
“校董女神”的造像手法
補臺專家的解釋
年度漢字——翻
控的必要與失控的可能
油頭粉面的垃圾數據
哪個國家培養了世界公民?
跋雜文家的時評
后記 寫作是有限的
山東省教育廳禁止全文推薦《三字經》、《弟子規》、《神童詩》等傳統讀物,引起了許多人的質疑。
質疑者的文化立場并不相同,有對傳統蒙學讀物在今日之中小學推廣持反對意見者,也有對此樂觀其成者。但無論如何,反對禁止令的聲音是壓倒性的。
不贊同在中小學推廣傳統蒙學讀物者,更加反對行政權力以為掌握了是非標準的自以為是;贊同傳統蒙學讀物進課堂者,反對的是禁令使蒙學讀物不能全面地被學習。兩者看似相當,但主旨并不相同。前者是對權力的警惕,后者是對傳統的維護。
現代國民教育,概言之要“成人”。但何為成人,何為不成人,成為怎樣的人,操持者是國家,而決定者在民眾。教育的成人目標,實際上也就是國家所設定的公民標準。但國家設定的公民標準,是由國家或具體來說由國家權力的掌握者制定,還是由民眾對國家的定義和對人的發展的認識而定,可能形成很大的區別。
近些年來,教育問題一直糾結,根本在此。
談論教育的人們,既憤怒于收費之重,也無奈于課業之重,還反感于教育內容的虛偽空洞或價值顛倒。這三種困境,不能說完全沒有關聯,但仍屬不同問題。收費重,是國民支付的教育成本問題;課業重,是教育實施的方法問題;而教育內容的虛假空洞或價值顛倒,涉及的才是國家應當通過教育使學生成長為怎樣的人的問題。
論收費,中國有過教育收費低廉的時代,使國民識字率大大提高,今日世界,發達如歐美,不發達如朝鮮古巴,義務教育都是由國家來承擔的,民眾負擔的成本很低微。論課業,中國大陸學生的負擔重,中國臺灣和日本等地的學生負擔也不可謂不重。但講教育之不同,最大不同在于教育所內含的精神價值的不同,教育所說的“成人”中那個被塑造的符合社會標準的人的含義不同。
《三字經》之類,既被列入中小學推薦讀物,表明在教育主管部門,也就是國家教育權力的實施者看來,強制性閱讀此類讀物是必要的。同時,禁止全文推薦,又表明教育權力的實施者看來,強制性地進行部分閱讀是必要的。一個禁令,引出的是兩個強制性,一個強制是閱讀的強制,另一個強制是不得全面閱讀的強制。兩個強制結合起來才構成了權力的全部,分辨兩個強制才能更加明確地看到權力的強力介入。
強制不得全面閱讀,正在受到各種文化立場的人的共同抨擊。而強制閱讀的問題,則悄然被放過了。顯然,在強制閱讀這個問題上,不同文化立場的人會產生分歧,形成贊成強制閱讀與反對強制閱讀兩種態度。在反對強制不許全面閱讀的共同聲音之下,那個帶有分歧的部分被隱蔽起來,未得討論。
在公路上找回人民其實,中小學生是否要強制閱讀《三字經》之類讀物,是更為根本的問題,然后才是閱讀是否應該全面。當所有人都去反對禁止全面閱讀的命令時,放過是否應當強制閱讀,實際上就做了一個“是該全面讀還是部分讀”的選擇題,而先在地選擇“強制讀”則暗度陳倉地成了默認狀態。
我并不認為《三字經》之類讀物就一定不可以被設定為課堂內容而被強制閱讀,但認為這應當是一個交予公眾討論的問題。教育主管機關固然有權設定課堂內容,但國家的教育方向、“成人”標準,根本上應當在民眾手中,而不是權力機關自便決定。讀經、不讀經,讀《三字經》、不讀《三字經》,經過公眾討論并決定,都不是問題,不經討論而悄然強制于課堂,則是問題。自便下令禁止全面閱讀的強制令,固然要反對;但尤其要反對的是悄無聲息地強制閱讀。
傳統文化納入課堂,大概很少有人反對。然而,傳統文化以何種方式進入課堂、教育對“成人”有何總體設定、現代公民養成訓練是否受到重視、《三字經》之類在教育中置于何種地位等一系列問題,都應得到討論。傳統蒙學讀物的強制推薦,意在使學生擴大視野、了解傳統,還是建立基本價值、形成認知“根器”?
傳統當然有其價值。但中國傳統或多或少缺乏公益的價值、責任的價值、同情的價值、群體的價值,同時也多少缺乏自由的價值、權利的價值、理性的價值、個體的價值。不能說中國傳統沒有發育出科學和民主就一無是處。在科學精神與社會民主之外,還有人生的開展問題,還有文化和心理上安身的問題,還有個人精神空間選擇的問題,還有觀察世界的多種可能性是否存在的問題……多樣性、豐富性總是有價值的,根系多元總是好的,單一總是有缺憾的。然而,另一個問題是,選擇總是比強制好,未經公眾討論的強制則更是權力的蠻橫。權力的正誤表上,無論寫著什么字樣,最深處的源頭必是迫使人們順遂其意志。
信息攻防與圖像政治
四川西充警察執法時毆打拍照教師。內蒙古鄂爾多斯在建賽馬場垮塌,央廣記者實地采訪被城管和警察扣留兩個多小時。
這樣的事情,似乎是時有發生的。網上搜索,可以發現很多“拍照被打”的新聞,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幾年前湖北天門城管將一名用手機拍錄執法的人打死。記者采訪遭到扣留、阻撓的事,也不時而有。
這只是“信息攻防”在一個方面的表現而已。市民拍照,或者記者采訪,只是獲取信息,毆打、扣留或阻撓,是對信息獲取行為的阻止。
市民拍照是直接拍攝公開場所的畫面。執法行為是公開行為,施行于公開場所。拍攝公共主體、權力機關的活動,并不存在任何問題,卻時常遭到執法者的制止和侵擾。普通人采集信息會被毆打,記者采集信息也會被扣留,這是執法者在非法執法上給予的“同等待遇”;記者被毆打的情況少于普通人,算是一點區別對待。顯然,權力者認為,不由自己處置的信息,就是一種潛在的或者現實的危險品,毆打、扣留等人身處置,或者現場刪除照片、沒收記錄工具等行為處置,就是將危險去除。
這個時代,被稱為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有無所不在的信息工具,也有無所不在的信息行為。毆打、扣留之所以發生,在于信息采集行為被權力者當場發現了,而且這些采集行為,大多是因為具有形成直接證據的能力。你眼睛看到了,心里記下了,文字寫下了,這都無所謂,但拍照、錄音、錄像等,就要阻止。
這涉及的是“圖像政治”。圖像具有力量,包括感染力、表達力、證據力等。這個社會在生產太多的圖像,其中多數圖像在權力者手中。城市里、大道上,到處裝設有監控系統,記錄之信息非海量不可以形容。掌握圖像也很受重視,出警佩帶錄音錄像設備、審訊進行全程錄像等措施,早有報道。人們還發現,在一些事件中,圖像會“合乎官意”地消失。拘留場所有人吊死,說是視頻有死角,所以沒拍到;公路上有人死在車輪下,說是視頻設備正在調試,沒有記錄。
但現在,信息工具很容易獲得,普通人也能夠隨時記錄圖像了。這就使“圖像政治”的天平發生了一點朝向公眾的傾斜。無數的記錄工具掌握在普通人手中,這是對權力壟斷圖像的一種顛覆,于是形成了“圖像拉鋸”的一個新戰場。圖像的自由與圖像的控制,信息的采集與信息的消滅,在信息時代變得尖銳,毆打、扣留等非法行為變得多了起來。
信息采集的限制,只是一個環節。信息時代,有廣泛的發布渠道和傳播渠道。于是信息攻防在發布渠道便有多種辦法,包括被動性的通過特征詞表進行的禁止、彌補性的刪除,以及主動性的“五毛黨”和“水軍”活動。在傳播渠道,有網絡通道的限制、http404、“網頁不存在”等方法,更加嚴厲的辦法,則是誹謗治帖、“跨省追捕”等。
所有與信息有關的一切限制與反限制,在信息時代充分展開。信息生活已是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同時也成為限制與反限制的攻防膠著點。圖像已經成為記錄和閱讀的普遍形態,同時圖像之存滅和由誰掌握也成為權力與權利博弈的重要平臺。從信息采集、信息發布到信息傳播,無處不在的“握之誰手”之爭在進行。信息公開變成了社會的基本術語,但信息公開是作為可信信息的渠道還是作為信息誘導的技術,仍是疑問。人人都有麥克風,這與權力的麥克風壟斷欲在發生沖突。
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信息攻防加劇、圖像政治浮現的場景。這是權力與權利具有時代特色的相爭,其內在的焦點仍然是權利的覺醒和權力的絕不相讓。我理解信息時代權力的煩惱,但無法祝賀其信息作戰的勝利,這既是因為人類信息生活的歷史所顯示的趨勢,更因為信息行為已如同吃飯穿衣一樣成為人類基本生活方式。人是鐵,飯是鋼,你見過哪個權力戰勝了肚皮對糧食的需要?
房子的新故事
房子的事情,沒有解決,只有糾結。
近來,新華社呼吁住房觀念回歸理性,《人民日報》表示年輕人面對房價上漲要淡定。兩家媒體都舉了幾個年輕人的例子,那是租房成家的幸福生活;又有專家分析為什么要先租后買,還有數據證明中國人首次購房年齡世界最低。
迅猛發展的房市,在各種治理措施未能奏效的情況下,終于進入了從治理“丈母娘和女青年”入手的階段。2010年或者2009年,認為房價高是丈母娘和女青年所致,還差不多是一個笑談,現在,不能再這樣看了。“年輕人就應該買不起房”這一論斷通過“先租后買是理性”的表達形式確立下來。
先租后買,量力而行,無非是通過觀念的變化,降低對房子的需求,對推高房價的需求釜底抽薪,從而使房價不再瘋狂。十條八條之類的措施未顯成效,供貨方沒有受到打壓,只好轉而求諸需求方,告誡他們不要那么急切地購買。回歸理性,與民間一些人屢屢發起的“不買房倡議”異曲同工,只是口氣較為軟化一些,但“不買”不再是零星的倡議,而是高漲的旋律。
理性淡定之所以可以視為丈母娘致房價升高的變形表達,是因為年輕人買房多屬為了成家之故,而非為了投資。而房子成為成家必備,當然與丈母娘和女青年的硬要求有關。“丈母娘和女青年推高房價”從一個笑談變成一個正式的問題,“不買房”從自知力不從心的鴕鳥行為一變而為正式的治房韜略,顯示了房價調控的吊詭效應。
“理性淡定”的呼吁是否會產生效果?無法預知。人們的買房行為是分散進行的,每個人以個體的方式面對著市場,買與不買,先買后買,是多個變量的函數,包括個人購買力、房市供應情況,以及房市漲價預期等。如果先買盡管很吃力但后買將代價更大,那么人們仍將努力先買。而城市化并未完成的事實,將成為房市需求的長期剛性因素。
經濟分析,不是我關注的重點。我關注的是觀念引導的奇異輪回。
早先,中國人并沒有如此堅定的購房意志和購房決心,至于購買能力,過去與現在相比,誰弱誰強,那是另一回事。任何時候,購房都不是輕松的事情,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積蓄可以完成的偉業,而必須去貸款,用未來生活的信心去支付。
當人們沒有購房意志和決心,而房市成長成為開發商的急需,同時居民住房被視為政府的“包袱”且急于卸下時,我們聽到的不是“理性淡定”的引導,而是早買早好的教誨。“美國老太太借錢買房,享受一生,臨終終于貸款還完了,房子也歸己了;中國老太太一生積蓄,沒有住上好房子,臨終終于有了可買一套房的錢”,一個多么形象的故事。這個故事包含著多重寓意:房子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不要依靠政府;為了房子過一種有壓力的生活,是理所應當的;實現目標的方法有兩種,借貸買房是合算的;生活品質的秘訣在于預先支付未來,而不是量現有之力。
這個形象的故事,與“先租后買,理性淡定”,是大不相同的。現在,我們需要講年輕人怎樣租而不買使生活幸福的故事,而不需要講“美國房奴老太太”的故事了。
現在,很多人已經成為房奴,還會不斷有人成為房奴,房奴已經成為一種定數,而且變得越來越不輕松了,越來越后怕、緊張了。情況遠不是“享用一生,還清貸款”那么有詩意,生活會有各種變故,各種風險,從失業、養育到生病、突然死亡,雖然你住著房子,但可能處在永遠的擔心之中。
我們在聽著新的故事,先租后買的故事,這個故事與過去的“房奴老太”的故事一樣,意在解決房子的買賣問題。“房奴老太”的詩意故事,為著啟動房地產市場;“先租后買”的詩意故事,在于化解無法承受市場瘋狂的人們的怨氣。但人們怎樣擁有一套房子,一套無須以畢生相拼為代價的房子,這從來不是故事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