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作者十年調研經歷為基礎,結合國家發展形勢,從水源保護、灌溉飲用水資源、黃金水道、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和流域經濟發展六個方面,闡述江河保護利用與中國發展間關系。在調研過程中,作者深入調研區域一線,與當地政府群眾開展訪談,實地查看項目運行狀態及其對地方區域經濟的影響,收集了大量一手的調研數據資料,并查閱相關文獻報道,從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撰寫整理相關調研報告,思考探討現階段各項目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為國家宏觀管理獻計獻策。
《江河與區域發展》基于大量的一手資料,思考探討現階段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為國家宏觀管理獻計獻策。
十年調研與思考
致公黨中央參政議政調研涉及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 現在需要對近十年來我所關注所經歷的調研報告、論文匯編等進行分類整理。其目的有三:一是理順思路,深入而系統地思考中國發展;二是留下第一手資料供其他研究者及后來者研究參考;三是為了記住這些年來參與調研的同事、協助調研的各部委與地方的同志、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基于上述考慮,我將近十年來的調研報告與論文分類匯編成以下4冊資料: (1)土地、農業與鄉村發展十年調查與思考之一 (2)鄉村發展模式研究十年調查與思考之二 (3)中國發展研究十年調查與思考之三 (4)鄉村行農業與鄉村調研攝影集 在上述4冊資料的基礎上,還計劃編輯出版幾本專集。如專集《良田建設與鄉村發展十年調查與思考》(已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其他專集如《資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十年調查與思考》《江河與區域發展十年調研與思考》等。 本書是十年調查與思考特別關注的問題的專輯之一《江河與區域發展》。本書匯集了近十年來我們關于江河保護、供水、農業灌溉、航運、水電建設與流域經濟發展等問題的調研與思考。 家住大江邊,從小聽慣了船工號子,看慣了江上的白帆。自古以來江河的功能是供水灌溉與航運。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等問題,影響供水與灌溉。由于大規模的水電建設,河流斷流、奔騰的河流變成一串串水塘,耕地淹沒、村莊城市遷移、移民,影響航運與流域生態。十年來,我們的調研與思考集中在江河的保護、灌溉與供水、航運與水電,以及流域經濟發展。 1. 江河源保護 江河的保護首先從源頭開始,水源地保護是關鍵。江河源頭是以水源涵養為特征的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江河源頭濕地是涵養水源、改善源頭水環境的重要舉措。上游的水土保持是江河保護的重要區段。黃河上游甘肅省以流域為單元,以梯田建設為重點進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成功路子,為山丘區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東北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其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制約因素,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黑土區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坡耕地改造和侵蝕溝治理為重點,大面積推進坡耕地改壟、轉變傳統順坡耕種的耕作方式的水土流失治理技術路線日漸成熟。 近十年來,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在水資源總量增加不大、污染加劇的情況下,生活、工業、環境保護用水比例不斷提高。大量工業項目布設在江河沿岸,不少尾礦庫位于飲用水水源上游,大江大河及周邊的流動源污染風險較大,直接威脅飲用水安全。在供水能力方面,一些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嚴重滯后,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西北等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城鄉供水應急備用水源嚴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別是應對持續和嚴重干旱的能力較弱;城鎮供水設施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對于跨行政區的水源地,由于保護和受益主體不一致,保護責任和管理措施難以落到實處。 2. 灌溉與農業 灌溉是江河的主要功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產于灌溉耕地。灌溉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是全國平均畝產的1.8倍,是旱地的2.9倍。在占全國耕地面積47%的灌溉面積上,灌溉耕地生產出的糧食占到全國總量的75%,棉花、蔬菜占全國總量的90%以上,而且產量穩定,保障了我國正常年景的糧食生產。所有的工程建設,必須優先保障城鄉供水與灌溉。全國434處大型灌區保證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其完善的渠水田林路系統構成了良好的人工生態體系,是我國農業規模化生產基地和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是農業、農村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水利建設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農田水利建設。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40%,耕地面積占全國的5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全國的68%,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5%,商品糧占全國的80%,糧食省際間調配占全國100%。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松花江與黑龍江平原,是中國的糧食核心生產區,保證這些區域的供水灌溉,就保證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3. 航運問題 近年來,我們從南到北調研西江流域航運、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淮河航運通江出海通道立項,研究黑龍江航運的特殊性,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的立法。 水運運輸具有運能大、成本低、耗能少、碳排放量低的優勢,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優勢,沿江地區生產要素優勢互補,促進產業經濟轉型。長江航運作為沿江物流服務的主通道,連接長三角、中部和西南等三大物流區域,為沿江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淮河航運問題的關鍵是出海口的建設。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100千米,總落差200米。淮河因其優良的天然條件,航運資源優勢得天獨厚。作為重要的省際運輸通道和橋梁,淮河在協調推動流域統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淮河出海航道是蘇北地區東西向重要的水運通道,也是區域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區域經濟社會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經多年的規劃和建設,淮河航運條件日趨完善,運量逐年增長。淮河入江水道與里下河地區航道網基本可實現互聯互通,淮河出海航道由于入海水道一期工程未考慮航運功能暫未能全線貫通。 西江航運也是關注的重點。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紅水河、右江、黔江、郁江、柳江、桂江、賀江,西江流域總面積為30.49萬平方千米,西江航運干線西起南寧東至廣州,全長854千米,連接南寧、貴港、梧州、云浮、肇慶、佛山、廣州等城市,是國家高等級航道。西江航運干線上接右江、紅水河、柳黔江,與云南、貴州相通,下連北江、東江,經珠江口門出海,是溝通珠江水系上、中、下游地區最重要的水上運輸大動脈,是連接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及港澳地區的重要紐帶。 我國航道界河主要包括中俄、中朝、中越、中緬等界河。黑龍江省范圍內的中俄界河(湖),主要有黑龍江(俄羅斯稱阿穆爾河)、烏蘇里江、松阿察河和興凱湖,通航里程2593千米,占中俄界河航道總里程的72.5%,里程長、等級高,是世界上最長的邊境河流。黑龍江水系是我國主要通航的三大水系之一,主要通航河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及額爾古納河、第二松花江和興凱湖、鏡泊湖等。中俄界河腹地遼闊,資源豐富,航行條件良好,沿界河區域有豐富的森林、礦產、建筑材料等資源。 4. 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 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與長江中游平原之間的過渡帶,地表年徑流量約占長江年徑流總量的1/3。其中,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分別為全國13大水電基地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位,三江干流技術可開發量為8300萬千瓦,占四川總量的69.2%。近年來四川水電資源開發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防洪灌溉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該地區已建成水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全國第一。 水電建設是清潔能源的需要,但要兼顧供水灌溉與航運,須對航運、灌溉供水、生態保護有全面規劃并實施。現階段水電樞紐通航能力不合理,通航效率低下,已有的通航設施已經或趨于飽和,部分水電樞紐沒有規劃通航設施或通航設施建設緩慢,嚴重制約了航運的發展。重慶段航運受制于三峽樞紐的通航能力不足,船舶擁堵、待閘時間過長(50多個小時)、航行周期長,增加了運輸成本,對地方經濟社會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金沙江下游攀枝花以下,自上而下有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個水電樞紐,建成后將形成700多千米的庫區深水航道,除最下一級向家壩樞紐建設有升船機外,其他三個樞紐均未考慮通航設施建設,金沙江航運被迫中斷。目前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已蓄水發電多年,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已開工建設,但向家壩樞紐升船機至今未投入運營,作為其他三個樞紐通航補救措施的翻壩轉運設施仍在論證之中,航運功能難以與水電樞紐建設同步恢復與整體提高,這都將嚴重制約金沙江下游航運發展,難以滿足流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5. 沿江流域發展 沿江有運輸與供水的方便,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都在江河邊,保證江河的航運是流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十年來我們對流域經濟,特別是長江、淮河與黑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特別關注。長江流域人口多達4億,標志著流域地區具有巨大的現實市場和潛在市場容量,而且這一地區范圍跨度大,經濟結構層次比較明顯,資源、技術和產業之間互補性也比較強,只要通過協作分工將各省市的優勢產業和產品形成專業化生產,再通過聯合的統一市場進行優勢互補,生產的成本將會大大下降,并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我們推動長三角協調發展,建議將安徽融入長三角。淮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也是長三角發展的潛力區。黑龍江是中國的糧食核心生產區,也是中國重工業基地。 本書由安雪暉和柳春娜編輯,感謝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的合作,感謝所有參加調研的同事與專家,大家的見解形成了大量報告,根據十年的調研報告撰寫了本書。 楊邦杰 2018年2月
1 概論: 江河保護利用、國家安全與中國發展 . 1 2 江河源保護 . 9
2.1 濕地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0
2.1.1 濕地功能 . 10
2.1.2 中國濕地保護的主要成就 11
2.1.3 濕地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與成因 14
2.1.4 加強濕地保護的迫切性 . 16
2.1.5 加強濕地保護的對策建議 . 18
2.2 甘肅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19
2.2.1 水土流失現狀 19
2.2.2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主要成效 20
2.2.3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 22 2.2.4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建議 . 22 2.3 東北黑土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24 2.3.1 水土流失現狀 24 2.3.2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 25 2.3.3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7 2.3.4 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建議 . 28 2.4 環首都水資源涵養區保護 29 2.4.1 水資源涵養區安全問題 29 2.4.2 水資源涵養區概況 30 2.4.3 水源涵養區水資源協調發展條件與問題分析 . 32 2.4.4 水源涵養區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 35 3 農田水利與農業發展 39 3.1 農田水利建設 . 40 3.1.1 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生產的最重要基礎建設 . 40 3.1.2 抗御嚴重干旱能力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42 3.1.3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原因 43 3.1.4 加快灌區建設與改造的必要性 45 3.1.5 加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發展的建議 47 3.2 促進巴中、廣元等秦巴山區可持續發展 . 50 3.2.1 加快巴中、廣元等秦巴山區發展意義重大 . 50 3.2.2 建立巴中、廣元秦巴山區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50 3.3 促進江西林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 52 3.3.1 江西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52 3.3.2 江西林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 54 3.3.3 從江西林業發展看我國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潛力 56 3.3.4 加快我國林業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58 3.4 優化農村金融組織結構,促進三農可持續發展 60 3.4.1 中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分析和主要經驗 60 3.4.2 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 63 3.4.3 中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65 4 航運與航道法 69 4.1 長江黃金水道 . 70 4.1.1 長江黃金水道現狀 . 70 4.1.2 長江黃金水道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原因分析 . 71 4.1.3 推動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政策建議 . 77 4.2 淮河流域航運 . 80 4.2.1 淮河流域航運及淮河生態經濟帶 . 80 4.2.2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82 4.2.3 提高淮河流域水道航運能力的建議 . 83 4.3 西江航運 . 84 4.3.1 西江航運及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 . 85 4.3.2 西江內河航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88 4.3.3 提高西江內河航運能力的政策與建議 91 4.4 黑龍江界河航運 94 4.4.1 黑龍江界河航道現狀 94 4.4.2 黑龍江界河航道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原因分析 96 4.4.3 關于黑龍江省界河航道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98 4.5 航道法 100 4.5.1 明確航道管理機構在航道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及責權 100 4.5.2 建立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制度 100 4.5.3 妥善處理航道與涉水部門間的關系 100 4.5.4 明確航道資金渠道,確保航道建設養護穩定的資金來源 101 4.5.5 統籌兼顧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形成對航道的事前保護 101 4.5.6 健全攔河閘壩過船設施的運行管理機制 101 4.5.7 《航道法》立法 . 102 5 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 103 5.1 四川省水資源開發 . 104 5.1.1 四川省水資源開發現狀 . 104 5.1.2 四川省水資源開發中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105 5.2 云南省水資源開發 . 107 5.2.1 云南省水資源開發現狀 107 5.2.2 云南省水資源開發中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109 5.3 水電資源開發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 114 5.3.1 做好水能資源規劃工作 . 115 5.3.2 加強權屬管理 115 5.3.3 探索和開展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補償機制 115 5.3.4 加強立法工作,將水能資源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115 5.3.5 加強河流生態流量管理,維護河流健康生命 116 5.4 水電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建議 116 5.4.1 建立統一的重大水電資源開發管理機構 . 116 5.4.2 科學規劃、適度開發,加強執法監督力度 117 5.4.3 建立資源地補償和移民補償安置機制 118 5.4.4 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119 5.4.5 制定差別化產業政策,支持相關產業向西南地區轉移 . 119 6 長江經濟帶 121 6.1 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 . 122 6.1.1 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 . 122 6.1.2 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25 6.1.3 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的幾點建議 126 6.2 上海引領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 . 129 6.2.1 上海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取得的主要成績 129 6.2.2 上海在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方面亟須解決的問題 . 132 6.2.3 加快上海發展促進長三角區域合作的建議 133 6.3 安徽省參與長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 . 134 6.4 浙江省中小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 142 6.4.1 國際金融危機下浙江省中小企業現狀 142 6.4.2 浙江省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 143 6.4.3 對促進浙江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 145 6.5 攀西戰略資源綜合開發與西部發展 . 146 6.5.1 攀西地區及戰略資源概況 . 147 6.5.2 攀西地區戰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重要意義 148 6.5.3 攀西地區釩鈦稀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問題 148 6.5.4 關于加快攀西戰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 150 7 淮河流域 153 7.1 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 . 154 7.1.1 淮河流域概況 154 7.1.2 淮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 155 7.1.3 安徽等三省淮河流域發展存在的問題 . 160 7.1.4 加快淮河流域發展的對策建議 163 7.2 河南省淮河流域經濟發展 . 166 7.2.1 河南省淮河流域生態經濟建設 166 7.2.2 河南省淮河流域存在的突出問題 . 171 7.2.3 河南省淮河流域發展的政策建議 . 174 8 黑龍江流域 179 8.1 黑龍江流域國家糧食核心產區保護與建設 . 180 8.1.1 黑龍江省糧食生產能力分析 181 8.1.2 建立國家糧食核心產區面臨的問題 182 8.1.3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國家糧食核心產區的建議 183 8.2 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 . 186 8.2.1 我國裝備制造業概況 186 8.2.2 我國裝備制造業已進入創新驅動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 188 8.2.3 當前裝備制造業在結構調整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 190 8.2.4 創新驅動促進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 193 9 結論與思考 197 參考文獻 201 后記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