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一名德國學者,自2000年起,在長達7年的時間里,作者在中國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吉林、大連、青島、鄭州、西安、寧波、深圳等多個城市,同時作者也參與了部分城市建設實踐和決策。本書即是作者運用城市符號學、城市社會學等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并系統梳理該歷程的結果。
在跨越文化的對比視角中,作者深入細致地剖析了中國當下城市空間的種種現象,追蹤其內涵和本質,包括界限模糊的城市公共空間、封閉的居住小區、色彩和燈光裝扮的街道景觀、歐式主題的新城建設、城中村、寬闊大道—垂直街區構成的緊湊城市等豐富的內容。
作者努力探尋的是當代中國城市空間生產中的“中國特性”。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其實根本不是在西方化,她的骨子里既有對于先進的、現代的(假想西方的)那種朦朧憧憬,也混雜著尚未轉變的、依然是鄉村集體色彩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結構。這一切構成了一位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