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科技語體為對象,融合科技與語言,基于語言基礎知識,運用現代漢語語法(輔以英語語法)和有關科技寫作的國家標準、規范,建立了全景式科技語體標準、規范體系。系統闡述科技語體的概念、特點、分類,以及有關科技寫作的標準、規范。按照邏輯有序展開,結構清晰合理,內容深淺適宜,論述與實例相結合,還輔以大量實例,并引用名家名言,對提升語言表達效果具有戰略啟發性,對貫徹執行寫作標準、規范及提高科技文章的寫作質量具有戰術指導性。
全書共分 4章,從語用的角度展現了科技語體的全貌,包括語言基礎知識、科技語體概論、科技語體標準和科技語體規范。本書內容全面,材料詳實,實例引自語言文字學、名家大家著作,各類科技文獻、文體,同行或相關文章、作品,以及作者長期求知探索的創新結果和心得積累,實用性強,參考價值高。
本書與姊妹篇專著《科技語體語法與修辭》相結合,展現了科技語體的全貌。適用于科研、技術、科普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參考,也適合于科技期刊、圖書、網媒、新媒體、數字出版等行業的編輯參考,還可作為高等院校師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和學生論文寫作教材和自學用書,以及科技寫作、編輯的培訓教材和學習材料。同時可作為對傳統語言學類著作的一種補充,對從事語言學方面研究、教學、學習的專家、學者和學生也有參考意義。
《科技語體標準與規范》適于科研、技術、科普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參考,也適于科技期刊、圖書、網媒、數字出版等的編輯參考,還可作為高等學校教師、學生的論文寫作教材和自學用書,以及科技寫作、編輯的培訓教材和學習材料。
前 言 . VII .高人們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水平,加深對客觀事物的理解深度。六、系統研究語言與科技的關系,將語言與科技融合形成科技語體。首次建立了科技語體分類體系,還特別從用詞、語法、超語言和修辭等方面闡述了科技語體核心類別的論文體的特點。七、系統研究語法(語言領域),建立了基于科技語體的語法體系。語法是基礎,任何一門語言都有語法,這是寫作的基礎要求;但從出版的角度,寫作還有很多標準、規范需要遵守,僅有語法還遠遠不夠。八、系統研究標準、規范(出版領域),首次將寫作中遵守標準和規范列入消極修辭,并建立了基于科技語體的標準和規范體系。首次從法的高度,將出版標準、規范列為與語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九、系統研究修辭方式、辭格,以及易混淆辭格之間的關系,首次建立了科技語體修辭體系,包括詞匯、句式和辭格三大體系。詞匯體系包括詞匯的構成、詞的聚類和詞語的選用;句式體系包括語法句式、修辭句式及句式重組;辭格體系包括材料、意境、詞語和句式。十、系統研究科技寫作常見語病,較為全面地建立了科技語體語病體系,對各類語病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給出經過綜合修辭后的實例語句。兩本新書在寫作手法和技巧上,主要有以下特色:一、以還原科技語體的本質及全貌為目標,從基礎知識談起,給出總體概念,再分解,給出部分概念。層層深入,全面具體,點面結合,緊密關聯。每個節點形成一個較大的系統圖,再由這些系統圖組合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圖。注重細節、用詞、實例,輔以點評、分析、推理,層次清晰、結構分明、邏輯展開,展現了科技語體的整體系統圖,局部子系統圖、節點圖,以及其間縱橫交錯、盤根錯節的內在關系。二、對重要內容盡可能給出或引用實例語句。例句來源既有一般文章、文獻,也有名家、名著;既有現代文章,也有古代文體;既有國內作者,也有國外作者;既有漢語,也有英語。對例句給以詳略適當的點評,涉及語言、語用、修辭、語體、文體、科技、科技語體等多個方面。三、在各章結尾引用了名人名著或代表性經典言語片段。這些言語與各章主題緊密關聯,讀者如能細細品讀、慢慢思索,就會被帶入一個漸相吻合、層次漸升的認識境界,繼而產生主觀思維與客觀事物相碰撞而迸發出的點滴火花與思維瞬間綻放的繽紛美麗,體會到筆者在撰寫思想與手法上的良苦用心。兩本新書為傳統的語言學注入了科技要素,新內容與傳統內容會產生碰撞,成為一種融合的嘗試。另外,在科技中引入語言要素,讓科技工作者提高認識及寫作技能。從某種程度上講,兩本新書構建了科技語體知識體系,其內容整體上可形成一門學問科技語體學。任何科學都是學問和知識,都要用語言表達和記錄,都要有語用層次和表達效果,都要達到語言要素運用的水準,都離不開語法與修辭、標準與規范。這正是兩本新書的核心理念、戰略思想之所在。書中內容既有對前輩們思想的繼承,也有對新時期標準規范的發展,還有筆者長期工作經驗和創新研究的心得。能夠將心得和經驗與讀者分享,筆者深感欣慰!期待能給讀者撰寫、編輯文章帶來幫助,開辟一條從科技研究通往規范寫作的通道。誠然,鑒于筆者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梁福軍2018年 1月 8日于北京
序一
Ⅰ
序二Ⅲ
前言
Ⅴ
第1章 語言基礎知識1
1.1 語言1
1.1.1 語言的概念及含義 1
1.1.2 語言的層面體系2
1.1.3 言語5
1.1.3.1 言語交際機理5
1.1.3.2 言語作品形成過程6
1.1.3.3 言語內容和形式 9
1.1.4 語言的要素 11
1.1.4.1 語言體系要素 11
1.1.4.2 言語要素12
1.1.4.3 修辭要素13
1.1.5 語言的性質14
1.1.6 特殊的語言現象 16
1.2 語音和文字18
1.2.1 語音的概念及含義18
1.2.2 語音的性質19
1.2.3 語言體系的聲音 23
1.2.4 言語的聲音25
1.2.5 漢語常見語流音變27
1.2.6 文字 30
1.3 語義 31
1.3.1 語義的概念及含義31
1.3.2 詞義 32
1.3.3 句義 33
1.3.3.1 句義的結構 34
1.3.3.2 句義的內容 36
1.3.3.3 句義的類型 37
1.3.3.4 句義的義位搭配38
1.3.3.5 句義的關系 40
1.3.3.6 句義的形成 42
1.3.4 語義的明確與不明確 44
1.3.4.1 詞義的明確與不明確44
1.3.4.2 句義的明確與不明確45
1.4 詞匯 46
1.4.1 詞匯的概念及含義46
1.4.2 語言體系詞匯 47
1.4.2.1 詞47
1.4.2.2 固定詞組50
1.4.3 言語詞匯 50
1.5 語法 50
1.5.1 語法的概念及含義50
1.5.2 語法的性質52
1.5.3 語法的單位53
1.5.4 詞法 54
1.5.4.1 語法意義和語法范疇54
1.5.4.2 語法形式和語法方式55
1.5.4.3 形態和形態分類56
1.5.5 句法 56
1.5.5.1 句法結構意義 56
1.5.5.2 句法結構形式57
1.5.5.3 句法結構成分57
1.5.5.4 句法結構分析法58
1.5.6 篇章法60
1.6 邏輯 62
1.6.1 言語表達的邏輯性62
1.6.2 思維基礎 62
1.6.3 思維規律 63
1.6.4 思維形式 64
1.6.5 邏輯的不確定性 65
1.7 語境 68
1.7.1 上下文語境68
1.7.2 情景語境 71
1.8 語體 73
1.8.1 語體的概念及含義73
1.8.2 口語語體 74
1.8.3 書面語體 75
1.8.3.1 事務語體76
1.8.3.2 政論語體77
1.8.3.3 文藝語體79
1.8.3.4 科技語體81
1.8.4 交融語體 81
1.8.4.1 科技文藝語體 81
1.8.4.2 新聞語體83
1.8.4.3 演講語體84
1.8.4.4 廣告語體85
1.8.5 語體與文體86
1.9 修辭 87
1.9.1 修辭的概念及含義87
1.9.2 修辭的性質88
1.9.3 修辭現象(方式)90
1.9.3.1 內容修辭和形式修辭91
1.9.3.2 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91
1.9.3.3 語言要素修辭 94
1.9.3.4 辭格修辭和辭趣修辭98
1.9.4 修辭的層面 100
1.10
本章結語101
第2章 科技語體概論103
2.1 科技語體的概念 103
2.2 科技的概念及分類 103
2.2.1 科學的概念及含義103
2.2.2 技術的概念及含義104
2.2.3 科學和技術的關系105
2.2.4 科學的分類 106
2.2.4.1 自然科學 106
2.2.4.2 社會科學 108
2.2.4.3 思維科學 108
2.2.4.4 人體科學 109
2.2.4.5 邊緣科學 109
2.2.4.6 哲學110
2.2.4.7 科學學110
2.2.5 科技分類體系111
2.3 科技語體的表達方式111
2.3.1 記敘 112
2.3.2 描寫 114
2.3.3 說明 117
2.3.4 議論 120
2.3.5 抒情 122
2.4 科技語體的分類 123
2.4.1 按學科門類分類 124
2.4.2 按表達方式分類 125
2.4.2.1 記敘體 125
2.4.2.2 說明體 127
2.4.2.3 評論體 128
2.4.2.4 學術體 132
2.4.2.5 綜合體 135
2.4.3 按言語境界分類 136
2.4.3.1 記述體 136
2.4.3.2 表現體 137
2.4.3.3 糅合體 137
2.4.4 按表述專業性分類138
2.4.4.1 專門體 138
2.4.4.2 通俗體 139
2.4.5 按文體類別分類 140
2.4.5.1 論著體 140
2.4.5.2 報告體 142
2.4.5.3 問答體 144
2.4.5.4 辭書體 146
2.4.6 與科技相關的非科技語體147
2.5 學術體的特點147
2.5.1 用詞特點148
2.5.2 語法特點155
2.5.3 超語言特點 160
2.6 科技語體修辭特點 162
2.7 本章結語163
第3章 科技語體標準165
3.1 標點符號165
3.1.1 標點符號的分類及功能165
3.1.2 標點符號的基本用法 165
3.1.2.1 句號 165
3.1.2.2 問號 166
3.1.2.3 嘆號 167
3.1.2.4 逗號 167
3.1.2.5 頓號 168
3.1.2.6 分號 169
3.1.2.7 冒號 169
3.1.2.8 引號 170
3.1.2.9 括號 171
3.1.2.10 破折號172
3.1.2.11 省略號 173
3.1.2.12 著重號173
3.1.2.13 連接號173
3.1.2.14 間隔號174
3.1.2.15 書名號175
3.1.2.16
專名號175
3.1.2.17 分隔號175
3.1.3 標點符號用法的補充規則
176
3.1.3.1 句號 176
3.1.3.2 問號 176
3.1.3.3 逗號 176
3.1.3.4 頓號 176
3.1.3.5 分號 176
3.1.3.6 冒號 176
3.1.3.7 引號 177
3.1.3.8 括號 177
3.1.3.9 省略號177
3.1.3.10 著重號177
3.1.3.11 連接號 177
3.1.3.12 間隔號178
3.1.3.13 書名號178
3.1.3.14 分隔號178
3.1.4 標點符號若干用法的說明
178
3.1.4.1 易混標點符號用法比較178
3.1.4.2 兩個標點符號連用的說明180
3.1.4.3 序次語之后標點符號用法181
3.1.4.4 文章標題的標點符號用法182
3.1.5 標點符號新舊標準差異說明182
3.1.6 標點符號的活用183
3.2 數字 184
3.2.1 數字規范使用的依據 184
3.2.2 數字形式的選用184
3.2.2.1 阿拉伯數字的選用184
3.2.2.2 漢字數字的選用 185
3.2.2.3 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均可選用 185
3.2.3 數字形式的使用186
3.2.3.1 阿拉伯數字的使用186
3.2.3.2 漢字數字的使用 189
3.2.3.3 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同時使用 190
3.2.4 羅馬數字的使用190
3.3 量和單位190
3.3.1 物理量191
3.3.1.1 量的概念 191
3.3.1.2 量制 192
3.3.1.3 量的單位和數值 192
3.3.1.4 量的方程式192
3.3.1.5 量的量綱 193
3.3.1.6 量綱一的量193
3.3.1.7 量名稱和符號193
3.3.1.8 量名稱中所用術語的規則197
3.3.2
計量單位199
3.3.2.1 單位的概念199
3.3.2.2 單位制199
3.3.2.3 國際單位制200
3.3.2.4 我國法定計量單位200
3.3.2.5 單位一203
3.3.2.6 單位名稱和符號204
3.3.3
量和單位的規范使用205
3.3.3.1 量及其符號205
3.3.3.2 單位名稱及其中文符號209
3.3.3.3 單位國際符號 210
3.3.3.4 詞頭213
3.3.3.5 法定單位 214
3.3.3.6 量綱匹配 215
3.3.3.7 行文統一 216
3.3.4
量和單位使用常見問題 216
3.3.5
常用領域量和單位使用注意事項217
3.3.5.1
空間和時間 217
3.3.5.2
力學 217
3.3.5.3
熱學 218
3.3.5.4
電學和磁學 218
3.3.5.5
物理化學和分子物理學 218
3.3.6
貫徹執行國家標準 220
3.4 參考文獻221
3.4.1
參考文獻的概念與作用 221
3.4.2
參考文獻的類型和標識 222
3.4.2.1
參考文獻類型222
3.4.2.2
參考文獻類型標識223
3.4.3
參考文獻標注法 224
3.4.3.1
順序編碼制 224
3.4.3.2
著者-出版年制 226
3.4.4
參考文獻表 227
3.4.4.1
順序編碼制 227
3.4.4.2
著者-出版年制 227
3.4.5
參考文獻引用示例228
3.4.6
參考文獻著錄項目和格式229
3.4.6.1
專著 229
3.4.6.2
專著中的析出文獻232
3.4.6.3
連續出版物 233
3.4.6.4
連續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獻234
3.4.6.5
專利文獻235
3.4.6.6
電子資源235
3.4.7
參考文獻引用規則236
3.4.7.1
引用基本原則236
3.4.7.2
著錄信息源 236
3.4.7.3
著錄用文字 237
3.4.7.4
著錄用符號 237
3.4.8
參考文獻著錄細則238
3.4.8.1
主要責任者或其他責任者238
3.4.8.2
題名 240
3.4.8.3
版本 241
3.4.8.4
出版項242
3.4.8.5
頁碼 244
3.4.8.6
獲取和訪問路徑 244
3.4.8.7
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245
3.4.8.8
析出文獻245
3.4.9
新版國標待改進之處 246
3.5 本章結語247
第4章 科技語體規范250
4.1 外文字母250
4.1.1 字母類別250
4.1.2 大寫字母使用場合250
4.1.3 小寫字母使用場合252
4.1.4 正體字母使用場合253
4.1.5 斜體字母使用場合 254
4.1.6 字體類別255
4.2 插圖 255
4.2.1 插圖的作用與特點255
4.2.1.1 插圖的作用255
4.2.1.2 插圖的特點256
4.2.2 插圖的分類 257
4.2.2.1 線形圖 257
4.2.2.2 條形圖 258
4.2.2.3 點圖260
4.2.2.4 構成比圖 261
4.2.2.5 示意圖 262
4.2.2.6 記錄譜圖 264
4.2.2.7 等值線圖 265
4.2.2.8 計算機輸出圖 265
4.2.2.9 照片圖 265
4.2.2.10 地圖 267
4.2.3 插圖的構成 267
4.2.3.1 圖序和圖題268
4.2.3.2 圖例268
4.2.3.3 圖注269
4.2.3.4 標目270
4.2.3.5 標值線和標值 270
4.2.3.6 坐標軸 271
4.2.4 插圖的規范使用 271
4.2.4.1 一般原則 271
4.2.4.2 規范設計制作 274
4.2.4.3 線形圖的規范設計制作279
4.2.4.4 計算機制圖的正確處理283
4.3 表格 284
4.3.1 表格的術語 284
4.3.2 表格的分類 286
4.3.2.1 按結構分類286
4.3.2.2 按內容分類288
4.3.2.3 按用途分類289
4.3.2.4 按版式分類289
4.3.2.5 按位置分類290
4.3.3 表格的構成 290
4.3.3.1 表序和表題290
4.3.3.2 表頭291
4.3.3.3 表體291
4.3.3.4 表注292
4.3.4 表格的規范使用 292
4.3.4.1 一般原則 292
4.3.4.2 表格的規范處理294
4.4 式子 311
4.4.1 式子的分類 312
4.4.2 數學式 312
4.4.2.1 數學式的特點 312
4.4.2.2 數學式的規范表達要求313
4.4.2.3 數學式表達的嚴謹性 332
4.4.3 化學式335
4.4.3.1 分子式 335
4.4.3.2 結構式 335
4.4.3.3 實驗式 344
4.4.3.4 化學方程式344
4.5 英文標點符號346
4.5.1 逗號 346
4.5.2 分號 352
4.5.3 冒號 353
4.5.4 破折號354
4.5.5 連字符356
4.5.6 圓括號358
4.5.7 方括號360
5.5.8 引號 361
4.5.9 斜線號362
4.5.10 撇號363
4.5.11 省略號 364
4.5.12 句號364
4.5.13 問號365
4.5.14 嘆號366
4.5.15 中英文標點混用366
4.6 本章結語367
參考文獻 370
學者來信 374
同行感言 376
后記 378
序一
Ⅰ
序二Ⅲ
前言
Ⅴ
第1章 語言基礎知識1
1.1 語言1
1.1.1 語言的概念及含義 1
1.1.2 語言的層面體系2
1.1.3 言語5
1.1.3.1 言語交際機理5
1.1.3.2 言語作品形成過程6
1.1.3.3 言語內容和形式 9
1.1.4 語言的要素 11
1.1.4.1 語言體系要素 11
1.1.4.2 言語要素12
1.1.4.3 修辭要素13
1.1.5 語言的性質14
1.1.6 特殊的語言現象 16
1.2 語音和文字18
1.2.1 語音的概念及含義18
1.2.2 語音的性質19
1.2.3 語言體系的聲音 23
1.2.4 言語的聲音25
1.2.5 漢語常見語流音變27
1.2.6 文字 30
1.3 語義 31
1.3.1 語義的概念及含義31
1.3.2 詞義 32
1.3.3 句義 33
1.3.3.1 句義的結構 34
1.3.3.2 句義的內容 36
1.3.3.3 句義的類型 37
1.3.3.4 句義的義位搭配38
1.3.3.5 句義的關系 40
1.3.3.6 句義的形成 42
1.3.4 語義的明確與不明確 44
1.3.4.1 詞義的明確與不明確44
1.3.4.2 句義的明確與不明確45
1.4 詞匯 46
1.4.1 詞匯的概念及含義46
1.4.2 語言體系詞匯 47
1.4.2.1 詞47
1.4.2.2 固定詞組50
1.4.3 言語詞匯 50
1.5 語法 50
1.5.1 語法的概念及含義50
1.5.2 語法的性質52
1.5.3 語法的單位53
1.5.4 詞法 54
1.5.4.1 語法意義和語法范疇54
1.5.4.2 語法形式和語法方式55
1.5.4.3 形態和形態分類56
1.5.5 句法 56
1.5.5.1 句法結構意義 56
1.5.5.2 句法結構形式57
1.5.5.3 句法結構成分57
1.5.5.4 句法結構分析法58
1.5.6 篇章法60
1.6 邏輯 62
1.6.1 言語表達的邏輯性62
1.6.2 思維基礎 62
1.6.3 思維規律 63
1.6.4 思維形式 64
1.6.5 邏輯的不確定性 65
1.7 語境 68
1.7.1 上下文語境68
1.7.2 情景語境 71
1.8 語體 73
1.8.1 語體的概念及含義73
1.8.2 口語語體 74
1.8.3 書面語體 75
1.8.3.1 事務語體76
1.8.3.2 政論語體77
1.8.3.3 文藝語體79
1.8.3.4 科技語體81
1.8.4 交融語體 81
1.8.4.1 科技文藝語體 81
1.8.4.2 新聞語體83
1.8.4.3 演講語體84
1.8.4.4 廣告語體85
1.8.5 語體與文體86
1.9 修辭 87
1.9.1 修辭的概念及含義87
1.9.2 修辭的性質88
1.9.3 修辭現象(方式)90
1.9.3.1 內容修辭和形式修辭91
1.9.3.2 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91
1.9.3.3 語言要素修辭 94
1.9.3.4 辭格修辭和辭趣修辭98
1.9.4 修辭的層面 100
1.10
本章結語101
第2章 科技語體概論103
2.1 科技語體的概念 103
2.2 科技的概念及分類 103
2.2.1 科學的概念及含義103
2.2.2 技術的概念及含義104
2.2.3 科學和技術的關系105
2.2.4 科學的分類 106
2.2.4.1 自然科學 106
2.2.4.2 社會科學 108
2.2.4.3 思維科學 108
2.2.4.4 人體科學 109
2.2.4.5 邊緣科學 109
2.2.4.6 哲學110
2.2.4.7 科學學110
2.2.5 科技分類體系111
2.3 科技語體的表達方式111
2.3.1 記敘 112
2.3.2 描寫 114
2.3.3 說明 117
2.3.4 議論 120
2.3.5 抒情 122
2.4 科技語體的分類 123
2.4.1 按學科門類分類 124
2.4.2 按表達方式分類 125
2.4.2.1 記敘體 125
2.4.2.2 說明體 127
2.4.2.3 評論體 128
2.4.2.4 學術體 132
2.4.2.5 綜合體 135
2.4.3 按言語境界分類 136
2.4.3.1 記述體 136
2.4.3.2 表現體 137
2.4.3.3 糅合體 137
2.4.4 按表述專業性分類138
2.4.4.1 專門體 138
2.4.4.2 通俗體 139
2.4.5 按文體類別分類 140
2.4.5.1 論著體 140
2.4.5.2 報告體 142
2.4.5.3 問答體 144
2.4.5.4 辭書體 146
2.4.6 與科技相關的非科技語體147
2.5 學術體的特點147
2.5.1 用詞特點148
2.5.2 語法特點155
2.5.3 超語言特點 160
2.6 科技語體修辭特點 162
2.7 本章結語163
第3章 科技語體標準165
3.1 標點符號165
3.1.1 標點符號的分類及功能165
3.1.2 標點符號的基本用法 165
3.1.2.1 句號 165
3.1.2.2 問號 166
3.1.2.3 嘆號 167
3.1.2.4 逗號 167
3.1.2.5 頓號 168
3.1.2.6 分號 169
3.1.2.7 冒號 169
3.1.2.8 引號 170
3.1.2.9 括號 171
3.1.2.10 破折號172
3.1.2.11 省略號 173
3.1.2.12 著重號173
3.1.2.13 連接號173
3.1.2.14 間隔號174
3.1.2.15 書名號175
3.1.2.16 專名號175
3.1.2.17 分隔號175
3.1.3 標點符號用法的補充規則
176
3.1.3.1 句號 176
3.1.3.2 問號 176
3.1.3.3 逗號 176
3.1.3.4 頓號 176
3.1.3.5 分號 176
3.1.3.6 冒號 176
3.1.3.7 引號 177
3.1.3.8 括號 177
3.1.3.9 省略號177
3.1.3.10 著重號177
3.1.3.11 連接號 177
3.1.3.12 間隔號178
3.1.3.13 書名號178
3.1.3.14 分隔號178
3.1.4 標點符號若干用法的說明
178
3.1.4.1 易混標點符號用法比較178
3.1.4.2 兩個標點符號連用的說明180
3.1.4.3 序次語之后標點符號用法181
3.1.4.4 文章標題的標點符號用法182
3.1.5 標點符號新舊標準差異說明182
3.1.6 標點符號的活用183
3.2 數字 184
3.2.1 數字規范使用的依據 184
3.2.2 數字形式的選用184
3.2.2.1 阿拉伯數字的選用184
3.2.2.2
漢字數字的選用 185
3.2.2.3 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均可選用 185
3.2.3 數字形式的使用186
3.2.3.1 阿拉伯數字的使用186
3.2.3.2 漢字數字的使用 189
3.2.3.3 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同時使用 190
3.2.4 羅馬數字的使用190
3.3 量和單位190
3.3.1 物理量191
3.3.1.1 量的概念 191
3.3.1.2 量制 192
3.3.1.3 量的單位和數值 192
3.3.1.4 量的方程式192
3.3.1.5 量的量綱 193
3.3.1.6 量綱一的量193
3.3.1.7 量名稱和符號193
3.3.1.8 量名稱中所用術語的規則197
3.3.2
計量單位199
3.3.2.1 單位的概念199
3.3.2.2 單位制199
3.3.2.3 國際單位制200
3.3.2.4 我國法定計量單位200
3.3.2.5 單位一203
3.3.2.6 單位名稱和符號204
3.3.3
量和單位的規范使用205
3.3.3.1 量及其符號205
3.3.3.2 單位名稱及其中文符號209
3.3.3.3 單位國際符號 210
3.3.3.4 詞頭213
3.3.3.5 法定單位 214
3.3.3.6 量綱匹配 215
3.3.3.7 行文統一 216
3.3.4
量和單位使用常見問題 216
3.3.5
常用領域量和單位使用注意事項217
3.3.5.1
空間和時間 217
3.3.5.2
力學 217
3.3.5.3
熱學 218
3.3.5.4
電學和磁學 218
3.3.5.5
物理化學和分子物理學 218
3.3.6
貫徹執行國家標準 220
3.4 參考文獻221
3.4.1
參考文獻的概念與作用 221
3.4.2
參考文獻的類型和標識 222
3.4.2.1
參考文獻類型222
3.4.2.2
參考文獻類型標識223
3.4.3
參考文獻標注法 224
3.4.3.1
順序編碼制 224
3.4.3.2
著者-出版年制 226
3.4.4
參考文獻表 227
3.4.4.1
順序編碼制 227
3.4.4.2
著者-出版年制 227
3.4.5
參考文獻引用示例228
3.4.6
參考文獻著錄項目和格式229
3.4.6.1
專著 229
3.4.6.2
專著中的析出文獻232
3.4.6.3
連續出版物 233
3.4.6.4
連續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獻234
3.4.6.5
專利文獻235
3.4.6.6
電子資源235
3.4.7
參考文獻引用規則236
3.4.7.1
引用基本原則236
3.4.7.2
著錄信息源 236
3.4.7.3
著錄用文字 237
3.4.7.4
著錄用符號 237
3.4.8
參考文獻著錄細則238
3.4.8.1
主要責任者或其他責任者238
3.4.8.2
題名 240
3.4.8.3
版本 241
3.4.8.4
出版項242
3.4.8.5
頁碼 244
3.4.8.6
獲取和訪問路徑 244
3.4.8.7
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245
3.4.8.8
析出文獻245
3.4.9
新版國標待改進之處 246
3.5 本章結語247
第4章 科技語體規范250
4.1 外文字母250
4.1.1 字母類別250
4.1.2 大寫字母使用場合250
4.1.3 小寫字母使用場合252
4.1.4 正體字母使用場合253
4.1.5 斜體字母使用場合 254
4.1.6 字體類別255
4.2 插圖 255
4.2.1 插圖的作用與特點255
4.2.1.1 插圖的作用255
4.2.1.2 插圖的特點256
4.2.2 插圖的分類 257
4.2.2.1 線形圖 257
4.2.2.2 條形圖 258
4.2.2.3 點圖260
4.2.2.4 構成比圖 261
4.2.2.5 示意圖 262
4.2.2.6 記錄譜圖 264
4.2.2.7 等值線圖 265
4.2.2.8 計算機輸出圖 265
4.2.2.9 照片圖 265
4.2.2.10 地圖 267
4.2.3 插圖的構成 267
4.2.3.1 圖序和圖題268
4.2.3.2 圖例268
4.2.3.3 圖注269
4.2.3.4 標目270
4.2.3.5 標值線和標值 270
4.2.3.6 坐標軸 271
4.2.4 插圖的規范使用 271
4.2.4.1 一般原則 271
4.2.4.2 規范設計制作 274
4.2.4.3 線形圖的規范設計制作279
4.2.4.4 計算機制圖的正確處理283
4.3 表格 284
4.3.1 表格的術語 284
4.3.2 表格的分類 286
4.3.2.1 按結構分類286
4.3.2.2 按內容分類288
4.3.2.3 按用途分類289
4.3.2.4 按版式分類289
4.3.2.5 按位置分類290
4.3.3 表格的構成 290
4.3.3.1 表序和表題290
4.3.3.2 表頭291
4.3.3.3 表體291
4.3.3.4 表注292
4.3.4 表格的規范使用 292
4.3.4.1 一般原則 292
4.3.4.2 表格的規范處理294
4.4 式子 311
4.4.1 式子的分類 312
4.4.2 數學式 312
4.4.2.1 數學式的特點 312
4.4.2.2 數學式的規范表達要求313
4.4.2.3 數學式表達的嚴謹性 332
4.4.3 化學式335
4.4.3.1 分子式 335
4.4.3.2 結構式 335
4.4.3.3 實驗式 344
4.4.3.4 化學方程式344
4.5 英文標點符號346
4.5.1 逗號 346
4.5.2 分號 352
4.5.3 冒號 353
4.5.4 破折號354
4.5.5 連字符356
4.5.6 圓括號358
4.5.7 方括號360
5.5.8 引號 361
4.5.9 斜線號362
4.5.10 撇號363
4.5.11 省略號 364
4.5.12 句號364
4.5.13 問號365
4.5.14 嘆號366
4.5.15 中英文標點混用366
4.6 本章結語367
參考文獻 370
學者來信 374
同行感言 376
后記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