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全面挖掘與整理文獻的基礎上,對明清兩代三十余位評點者的《詩經》評本進行了梳理論述,探討其文化成因、發展脈絡、文化傳遞作用及文化影響,極具科研價值,能夠填補古典文學研究的空白,同時也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所裨益。
☆本書對明清兩代評點《詩經》的文獻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發掘了許多《詩經》研究的稀見資料,并對其進行了較為客觀的介紹,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結論。
☆本書探討了《詩經》評點的發生、影響和傳播價值,是學術新視角,開拓了《詩經》接受史的研究。
☆本書對評點的整體批評方法進行了提煉,使之單獨成章,入而能出,見木見林。
張洪海,籍貫山東莒縣,1972年出生于山東新泰。2008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安徽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明清文學、寫作學。輯著《詩經匯評》(鳳凰出版社,2016年)。
前言/ 001
第一章《詩經》評點與傳統《詩經》學概說
第一節《詩經》評點的界定與版本/
一評點/
二注解/
三傳統注解與評點內容、形式之區別/
四傳統注解與評點的優缺點/
五評點與傳統詩評/
六評點與高頭講章/
七《詩經》評點諸版本/
第二節傳統《詩經》學概說/
一古代傳統《詩經》學的經學性質/
二先秦《詩經》學/
三《詩經》漢學時期/
四《詩經》宋學時期/
第二章晚明《詩經》文學評點的發生及成因
第一節《詩經》文學評點發生的思想文化動因/
第二節《詩經》文學評點發生的科舉文化動因/
第三節《詩經》文學評點發生的其他動因/
第三章《詩經》評點的來源分類
第一節原創評點/
第二節轉錄評點/
第三節嫁接評點/
第四章《詩經》評點的方式和內容
第一節歷史批評(推源溯流論)/
一詩體之源/
二命意之源/
三詩境之源/
第二節比較批評/
一比較之范圍/
二比較之范疇/
第三節形象批評/
第四節本事批評/
第五節引申批評/
第六節詩法批評/
一字法、句法的分析和總結/
二篇章結構的分析和總結/
三具體詩法的總結/
四修辭的揭示和總結/
第五章明代《詩經》評點肇始期
第一節《詩經》評點初始/
一安世鳳《詩批釋》/
二孫鑛《批評詩經》/
三黃廷鵠的《詩經》評點/
第二節《詩經》評點的詩活物說鐘惺《評點詩經》 /
一版本情況/
二詩活物說 /
三關于評語/
第三節《詩經》評點的文學審美情境與技巧戴君恩《讀風臆評》 /
一撰述、刊刻及研究現狀/
二關于評語/
第六章明代《詩經》評點發展期
第一節帶有科舉烙印的《詩經》評點/
一徐奮鵬《毛詩捷渡》/
二陳組綬《詩經副墨》/
第二節明末《詩經》輯評/
一凌濛初《言詩翼》/
二張元芳、魏浣初《毛詩振雅》/
三陳鴻謨《詩經治亂始末注疏合抄》/
四徐奮鵬《詩經刪補》/
第七章清代前期《詩經》評點
第一節儲欣與何焯《詩經》評點/
一儲欣《詩經》評點/
二何焯《詩經》評點/
第二節牛運震《詩志》和李九華《毛詩評注》/
一牛運震《詩志》/
二《詩志》的轉錄本李九華《毛詩評注》 /
第八章清代中后期《詩經》評點
第一節陳繼揆《讀風臆補》/
第二節鄧翔《詩經繹參》/
第三節獨立思考派的《詩經》評點 /
一姚際恒《詩經通論》/
二方玉潤《詩經原始》/
第四節清末《詩經》評點/
一徐瑋文《說詩解頤》/
二張芝洲《葩經一得》/
三胡璧城《詩經》評點/
第五節王闿運《詩經》評點/
第六節桐城派《詩經》評點概況/
一吳闿生校輯桐城五家《詩經》評點本/
二姚鼐《詩經》評點/
第九章清代《詩經》集評本
第一節徐與喬《詩經輯評》/
第二節其他輯評本/
一孫鳳城《詩經》輯評/
二王晉汾《藝香堂詩經集評》/
三無名氏《毛詩揭要》輯評本、鐵!对娂瘋鳌份嬙u本/
四祝起壯《讀冢詩溯》/
五何道生《詩集傳》輯評本/
六無名氏《詩集傳》輯評本/
余論《詩經》評點的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