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既是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繁榮的時期,諸子之學興盛,在思想的碰撞、融合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與孔子同時而稍早于孔子,據司馬遷所著《史記》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姓李,名耳,字聃,曾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管理文書檔案的工作人員)。久住周國的老子,看到周王室不斷衰敗,于是離去。經過函谷關,關令尹喜說:“你將要隱居起來,請為我著書吧。”于是老子就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然后離去,也不知他終老于何處。時代的變革給老子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以其獨特的思維和博大的智慧洞察自然與社會,以柔靜無為的出世理念人世,并開出濟世之方,其思想集中體現在《道德經》一書中。
《道德經》是名聞中外的經典名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哲學典籍之一,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關注自然和修身養性的人們,其中的許多經典名句至今仍被人們傳誦。作為家喻戶曉的國學著作,《道德經》是人們認識自然、認識人生、加強自我修養的經典著作。《道德經》不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朝歷代研究《道德經》的書籍汗牛充棟,然而由于作者各自所處的時代、立場及價值觀的差異,對《道德經》一書的思想都有各自的理解,因此讀者在閱讀不同版本的《道德經》及相關研究著作時也有不同的感受。
本人是個愛好文藝的老人,習慣于寫一些通俗的敘事韻文。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自我要求,試著將品讀《道德經》的體會用敘事韻文表達出來。為了避免發生直譯和解析不協調的現象,每篇品讀都是在忠于《道德經》原文的基礎上,主要參考《老子道德經注》(樓宇烈校釋)和《老子今譯今注》(陳鼓應注譯)等寫就的權威譯注版本,力求接近《道德經》的原意。書名里的“七言”是指七言韻文,即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對《道德經》的理解,采用這種形式可以為讀者理解《道德經》留下一定的空間。每篇品讀由七至十小節的韻文組成,分左右兩列排列,翻開書就能看到每章的原文和品讀內容,便于讀者對照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播。當下社會對優秀文化的推崇正是彰顯文化自信的表現,這不僅體現了以《道德經》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元典的持久生命力,還使包括《道德經》在內的中華文化元典在強調并堅定文化自信的今天綻放出更加燦爛的花朵。我雖已是耄耋之年,早過了年富力強的年齡,但秉持著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我仍然堅持閱讀中華文化元典并整理出自己的讀書體會。書中的不足之處,還請專家和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