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筆墨”成了討論中國畫的熱門話題,而對中國畫的造型觀關注不多。筆墨的終目的是為“造型”服務的,古代水墨畫往往是通過“以大觀小”“目識心記”“心齋”“坐忘”和“以心觀物”等中國式的觀察和體悟,再運用線條、墨色,通過鉤皴點染、于濕濃淡等筆墨語言,表現客觀物象的陰陽向背,并運用“留白”等藝術表現技巧營造虛實疏密的畫面。“筆墨”與“造型”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整體。沒有筆墨,造型就失去了載體;失去了造型,筆墨也就無所依托。筆墨與造型相輔相成,好的筆墨為造型增彩,好的造型又促進了筆墨的發揮,水墨畫的意蘊正是在這兩者的巧妙結合中產生。筆墨與造型是中國古代水墨畫獨特性中重要、根本的一對關鍵詞,統攝著古代水墨畫的創作表達。
在西方文化的強勢之下,對景寫生已經成為學院中國畫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廂毛筆嘲素描也成了,中國畫的新傳統,將西方具象觀察法用在意象造型的中國畫上,既奇怪又勉強。這種“視網膜成像式”的觀察、寫生,造成了“非驢非馬”的新中國畫,意蘊頓失。清代的惲壽平就曾說:“近人只求形似,愈似所以愈離。”《中國古代水墨畫造型觀研究》試圖對中國古代水墨畫的造型觀進行梳理和歸納,用中國的觀念和語言來解釋中國占代繪畫,并為當代中國畫創作提供借鑒。
緒論
第一章 “大象無形”之整體觀念
第一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之造型觀
一、中國古代水墨畫之本義溯源
二、筆墨與造型——“書畫同源”
第二節 從“大象有形”到“大象無形”
一、“物象之源”與“大象有形”
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三、得意忘形——“形外之意”與“象外之象”
第三節 “應物象形”——大象有形之造型觀
一、“應物象形”與“真工實能”
二、大象有形之中國古代水墨畫
第四節 “以形寫神”——大象無形之造型觀
一、“以形寫神”與“遷想妙得”
二、大象無形之中國古代水墨畫
第二章 “目識心記”之體悟途徑
第一節 “目識心記”之微觀把握
一、“目識心記”之本義溯源
二、中國古代水墨畫的寫生方式
第二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之心象經驗
一、從“游觀”到“臥游”
二、從“圖真論”到“搜盡奇峰打草稿”
三、“以形媚道”——道與中國古代水墨畫關系
第三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之視覺空間的平面再現
一、視覺真實與心理真實
二、“六法論”
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第四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之形制
一、手卷的形制
二、中堂的形制
三、冊頁的形制
四、扇面的形制
五、屏風的形制
第三章 “以大觀小”之觀照方式
第一節 “以大觀小”之宏觀整合
一、“以大觀小”之本義溯源
二、“以心觀自然”與“虛實相生”
第二節 從“以小觀大”到“以大觀小”
一、“以小觀大”之觀照方式
二、“以大觀小”之觀照方式
第三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空間圖式之“以小觀大”
一、水墨人物:“以小顯大”的宋代風俗畫
二、水墨花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的道禪思想
三、水墨山水:“以小顯大”的南宋小景山水畫
第四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空間圖式之“以大觀小”
一、水墨人物: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二、水墨花鳥:明代林良的《灌木集禽圖》
三、水墨山水: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第四章 “不似之似”之呈現方式
第一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氣韻論——“不似之似”
一、“不似之似”之本義溯源
二、“氣韻論”與“逸筆草草”
第二節 抽象與寫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二、文人畫的濫觴與“庶免馬首之絡”
三、“蕭散簡遠”的美學思想
第三節 中國古代水墨畫之意境
一、意象結構
二、意境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三、情景交融的結構方式
綜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