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
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將他創作的三幕話劇《茶館》發表在《收獲》創刊號上。
在此之前,作為小說家,老舍已創作出《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優秀的傳世之作;而在戲劇方面,從抗戰時期的《殘霧》《國家至上》等十來個劇本到建國初期的《龍須溝》《女店員》《西望長安》,這一系列劇本的創作實踐,已為他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如果說,老舍早期的劇本創作在藝術上還存在明顯的弱點,如他坦率承認自己不明白舞臺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那么,這一系列劇本的創作實踐足以使他諳熟結構戲劇的各色法門。可以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茶館》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的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全劇人物多、時間跨度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
其一,主要人物,如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從壯年到老年,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松散,卻不至于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
其二,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衣著變了,德行未改,且父子二人由一個演員扮演,這樣就有助于故事的連貫。
其三,每個人物都扮演著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的時代緊密關聯。比如,讓名廚落得去包辦監獄的伙食,順口說出這年頭就是監獄里人多;讓說書先生抱怨生意不好,又順口說出這年月真玩意兒要失傳……因此,人物雖是各說各的,卻又反映了時代。
其四,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這四種手法巧妙地促成全劇結構的謹嚴,一氣呵成地完成了老舍為三個舊時代送葬這個創作主題。全劇僅用了三萬多字。著名劇作家曹禺盛贊老舍舉重若輕。老舍在談到《茶館》創作時,對于自己的藝術處置也頗為自得,認為是多少有點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茶館》的成功也在于語言的成功。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極致。《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得非常生動傳神、富于個性,同時又簡潔凝練,意蘊深長。
這樣爐火純青的語言既歸功于藝術錘煉,又來自于生活積累。出身貧寒的老舍非常熟悉茶館里往來的那些小人物,知道他們說什么,也知道他們怎樣說。老舍曾說,《茶館》要寫出三個時代的變遷,沒法子躲開政治;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么,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從側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可以說,正因為老舍是這樣一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濃郁的作家,《茶館》才會具有以小人物展示大時代的獨特藝術視角。
一八九九年,老舍誕生于北京一座大雜院,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庭。父親是守衛皇城的護軍,每月只有三兩餉銀。八國聯軍入侵時,父親在巷戰中陣亡,老舍還不滿兩歲。母親靠給人縫洗衣服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當年的北京大雜院,聚居著人力車夫、小攤販、低級巡警、落魄藝人、暗娼等城市貧民。可以說,早年的貧民生活影響了老舍對于生活的認識和對于人生的態度。在一位慈善家資助下,老舍得以上學受教育。憑著個人奮斗,他成為北京小學教育界一個相當活躍的人物,有了不錯的經濟收入。但是,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學界之污濁又使老舍在精神上格格不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啟迪他去追求崇高遠大的人生,同時也給他創造了當作家的條件。一九二四年,老舍應聘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漢語教師,五年的異域生活開闊了老舍的生活視野。英國的強盛與中國的衰敗使他思索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前途。他的文學創作即是他深思的結果。在抗日戰爭中,老舍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民族解放與新生的洪流中,被推舉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新北京的新氣象,特別是人民政府大力改善貧民窟的舉措,使老舍由衷地為新政權唱頌歌。
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從這個角度看,《茶館》是一位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它沉淀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歷史的前進是曲折的。《茶館》在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三年的兩次演出,在當時極左思潮影響下,都受到了批評與指責。更不幸的是,作家本人在文革動亂之初含冤去世。他未能看到他的作品獲得了遠遠超過他生前所獲得的贊賞與推崇,未能聽到《茶館》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的舞臺上所贏得的空前的掌聲。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