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心理語言學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張積家教授已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多年,他既是介紹者,也是研究者。本書是張積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自20世紀90年初以來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心理語言學的綜述和理論文章的薈萃,共有100篇文章,內容涉及心理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語言與腦、基因,詞匯與語匯認知,語言影響認知,雙語心理與雙言心理,言語產生與閱讀,語言與知覺,記憶與心理健康,語言缺陷與認知等諸多方面。閱讀本書,既可以了解心理語言學各研究領域的前沿,又可以把握國內外心理語言學的理論發展脈絡,更可以領略他們提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本書適合心理學、語言學、外國語專業的研究者與學習者閱讀,對中小學語文教師、語言工作者、中文人工智能研究者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序 言
一、 什么是心理語言學
既然這部書的名字為《心理語言學:研究及其進展》,就有必要對心理語言學這門學科及其發展脈絡作一個總的介紹。
(一) 心理語言學的概念
心理語言學是研究人類語言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人類語言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包括語言的心理表征,語言理解、語言產生、語言習得和語言運用的心理過程及影響因素,語言活動的認知神經機制等。通俗地說,心理語言學就是研究人類個體如何習得語言,如何理解和產生語言,如何運用語言來思維,如何在交際中運用語言去表達,以及人類個體為了掌握和運用語言需要哪些知識和能力。作為一門學科,心理語言學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是語言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綜合學科。它與哲學、邏輯學、符號學、計算機科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人類學、社會學、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與其他的語言學分支不同,心理語言學主要采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即觀察、測量和實驗的方法。
心理語言學濫觴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以后,心理語言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語言學界的后起之秀,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 心理語言學發展簡史
心理語言學雖然只有短暫的歷史,卻有著漫長的過去。
1. 心理語言學產生的理論淵源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歷史上許多思想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維果茨基(Lev Vygotsky)指出: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最為復雜和最為重大的問題”,探討這一問題有助于揭示人類意識的本質。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Plato)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對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表達過不同看法,前者認為思想就是話語,后者認為語言只是思想的符號。在中國先秦時期,對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也有過激烈爭論。老子主張“名生于道”;莊子主張“名者,實之賓也”;孔子主張“正名”;墨家主張“名止于實”;荀子主張“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認為詞不等同于概念,詞與概念的關系是復雜的。到了近代,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認為,語言是獨立于人類智能之外的能力。語言不僅是思維的符號,也是思維存在的直接證明。與之相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卻認為,語言是“人類使用內部詞語作為內在概念的符號”的能力。聲音和意義沒有天然的聯系。人對事物的命名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西方哲學出現“語言學轉向”,語言成為日常語言哲學家與理想語言哲學家在方法上的基本出發點。“語言學轉向”實際上是現代哲學方法論轉向,哲學家力圖在語言、意義和實在之間達到統一。哲學的研究序言對象從思維和理性活動的內容轉向表達這種內容的語言本身,認為在語言背后,并不存在需要由語言來表達的理性內容,語言本身就是這些內容。語言影響并決定思想,甚至決定人類的生存狀態。例如,英美哲學家把語言看作是思想的邏輯形式,語言既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結果,也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對象。語言具有外在于人類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哲學研究的任務,就是在澄清語言的意義和用法的同時,揭示語言的客觀性和獨立性。例如,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說:“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保持沉默。”哲學史上爭論的問題都無意義。哲學的任務只是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即日常語言的明確化。歐洲哲學家更是強調語言對于人的存在的本體論意義:語言不是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哲學得以存在的根據,是人類存在的基礎,是支配和決定人類思想的最后因素。例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Heidegger)有一句名言:“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語言,語言是存在之居所,人棲居在語言所筑之居所中。”思想是語言的自我顯現,不是人們在使用語言,而是語言利用人們的身體在說話。在說的過程中,身體和工具是載體,思想則以語言的形式得以顯露。語言的結構直接影響思維的結構。語法和邏輯是思維結構的直接體現。
現代心理學產生后,不同心理學派對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表達了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5種觀點。
(1) 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認知等同于語言。例如,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認為,思維與語言沒有絲毫的不同。思維是無聲的語言,人在“大聲言語中所習得的肌肉習慣也負責進行潛在的或內部的言語(即思想)”。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認為,語言與其他人類心理機能本質相同,語言學習實質上就是一組“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
(2) 發生認識論的觀點。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認為,認知決定語言。聾啞兒童缺乏正常的語言能力,卻有正常的思維。感覺—運動階段的兒童尚未出現語言,卻有思維和智力。智力和思維并不來自語言,而來自動作。兒童的智力發展到形式運算階段,語言就成為智力的必要條件。
(3) 語言模塊論的觀點。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認為,語言系統和認知系統的規則和表征不同,語言是與思維相對獨立的人類能力。
(4) 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觀點。維果茨基認為,從種系發展看,思維和語言具有不同的遺傳根源,有不同的發展路線,但時常會交叉。就個體而言,思維和語言的關系在發展中產生和變化。開始時分別進行,如動作思維和咿呀學語。2歲左右開始匯合,并形成新的行為模式。語言和思維好比兩個圓,它們部分重疊,這就是有語言的思維。語言和思維的結合點是詞義。詞既是交際單位,也是思維單位。
(5) 語言關聯性假設。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認為,思維的范疇和類型并非自然地存在,而是由語言來組織。不同的語言強調世界的不同方面,這會對思維產生影響。
2. 心理語言學產生的科學背景
心理語言學的產生也有來自生物學、生理學和人類學的助力。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從物種起源角度觀察了語言的進化和兒童的語言發展。布洛卡(Paul Broca)和韋尼克(Wernicke)測定了大腦的左半球主管語言的部位。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通過割裂腦實驗提出了“左右腦分工理論”。左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象、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和直覺性。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歸納出兩大系列親屬現象:一是由不同稱呼語詞表達的親屬關系語詞系統;二是由親屬的相互態度構成的親屬關系態度系統。親屬關系不僅需要靠生物學關系來維持,還需要靠語言的反復使用加以鞏固。親屬之間的語詞稱呼,構成實際親屬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使用親屬關系語詞系統的個體或群體,由于語詞表達和指謂的特定關系,行為上受到語詞規定的關系規則的約束,使用這些語詞就等于踐行這些語詞所規定的關系規則。
3. 心理語言學產生的方法學背景
行為主義將人類語言視為言語行為,本質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可以進行客觀的觀察和測量。認知心理學將語言活動視為在人類頭腦中的信息加工過程,可以通過反應時和錯誤率來測量,為考察語言的心理過程提供了方法學基礎。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為模擬人類的語言活動提供了可能;認知神經科學采用腦電、腦成像技術研究語言加工及其腦機制,為心理語言學的發展提供了更為科學的研究手段。
上述理論和實驗的探索為心理語言學的產生做了充分的準備。
以下略.....
查看全部↓
第四編 語言影響認知和認知發展 1
語言關聯性假設的研究進展 3
顏色詞與顏色認知的關系 24
顏色詞與顏色認知的關系 34
顏色詞與顏色認知的關系:相互作用理論及其證據 52
云南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對顏色認知的影響 76
語法性現象及其對認知的影響 90
從親屬詞分類看民族語言對民族心理的影響 100
語詞遮蔽效應的研究及其理論 122
證人證言中的虛假記憶 133
英美法系中的心理學專家證人 145
認知訪談技術研究進展 157
“國罵”的社會文化心理分析 170
People=Male假設的研究進展 180
性別歧視語言的心理學研究進展狀況 188
論兒童的概念聯系及其發展 195
幼兒語言學習的機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207
納西語言文字影響納西人認知 218
語言關聯性理論:語言影響認知 221
東巴文有益幼兒漢字字形學習 225
義符比聲符更有助于漢字認知 228
第五編 雙語心理與雙言心理 231
雙語言語產生中語碼切換的特點及機制 233
語碼切換及代價的研究及進展 245
言語流暢性與雙語研究 257
語言在雙語患者心理治療中的作用 267
優勢與劣勢關存:雙語經驗產生的認知效應 275
雙語者能更好感知他人信念 279
方言與普通話并用:雙言心理研究述評 282
雙言經驗影響雙言者的認知 298
第六編 言語產生與閱讀 301
言語產生中同音詞的心理表征:模型和證據 303
圖詞干擾范式下的語義效應 311
圖詞干擾范式下語義效應的理論及爭論 325
句子產生中的數一致關系:理論、模型和展望 335
言語流暢性的現代研究 349
言語流暢性的測量及其神經生理基礎 357
閱讀流暢性研究及其發展 366
論兒童言語義交際能力的結構及發展 375
手語產生:過程及影響因素 383
文中加工情境模型建構的五個維度 392
第七編 語言與知覺、記憶、心理健康 406
視覺表象與錯誤記憶關系:范式與研究展望 408
記憶中的錯誤聯接:影響因素和理論建構 418
目擊證人暗示感受性的研究及進展 425
從“測謊”到“測真”:來自眼睛的線索 436
時間表征方式:面朝過去還是未來 439
STEARC效應:人類時間加工中的時空一致性效應 442
女書的心理建康價值 446
網絡閑聊與心理建康 453
第八編 語言缺陷與認知 462
口吃患者言語加工異常的研究進展 464
以家庭為中心的口吃心理治療 473
工作記憶與口吃研究進展 482
關于進一步開展聾人概念組織研究的設想 496
特殊言語損傷:癥狀、診斷及影響因素 507
特殊言語損傷研究及其進展 513
先天聾人的語音、正字法意識和概念知識結構 520
詞匯發展與兒童口吃 531
認知神經科學類別學習研究進展 541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