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解了平面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技法和專業技能。以案例為主,將設計的基礎知識,從點、線、面的認識開始,到二維設計、色彩設計、三維設計等,再到視覺的生理學規律等融入案例,讓讀者逐步掌握多種設計元素,通過客觀的視覺經驗,建立理性思維基礎。
在這個技術更新換代頻率不斷加快的時代,很多設計業內人士要問:設計將走向何方?畢竟技術是設計呈現結果的重要約束性因素。設計的內涵在不斷地深化,它正承載著社會經濟生活更多的內容,而設計的外延正在向其他學科融合,可以說設計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當前高校的專業劃分,更多的是與國民經濟門類掛鉤,但是隨著更多的經濟業態的出現,高校的專業體系是否能夠適應這種加速發展的需求?最近,谷歌推出了一款黑科技——無人駕駛自行車。在推介視頻中可以看到,這款無人駕駛自行車不僅能夠在原地保持自身平衡,更能躲避障礙物,能自動識別紅綠燈,遇到障礙還會自動躲避、減速。另外,人們甚至還能對自行車進行遠程遙控,使其自動駕駛到人跟前來。雖然是概念設計,但是在這里我們已經不能明確地分辨出設計與技術的邊界,它們融合得是如此協調。再比如,谷歌開發了一款名為Tilt Brush的VR繪畫軟件,通過VR設備和Tilt Brush,任何一個人可以在3D立體空間中自由地作畫,完全把繪畫創作空間從2D的平面轉換成了3D,甚至還配有大量的素材庫。通過這個軟件,可以讓任何一個體驗者感受不一樣的藝術世界,而這個世界是其本人創作的。這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現有的藝術評價體系,換句話說,技術將解放人類自身的束縛,帶給人類更多的自由,同時,在按需生產的工業體系內,可以保障任何一個人使用最低的資源保障自己的生存,而體驗自身就將取代現有藝術或設計的產出模式,從某種程度上看,設計師這個職業將徹底消失。試想,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早晨起床,想喝一杯咖啡的時候,你簡單地用VR設備設計出一個自己剛想出的杯子造型,隨后家里的3D打印機將打印好的杯子推到你的面前,你在喝完咖啡后,將杯子粉碎回收,當下一次使用時,你會創造另一個不同的杯子。這樣的體驗是全新的,而不是固化的。
設計未來的邊界很難界定,但設計有其自身的規律。通過對設計規律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掌握設計的要領。筆者曾在德國魏瑪住過一段時間,并在歌德博物館,看到時代的巨人歌德研究光學的筆記。歌德反對牛頓的光和顏色理論,并身體力行地探討色彩的奧秘。雖然對于他的研究,后世有很多爭議,但他做這件事本身便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他的研究對現代設計色彩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其實也是尋找設計規律的過程。在魏瑪還有一個包豪斯博物館,里面展品包括保羅·克利等大師指導下的學生創作,其實都是對于當時不成熟的設計規律的摸索。當前的高校設計教育,不同的學校專業設置、專業方向各不相同,乃至課程名稱千姿百態、群雄并立,但不變的是對設計規律的思考與探索。本書便突破以往以知識點傳授為核心的教學書籍體例,從不同視角,圍繞不同主題展開設計實驗,淡化知識點,強化興趣點;淡化結果,強化創意點萌生的過程。
編者
2017年3月
李曉東,北京印刷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國際教育部主任、副教授、博士、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后、品牌與廣告工作室主任,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全國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員。
美國田納西大學、英國知山大學訪問學者。“光華龍騰設計創新獎”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評委、2014年北京國際設計周創意工坊導師,獲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中國設計事業先鋒人物獎”、獲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稱號。主持北京環衛車輛車身“金耀藍”色彩設計,在2015年“9.3”抗戰70周年閱兵式發布。因主持的導視系統設計項目對城市規劃的貢獻,獲美國諾克斯維爾市(Knoxille)市長頒發“榮譽市民”證書。作品曾獲中國首屆智力運動會會徽設計金獎、上海世界博覽會志愿者標志設計大賽優 秀獎、國際商標標志雙年展銅獎、中韓現代美術交流展獲優 秀獎,還曾獲得肖蒙國際海報節、烏克蘭國際環保招貼三年展、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等國外獎項。作品曾參加亞洲海報設計雙年展、中美國際字體設計展、2013意大利米蘭設計周-東方設計周(Oriental Design Week)展覽單元、第六屆秘魯國際海報展、AGDIE亞洲平面設計邀請展等國內外展覽。設計作品亦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第四師、北京電影家協會、中國電子(CEC)、世界象棋聯合會、日本TIG集團、北京電視臺等多家知名企業或機構采用。帶領北京印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設計團隊完成了中國設計節、中國智力運動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中國區等多項重大設計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核心成員、北京市教委社科面上項目負責人,北京市教委“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三年行動計劃”項目負責人,北京市科技創新平臺項目——特色教育資源庫負責人。
001 課題一 以地理信息為來源的設計構成
023 課題二 我的肖像
040 課題三 中國漢字信息立體可視化研究
050 課題四 紙的形態
066 課題五 光的秩序與非秩序
077 課題六 綜合材料表現
08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