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結構化理論視角來探析我國網絡輿論現象。結合大量網絡輿論事件案例,分別從社會結構——社會心態——社會事件——個體參與四個層面實證分析網絡輿論發生的關鍵因素,對科學認知我國網絡輿論和網絡輿論引導提供參考。研究發現:網絡輿論是我國現實社會風險在網絡虛擬社會中的一種鏡像和釋放,兼具理性計劃和情感宣泄兩大特點。社會轉型風險和社會心態失衡是網絡輿論表達的理性行為以及情緒行為生成積聚的結構性背景因素。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結構提供了網民表達理性計劃的依據,社會結構風險為網民激發宣泄情感的動機行為提供了燃料。
適讀人群 :互聯網、新媒體等新聞傳播及社會學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師生和業界
學術是一種態度,研究是一種執著。
1997年,教育部正式將新聞傳播學列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這是新聞傳播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由此上溯79年,1918年,北京大學成立新聞學研究會,標志著中國開始有了新聞學的學術研究;由此上溯40年,1957年,作為傳播學最重要對象的大眾傳播開始以“群眾思想交流”的譯名為國人所知;由此前行13年,2010年,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僅在一年之中,已經可以列出很多件可圈可點的事情,“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的出版,就是其中之一。
經歷了92年的風雨和春秋,對于一個人的個體生命來說,已近期頤之年;對于一個學科來說,也應是臻于成熟之時。學科成熟的標準在于學科范式的形成。按照首倡范式學說的美國學者庫恩的說法,“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科學共同體由一些科學專業的實際工作者組成,他們由所受教育和見習訓練中的共同因素結合在一起,他們自認為,也被人認為專門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標,也包括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共同體的內部交流比較充分,專業方面的看法也比較一致。同一共同體成員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樣的文獻,引出類似的教訓。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發展史就是這樣的學術共同體在前60年左右的時間于探索和奮斗中初見雛形,在后30多年的時間于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迅速壯大的歷史。
由于新聞、傳播在政治運作中的巨大作用,由于新聞、傳播的業務開展與新聞、傳播實業組織的緊密聯系,中國有相當多的政治人物和新聞、傳播的業界人物進入或一度進入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共同體”,或者,考慮到在新聞傳播研究中,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文性質研究占有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位置,我們在更為寬泛的意義上稱之為“學術共同體”。真正完全投身于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共同體”的,是一批新聞傳播學界的以學術為生命的學者,他們主要生活、工作在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系統和高等教育系統。就人數而言,高等院校的新聞、傳播院系的教師占有絕大多數的比例。1978年,中國恢復新聞學碩士生教育;1985年,開始培養博士生;1999年,有了博士后流動站。目前,中國內地共有新聞傳播學碩士點123個、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流動站7個,新聞傳播學專業的教師隊伍達到萬人的規模,其中教授約1000人。加上由他們擔當傳道、授業、解惑之責的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新聞傳播學科的文獻傳布和學術交流方面有著強烈需求的學人群體人數當以十萬計。
總序一在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在五大洲各國,還有一大批主要聚集在各高等院校的華裔、華人學者從事新聞、傳播的學術研究,他們或以漢語華文,或以所在國的語言文字,進行學術交流和撰述,并且十分關注漢語華文的新聞、傳播。他們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華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共同體”成員。“中華新聞傳播學者論文”特別注意收錄這批學者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著述。文叢以“中華新聞傳播學者”而不以“中國新聞傳播學者”冠名,其用意也在于此。中國內地出版的系列文集,注意收錄海外華人學者的著作,將海外華人學者納入大中華的學人序列,在海內外華人同心同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中,這一做法是頗有見地之舉,值得稱道。
“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的出版,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首倡其事,并具體組織實施。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于1983年創辦新聞系,在中國開理工科院校辦新聞教育之先河。建系伊始,他們就制定“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方針,走特色取勝的道路,在師資隊伍、課程設置、學生的能力踐習等諸多環節上有所創新。1998年,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正式成立。學院強力推行人文社科研究與最新信息技術的應用的大跨度交叉,新聞學與傳播學并重,傳播文化與傳播科技結盟,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并不斷強化國際意識,開拓全球視野。現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已是一個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全功能結構的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新聞、傳播的學術研究上,也不斷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出版“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既體現學院主事者致力于新聞傳播學科基礎建設的戰略謀劃,又反映了他們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共同體的學術交流渠道暢通而奉獻力量的良苦用心。對此,我是頗為贊賞的。
學術共同體可以分為一些級。全體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者可視為一個學術共同體;各一級、二級、三級學科旗下的學者也可以視為某一級上的學術共同體。就新聞傳播學科的情況而言,由于高等院校教師占學者群體的絕大多數,而重點高等學校出于辦學的需要,在學科下的專業設置上一般有求全的傾向,往往在一所學校形成一個學術面向大體覆蓋學科全場域的教師組合,形成另一種意義上的處于級層基礎部位的學術共同體。“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第一批著作主要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撰寫。他們和他們在該學院的同事們就是一個這樣的學術共同體。這一批著作的研究內容,既涉及新聞學、傳播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特別是涉及新聞自由與法治這樣緊迫而敏感的問題,又涉及新聞、傳播的歷史發展,特別是涉及中國新聞傳播業的改革進程的當下現狀考察;既有新聞傳播業務方面的深入思考,又有新聞傳播文化意義的多方位闡釋;既有政治傳播學、傳播心理學、媒介社會學等新聞傳播學新學科的開拓性探索,又有以新的視角對傳統的報紙傳播、電視傳播和現代的新媒介傳播的解讀;既有緊密聯系市場經濟的品牌傳播研究,又有貼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公共關系研究。其中不乏別開生面、另辟蹊徑、獨具只眼、直面現實之作,相信能給讀者帶來多方面的啟迪。
我與這一批著作的作者都曾有過接觸、交往,與其中一些作者更是在各類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活動中過從甚多。華中科技大學位于中國腹地的武漢市,這些作者在荊楚文化的熏染下獻身于新聞傳播學科的學術研究,他們的勤奮、執著、“應物不滯,飭己有規”,我是有所聞,更有所見的。讀到他們收入文叢的著作,“綠葉素榮,紛其可喜”,使我感觸良多。“漾文瀾而日富,擴學庫以逾宏”,是我對他們的殷切期望。
我更希望“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推出計劃中的后續批次,為全國、全球的華人新聞傳播學者開辟一方“曾枝剡棘,圜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的學術園圃。
是為序。
方漢奇
ⅲ總序二
華中科技大學,曾先后用名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1983年,華中工學院創建新聞系,成為我國第一個開辦新聞教育的理工科院校。辦系的倡議者和推動者是朱九思院長,他認為理工科院校應該辦文科。1998年,新聞系改組為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據說院名是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的周濟教授建議的,他認為21世紀是信息化世紀,而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相結合的效果最佳。還有老校長楊叔子院士,也是新聞教育的積極支持者。這些情況表明,華中科技大學的領導人在辦學上是有遠見的。
遠見要成為現實,需要有多種條件和多方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師資隊伍。華中科技大學及其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善于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很快組成了一支陣容整齊的教師隊伍。這些教師們工作與生活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的氛圍中,為培養人才和建設學科而辛勤勞作,使學院在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都獲得了豐收。出版這套自選集正是為了“積學以儲寶”——記錄教師們的業績與智慧,并發揚光大。
自選集是自定篇目的,具有鮮明的個性。但全套自選也有共同之處,而且這種共同之處體現與滲透在各部自選集之中。我以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這套自選集的共同之處主要是顯現了自由、務實的學風。所謂自由,即學術自由,自由選題,自由論述,自由討論;所謂務實,即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歸宿,重實證,重案例,重材料。這也許是對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之光芒的折射,我們在閱讀這套自選集時可以領略一二。
此前,我國已經出版過幾套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者的自選集,影響不小,效果很好。這是因為,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新聞學與傳播學是后起者,學術積累不多,其研究成果理應加速面世,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迫切需要這種學科作理論向導,所以多出有關著作是學科建設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這套自選集的出版,對于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和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的發展是一項重要貢獻,值得熱烈歡迎!
丁淦林
ⅰⅱ總序三
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兩大職能。教學離不開科研,高質量的教學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做支撐,故世界一流大學均把科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中華新聞傳播學者文叢”就是從事新聞教育的大學教授們科研成果的集萃。
在大學神圣殿堂里,新聞教育屬于新生代。在世界范圍,如果從沃爾特·威廉姆斯1908年創建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算起,至今才剛過百歲;在中國,一般把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創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作為中國新聞教育的發端,至今還不到一百歲。與有900多年歷史的法律教育、神學教育等比較起來,新聞教育實在是年輕得不能再年輕了。雖然年輕,但是“后生可畏”——20世紀中后期以來,新聞教育在世界各國得到認可和普及,隨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新聞媒體的快速發展、媒體環境魔幻般的演變,新聞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世界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探索和形成了不同的新聞教育模式,培養高質量的新聞傳播人才以支撐起本國的新聞事業發展。
世界新聞教育雖然有幾種不同模式,但我注意到,無論哪種模式,成功的新聞院系的教育活動都有兩個明顯的特征:注重實踐性,強調人文性。所謂實踐性,就是高度重視教學實踐環節,在新聞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新聞專業能力,包括新聞事實的發現能力和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在內的新聞產品的制作能力,為此,新聞院系將辦專業與辦媒體并舉,把新聞教學過程與新聞實踐過程融為一體。所謂人文性,就是高度重視人文主義素質,強調新聞倫理教育和新聞精神培養,為此,新聞院系將職業倫理和法制課程作為重要教學內容,把新聞記者的責任感、道義感貫穿于新聞教育過程的始終。
新聞教育這兩大特征是由新聞學的性質所決定的。新聞學是以新聞事業為研究對象,研究新聞產品制作過程與新聞事業發展規律的學科,屬于一門應用型人文學科。當年,新興資產階級先驅們高揚著人文主義的旗幟,高喊著“出版自由”的口號,以剛剛誕生的報刊為武器,以爭取“出版自由”為突破口,向封建專制主義發起進攻,掀起了新聞事業發展的第一陣狂飆;工業革命后,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民主政治的逐步成熟,新聞傳媒紛紛離開政壇,回歸市場,走上企業化發展道路,廉價報紙的誕生,掀起新聞事業發展的第二陣狂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報刊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媒體。但是,過分的市場刺激,使黃色新聞泛濫成災,一場“道德保衛戰”隨之展開。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誕生并走向成熟,新聞教育開始躋身大學講壇。普利策等人呼吁,經過高等教育培養有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新聞記者,這樣的新聞記者既是新聞產品的生產者,更是“社會的捍衛者”。可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立足大學講壇,首先不是以“學理”,而是以“精神”。
總序三分析新聞學的性質和新聞教育的特征,可以得知,要搞好新聞教育,一般應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教學實踐陣地,一個是學術自由氛圍。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的新聞教育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躋身全國新聞教育界的前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里具備這樣的兩個條件。
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教育是朱九思先生(時任華中工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于1983年創立的。朱九思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老新聞”。他1938年投奔延安,1946年6月調到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機關報《冀熱遼日報》任副總編輯,后歷任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機關報《群眾日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天津日報》總編輯兼天津廣播電臺臺長,《新湖南報》社長兼總編輯等職。作為“老新聞”,朱九思先生根據學校學科優勢和新聞學科的特點,為新聞系的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制定了“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八字方針。為了貫徹“應用為主”的方針,朱九思先生一邊創設新聞系,一邊創辦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改革信息報》,他自己親任總編輯,新聞系主任任編輯部主任,教師當編輯,學生任記者,把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既培養新聞人才,又制作新聞產品,書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史上獨一無二的光輝篇章。
同樣是為了貫徹“應用為主”的方針,朱九思先生還從新聞媒體界調進一批有實踐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了新聞系最初的教師隊伍。在他看來,新聞系教師有新聞實踐經歷比博士學位更重要,他嚴格規定,沒有新聞工作經歷的人沒有資格擔任新聞系的專業課教師。教師“干新聞,教新聞”,學生“學新聞,干新聞”,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區別于全國其他新聞系的顯著特色,并形成了光榮傳統。
朱九思先生還特別倡導大學要有大學精神。他說大學里“還是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要提倡科學、民主與自由討論,主張“科學研究無禁區”。(《探索與發展》,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頁、210頁)新聞系創辦后,他支持創辦了學術刊物《新聞探討與爭鳴》,鼓勵學術上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久而久之,這里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學術自由氛圍,為學術研究,尤其是新聞學研究提供了良好土壤。有一個典型例子:進入21世紀,這里引進了“前衛”新聞學者孫旭培先生,并為他營造一塊可以放心、安心、靜心做學問的綠洲。孫先生在這里工作了10年,教學上深受歡迎,被學生推選為“我最喜歡的導師”;科研成果豐碩,在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孫旭培先生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他以在這里10年的學術生涯和學術成果向世人表明,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提倡“獨立之人格,自由之討論”的學校,是一所有大學精神的學校,是學者做學問的好去處。完全可以這樣說,這里的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能走在全國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里的“大學精神”。
ⅲⅳ以上兩條,是一般規律,是“入主流”。此外,華中科技大學辦新聞教育還特別注重特色發展,建系之初提出“應用為主,交叉見長”八字方針中的后四字就表明要走特色發展之路。華中工學院新聞系建系籌備組組長姚啟和說:“在理工科院校辦新聞系,要走文、理、工科相結合的路子,發揮我校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優勢,這是開始建系時就明確提出的指導思想。”在建系10周年的時候,他又說:“以后在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發揮學校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優勢,適應時代要求,以應用為主,以交叉見長’的辦系方針。10年的辦學實踐證明這一方針是正確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文理滲透”、“交叉見長”的方針越來越顯示出遠見性。
任何一項新傳播技術的出現,都會孕育出一種新傳播媒介,隨之帶動傳播觀念的更新、傳播手段的進步和新聞傳播人才觀的變化,從而促進新聞傳播教育的革命。原校長周濟院士深有體會地說,從傳播媒介的角度看,新聞傳播類專業辦在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以強大的理工科為背景,實行學科交叉,發展特色文科。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這里的新聞教育在“學科交叉”上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1997年初,新的學科發展思想和辦學理念基本形成,可以概括為:實行新聞學與傳播學并重,人文、社科與信息學科大跨度交叉,傳播文化與傳播科技緊密結盟,培養既有扎實人文、社科功底,又能掌握現代傳播工具的現代化新聞與信息傳播人才。1998年,學院成立時,周濟校長還特意命名為“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并于當年在全國首創網絡新聞專業。經過幾年“文理交叉培養復合型新聞人才”的研究與實踐,培養“文理交叉復合型新聞人才”已經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品牌。
一句話,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既“入主流”,又“創特色”,在中國新聞教育界獨樹一幟。
這套文叢,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教育和學術研究“入主流,創特色”的產物,它沐浴著喻園“獨立、自由”大學精神的陽光走來,體現了“應用為主,交叉見長”的教育理念。這套文叢中,有的偏重學理,也有的偏重術理;有純文科的,也有文理交叉的。但無論哪類文章,都有較高的質量——理論探討言之成理,應用研究有可操作性,很值得一讀。
吳廷俊
查看全部↓
余紅 女,博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和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系主任。2011年入選湖北省優秀青年學者名錄,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青年社科學者。研究領域為傳播效果,尤其關注新媒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李瑞芳 女,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研究領域為傳播理論、新媒體和廣播電視新聞。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1)
第二節什么是網絡輿論……(7)
第三節對國內網絡輿論研究的再分析……(15)
第二章Web2.0技術對網絡輿論要素的影響研究
第一節結構化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要素……(28)
第二節Web2.0技術對網絡輿論要素的影響……(34)
第三章影響網絡輿論發生機制的社會環境分析
第一節網絡輿論與我國社會轉型風險……(52)
第二節社會蔓延的不信任心態與網絡表達……(62)
第四章網民參與行為與參與心理分析
第一節我國網民的網絡參與行為和心理……(78)
第二節作為理性計劃行為的網絡參與……(89)
第三節由“看客”轉為“表達”的關鍵因素……(98)
第四節刻板印象對網民解碼的影響……(111)
第五節作為情感宣泄的網絡參與……(125)
第五章網絡輿論焦點事件形成過程
第一節網絡輿論焦點事件的形成與特點……(141)
第二節網絡意見領袖與網絡輿論……(157)
目錄
第六章信息生態新格局下網絡輿論發生機制
第一節引導模式和倒逼模式……(170)
第二節公權力應對顯著影響網絡輿論事件走向……(179)
第三節結論和反思……(191)
第七章結語
參考文獻……(217)
查看全部↓
“網絡輿情并不必然天生是一種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負能量”。細分我國現階段的網絡輿情,既有感性的情緒宣泄,也有基于理性的工具性表達。理性訴之情感,以“弱勢的我們”為共同身份認知的情感動員和情緒感染是是我國網絡表達的一個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