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心理語言學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張積家教授已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多年,他既是介紹者,也是研究者。本書是張積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自20世紀90年初以來在國內期刊上發表的心理語言學的綜述和理論文章的薈萃,共有100篇文章,內容涉及心理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語言與腦、基因,詞匯與語匯認知,語言影響認知,雙語心理與雙言心理,言語產生與閱讀,語言與知覺,記憶與心理健康,語言缺陷與認知等諸多方面。閱讀本書,既可以了解心理語言學各研究領域的前沿,又可以把握國內外心理語言學的理論發展脈絡,更可以領略他們提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本書適合心理學、語言學、外國語專業的研究者與學習者閱讀,對中小學語文教師、語言工作者、中文人工智能研究者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積家(1955- ),男,字雋生,山東蓬萊人,博士,心理學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專家,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和民族心理學,對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學史、教育心理也有較深的造詣。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報紙上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95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國內ding級學術刊物上。出版專著與教材10余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余項。在漢語與漢字認知、民族語言認知、語言對認知的影響、雙語心理與雙言心理、特殊兒童心理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影響。
張積家(1955- ),男,字雋生,山東蓬萊人,博士,心理學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專家,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為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和民族心理學,對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學史、教育心理也有較深的造詣。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報紙上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95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國內ding級學術刊物上。出版專著與教材10余部,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0余項。在漢語與漢字認知、民族語言認知、語言對認知的影響、雙語心理與雙言心理、特殊兒童心理等研究領域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影響。
第一編 心理語言學基本理論與方法 1
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認知思想及其價值 3
維果茨基的心理語言學思想述評 28
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內容、發展和面臨的挑戰 39
動物文化及其辯論和思考 61
語言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 74
意識的建構理論述評——一種對于意識的新的探討 84
無意識知覺和知覺的信息加工理論 93
命題網絡模型與ACT理論 100
文化塑造整體局部認知方式:理論、機制及啟示 110
反事實思維兩大理論:范例說和目標—指向說 125
解釋水平理論視角下的心理距離 138
Ad hoc類別研究:理論與價值 148
語言伴隨性手勢是否和語言共享同一交流系統? 158
閾下啟動信息加工的心理機制 176
閾下啟動與記憶分類 188
動作知識的組織與提取及對認知的影響 194
從言語行為理論談管教信息的機制及效能 209
語言復雜性理論及臨床應用 219
Stroop效應研究的新進展——理論、范式及影響因素 227
測量語義相似性的方法 238
第二編 語言與腦、基因 245
語言和文化塑造大腦 247
比喻性語言加工的腦機制 259
漢語加工腦神經機制研究的新進展 274
雙語腦的研究:不同的語言是否有不同的皮層機制? 280
雙語腦研究的進展及啟示 289
反語認知的神經心理機制研究及其進展 300
動、名詞損傷的腦功能性定位 308
動、名詞的認知及其腦機制 317
名詞和動詞加工的認知神經機制 328
閱讀困難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336
語言相關基因FOXP2的發現及對語言研究的啟示 350
語義范疇特異性損傷:研究現狀和理論 356
第三編 詞匯、語匯認知 365
義符研究20年:理論探討、實驗證據和加工模型 367
漢字詞認知過程中整體與部分關系論 400
文字發展規律與漢字規范工作 411
正字法深度與字詞認知 425
漢語多詞素詞識別及表征的理論和新設想 435
漢語個體量詞認知研究述評 446
慣用語理解的多種心理機制:不同的證據 465
對慣用語理解機制的一些新設想 475
慣用語理解——如何知曉言外之意 484
納西東巴文字性質研究進展和新視角 488
東巴文認知研究對心理語言學的貢獻及展望 501
口語和手語認知中的言語分割機制 518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