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原理/普通高等教育管理類專業應用型教材》以簡明通俗的語言打破了以前同類教材以管理職能為核心構建教材體系的情況,并引進了許多新的管理理論,拓展了研究思路。具體而言:1、。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與“管理創新”,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2在時空管理、績效考核指標、協調的方式、領導藝術與方法等方面增加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本書立足于管理學基礎,力爭兼顧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可以說是一部管理類學科的通用教材。在學科之間相互打破界限,走向深入融合的今天,一部兼顧多學科的管理學類通用教材,可以說為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提供了途徑。
在近30年的管理類專業教學實踐中,本人先后對行政管理、農林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專業的學生進行了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授,使用和參考了十余部《管理學原理》等相關教材。這些教材在體系結構、內容設計上各具特色,除了一些公理外,編著者均闡述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進行了一定的理論創新,這不僅推動了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建設,而且豐富了教學內容。從這些教材中,本人也學到不少東西,包括編著者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方法,這使我受益匪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管理學也越分越細,專業種類也越來越多,綜觀前人編著的《管理學原理》等教材,大都側重于工商企業管理,因此編寫一本適用于大多數管理類專業的《管理學原理》實有必要。為此,作者在參考大量現有的《管理學原理》等相關教材的基礎上,廣泛聽取相關專家、學者、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意見,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幾經修改,終于使這部《管理學原理》脫稿付梓。
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管理概述。論述了管理和管理學的概念和內涵等,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我國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屬于原創。
(2)管理理論。論述了西方近現代和當代管理理論,引入了諸如柔性管理、生命管理等的新管理理論,論述了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
(3)管理系統。從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和管理環境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本部分內容有不少創新。
(4)管理內容。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資金管理、時空管理、信息管理和績效管理。其中時空管理屬于原創。
(5)管理原則。包括人本原則、法紀原則、系統原則、效益原則、動態原則和創新原則。其中法紀原則和創新原則屬于原創。
(6)管理職能。包括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協調與控制等。“領導方法”部分有不少創新,“領導藝術”部分屬于原創。
(7)管理方法與技術。系統介紹了傳統和現當代的管理方法與技術,在“管理方法”部分有不少創新。
(8)管理創新。本部分屬于原創,包括創新與管理創新的概念和內涵等,管理創新的方法與策略、阻力與克服等。
本書突出了以下特色。
(1)在體系結構上打破了以“管理職能”為核心構建體系的范式,圍繞“原理”來組織和構建內容體系,“管理職能”只是其中一章,不過仍是重點章節。
(2)在內容上更加突出“原理”性,使之對大多數管理類專業都具有普遍適用性,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
(3)作為教材,使用時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管理類專業的不同方向在教學內容的側重上做出選擇。
(4)在語言上力求簡潔、通俗、易懂,避免辭藻僻遠深澀。除原文引用外,對一些學者尤其是國外學者的理論、觀點做了通俗化處理。
(5)有不少內容屬于原創,一些內容有與前人不同的見解和創新。
(6)引進了大量的新觀點、新理論,增加了一些新知識,使內容更加豐富。
誠然本書還存在差距和不足,請各位同行、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本書編寫時參考了前人的一些著述和觀點,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黃朝賓
2014年8月
第一章 管理概述
第一節 管理的定義
第二節 管理學概述
第三節 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思考題
第二章 管理理論
第一節 近代管理理論
第二節 現代管理理論
第三節 當代管理理論
第四節 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
思考題
第三章 管理系統
第一節 管理主體
第二節 管理客體
第三節 管理環境
思考題
第四章 管理內容
第一節 人力資源管理
第二節 資金管理
第三節 物資管理
第四節 時空管理
第五節 信息管理
第六節 績效管理
思考題
第五章 管理原則
第一節 人本原則
第二節 法紀原則
第三節 系統原則
第四節 效益原則
第五節 動態原則
第六節 創新原則
思考題
第六章 管理的職能
第一節 決策
第二節 計劃
第三節 組織
第四節 領導
第五節 協調與控制
思考題
第七章 管理方法與技術
第一節 管理方法
第二節 管理技術
思考題
第八章 管理創新
第一節 創新概述
第二節 管理創新概述
第三節 管理創新的方法和策略
第四節 管理創新的阻力與克服
思考題
參考文獻
二、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從原始社會晚期開始,由于階級、階層和國家的產生,社會公共事務變得復雜多樣,既要協調處理各種國內關系,以建立一個有序的國內秩序,還要協調處理國際間的關系,以構建一個協調的國際秩序。在這樣的背景下,管理變得日益復雜和重要,在管理實踐中逐漸萌芽了一些早期的管理思想,對協調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起了積極作用,還創造了不少輝煌的古代文明。
文藝復興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工廠、公司等新型經濟組織的出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的開展,社會事務日趨復雜,對管理的需要曰益迫切并提出新的要求,推動了愈來愈多的人從事政治、經濟等管理問題的研究,出現了一些專門論述管理的著述,管理思想基本形成。
18世紀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組織活動也日驅復雜多樣,管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和迫切,19世紀初法國管理學家薩伊就把管理看作同土地、勞動和資本并列的第四要素,日本人把管理和科技看做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隨著管理實踐領域的擴大和管理實踐經驗的大量積累、概括和總結,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協同學、突變論、耗散結構論、數學、計算機科學的出現,為管理研究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促進管理思想不斷發展、創新。
三、我國管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我國有5000多年的文明,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管理思想。
(一)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L先秦時期的主要管理思想流派
我國在夏朝就建立了政府管理體制,行政管理思想已經萌芽。托名商末周初姜尚的《六韜》、成書于西漢托名黃石公的《三略》就論述了如何治理國家和管理臣民。但管理思想真正形成是在先秦時期,當時社會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道、釋、法、墨、農、名、兵、縱橫、陰陽各家紛紛提出自己思想、主張,并形成獨樹一幟的思想流派,其中在管理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儒、道、法、兵幾家學派。
(1)儒家流派
創始人孔丘構建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框架,后來孟軻又在“仁”的基礎上增加了“義”,再經過荀況的發展,形成了以“仁義”為核心,包括禮、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體系。儒家思想本質上是宗法等級思想,是維護不平等社會關系的,體現在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從倫理學的角度論證宗法等級制度的合理性和統治階級統治的合法性;
②反對嚴律酷刑,主張“施仁政”,提倡管理中將行政、司法和禮儀結合,特別注重禮儀在治國和修身中的作用;
③主張教化與個人修養相結合;
④提出“學而優則仕”、知人善任、尊賢使能的人才選拔思想;
⑤以追求“和”為管理的終極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