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么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于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于細致中闡發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論化,那么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閑適,讀起來輕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環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一語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
閑話《閑話中國人》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么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系?
《閑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于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于細致中闡發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閑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論化,那么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閑適,讀起來輕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閑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環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一語概之,《閑話中國人》一書宛如一壺馨香撲鼻的碧螺春,細細品來,回味無窮,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讀。附記:
這篇序言原本是李樹林同志為華齡版《閑話中國人》所寫的書評,發表在1997年4月16日的《中華讀書報》。作者是中央某部門的一位干部,與我素不相識,至今尚未謀面。我們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權錢交易”或“面子人情”。他這篇書評,原本是應機關圖書館之邀,為他們介紹館內新書的內部刊物《機關圖書簡介》而寫的,不知怎么被《中華讀書報》看中,公開發表了。文章發表后,我看到了,寫信去與他聯系。因地址不詳,這封信幾經輾轉,樹林同志才收到。后來他回信說。這篇書評是怎樣發表的,在他至今仍是一個謎。
也許,正因為這篇書評是這樣寫出、發表的,因此,它比許多應作者或出版社之請,刻意炒作或敷衍塞責的所謂“書評”,要真實得多,也實在得多。我相信,文中所寫,都是樹林同志的真實感受或體會,沒有任何矯飾、虛套和做作。樹林同志后來在信中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著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漫漫地思索”。他說他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看完本書的。其實,這也正是我的希望。我希望讀者能讀得輕松愉快,千萬不要“苦讀”;我也希望讀者讀后多少有點收獲,不至于“白讀”。在讀了樹林同志這篇書評后,我欣慰地感到,我的希望并沒有落空,我的心血也沒有白費。事實上,從寫作動機、構思創意、理論視角、研究方法、思想內核到篇章結構,這些隱藏在大量現象、實例、故事和俏皮話背后,不易為人察覺的用心良苦之處,那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地方,樹林同志都看出來、說出來了。如果說,我寫《閑話中國人》,是試圖為解讀中國文化找到一把鑰匙,那么,《閑話(閑話中國人)》,便可以看作是解讀本書的鑰匙。
因此我特別向讀者推薦這篇書評,并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將其收入修訂本,作為本書序言。本來,一本書寫完了,出版了,作者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剩下的事,便是一任讀者諸君去說三道四,品頭論足。所以,我對書評,并不十分在意(當然也不是全不在意)。我之所以特別看重這篇書評,除了前面所說的原因外,還因為我寫《閑話中國人》的動機之一,是要改革和改變學術著作的寫法,為學術著作的寫作和出版,探尋一條新路。我的辦法,是用“閑筆”寫“正書”,創造一種“高品位,廣讀者”的“隨筆體學術著作”。既然是“隨筆體”,是“廣讀者”的,就必須風趣幽默,生動活潑,有較強的“可讀性”;既然是“學術著作”,是“高品位”的,就必須觀點新穎,邏輯嚴密,有一定的“深刻性”。對于讀者,則希望不但看得挺“熱鬧”,也能看出“門道”來。以此文為序,即所謂“有所望焉”。
查看全部↓
閑話《閑話中國人》(代序) 李樹林
引言
第一章 飲食
一 民主食為天
二 生命與血緣
三 請客吃飯這謎
四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
一 文明與野蠻
二 道德與禮儀
三 非凡意義
四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系
二 面子丟失之后
三 吃得天與玩得轉
四 面具、角色、戲劇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與人情
二 人情法則
三 做人問題
四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
一 單位之謎
二 公與平
三 窩里斗揭秘
四 告別單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為國之本
二 差異與等級
三 泛倫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戀
一 無愛的婚姻
二 子女問題
三 大男大女
四 當代婚戀
第八章 友誼
一 真情所系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俠與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閑話
一 所謂閑話
二 閑話不閑
三 男人和女人
四 閑話心理
原版后記
新版后記
三版后記
查看全部↓
看來,如果說“共食”者義同兄弟,那么“共衣”者則情近夫妻。的確,從身上脫下貼身內衣,帶著體溫,也帶著體味,無論如何也都象征著穿衣人自己,若非極為親密,豈能親相授受。以中國人之內向,一般友人見面,不過鞠躬作揖,握手擁抱都不會,哪里還會“貼身”?能貼身者,無非夫妻、情人而已。即便夫妻,也要“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又豈能隨意互換褻衣?看來,可共衷衣者,也就只有情人了。
其實即便是外衣,有時也能代表那穿衣的人。許多民族都有這樣的習俗:死者的衣物,如不殉葬,就要分給親友,以為紀念。這正如祭祀的食品最終要被吃掉一樣,并非為了節約,而因為這些衣物中,殘留著逝者的信息,睹其物如見其人,衣其衣如近其身。元稹悼念亡妻的詩云:“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表達的便正是這種情感。
于是,衣服就不簡單地只是衣服了。它不僅具有物質的意義,也具有精神的意義。不僅屬于肉體,也屬于心靈。
身與心
衣是身的代表,身則是一個人肉體和心靈的總代表。
身的含義很多。首先是指身體。不過這“身體”,有時包括腦袋,有時不包括(比如“身首異處”),甚至只算中間部分,也叫“軀”。但它的本義,卻是“身孕”,——胎。它的字形,無論甲骨文、金文、篆文,都是像一個人懷胎之形。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說一個女人懷了孕是“有了身子”。
懷胎,是生命的孕育,因此,“身”又引申為生命,比如獻出生命是“獻身”,放棄生命是“舍身”,喪失生命是“亡身”,將生命置之度外是“奮不顧身”。生命既然就是“身”,則生命的全過程也就是“終身”。不但肉體生命是“身”,社會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等,也是“身”,如身份、身家、出身、進身(提高社會地位)、翻身(改變社會地位)、身敗名裂(喪失社會地位)、身價百倍(社會地位大幅度提高)、人身攻擊(侮辱人格,并非毆打身體)。實際上,肉體生命和社會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有時也難舍難分。比如“明哲保身”,就很難說要保的是哪個“身”。
生命當然都只能是自己的。因此,“身”又指自己,所謂自身難保、身先士卒等是;又引申為親自,如身臨其境、身體力行、親身經歷;又引申為擔任、承受,如以身作則、身受其害等。這可真是“怎一個‘身’字了得”。
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有兩點。
第一,只有自己才能稱“身”,叫“自身”;別人稱“人”,叫“他人”。“身無分文”是自己沒有錢,“人言可畏”是別人的話很可怕。與自身同義的還有“躬”和“朕”。躬指身體,如鞠躬;也指自身和親自,如事必躬親,躬逢盛世等。朕是自身,原是古人自稱的謙詞。秦始皇以后,規定只有皇帝才能稱“朕”,結果謙虛變成了驕傲。“自身”既為皇上所獨有,臣下當然也就“身不由已”,連衣服也不能隨便穿了。-
第二,生命既與身體同一,則靈魂也與肉體混同,或以肉體代心靈。比如意志不得自由,本是“心不由己”,卻說“身不由己”;體驗他人情感,本是“感同心受”,卻說“感同身受”。看來,中國人的知覺、感受、體驗、領會,都是先“身”而后“心”的,就連體驗之“體”,領會之“領”,都與“身”有關。中國人從來就不相信不能用身體感官確定的東西,而只相信自己的“切身體會”。所以在教育上,言教不如身教;在認知上,耳聞不如目見;在學習上,心知不如力行;在事業上,立命必先安身。身不能安,則心不能定。于是就連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不能叫“修心”,而叫“修身”。“修身”不是健美,不是體育鍛煉,其實與“身”沒多少關系。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