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良主編的《從這里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學子海外圓夢之路》為多作者寫成,這些作者目前均是從交大附中畢業后現在國外工作的精英人士,這些文章真實地反應了他們在國外的奮斗心路,是一本很好的讓國內讀者了解國外華人的書。
上海交大附中是上海的四大名校之一,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生,陳德良主編的《從這里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學子海外圓夢之路》是由33位在世界各地學習、生活、工作的交大附中的學子寫的關于圓夢的文章,這些文章很真實地反應了這些學生走上社會后的成長心路,是一本很好的勵志的書。
序:掠過最遙遠的天際
我在海地戰亂的日子里
為中羅友誼添磚加瓦
為朱镕基總理的隨行記者開車
我的拓展之路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做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
走進法國高科技領域
弄潮兒
擁抱藍色海洋,開發能源寶藏
揮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紐”與“絆”,在日本的日子
加拿大生活散記
努力進前
一片祥云 序:掠過最遙遠的天際
我在海地戰亂的日子里
為中羅友誼添磚加瓦
為朱镕基總理的隨行記者開車
我的拓展之路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做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
走進法國高科技領域
弄潮兒
擁抱藍色海洋,開發能源寶藏
揮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紐”與“絆”,在日本的日子
加拿大生活散記
努力進前
一片祥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在德國度過了人生的黃金時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從母校出發
片片楓葉情
我在巴基斯坦的日子里
從交大附中走向世界
日本的生活,你習慣了嗎
從交大附中走出來
熱情不滅,從這里走向世界
愛在美利堅
隨夢而飛
闖蕩
從高中生到研究者
在日本的留學生活
大洋彼岸夢想繼續
藍天翱翔友誼橋梁
悟憶高盛感受硅谷
擁抱“地球村”
附:燕歸來
——訪1968屆2班盧琪校友
后記
我在海地戰亂的日子里動蕩中的海地海地,東加勒比島國,2.7萬平方千米,850萬人口,首都太子港。海地很有特點:有兩個世界之最和三個拉美地區之最。
海地1804年獨立,是世界上最早獲得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是世界上政變頻率最高的國家(獨立205年,33次政變)。海地也是拉美地區文盲和失業率最高,人均壽命最低,經濟最落后的國家。海地同臺灣1954年建立“邦交”,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沒有外交關系。
1996年底,當時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和當時的海地外長郎尚簽訂了互設貿易發展辦事處的協議。1997年上半年,我在太子港設常駐機構。我有幸被派往該辦事處工作,任代表。
講到海地戰亂不能不介紹這場戰亂的主角阿里斯蒂德總統。阿里斯蒂德政治上三起三落。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1990年12月依靠中下層百姓的廣泛支持,阿里斯蒂德以67.5%的優勢成為海地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時年37歲。阿里斯蒂德執政初期有明顯的反美傾向,美國當然不高興。1991年9月30日,美國支持海地武裝部隊司令塞德拉斯發動軍事政變,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國。這是阿里斯蒂德第一個大起大落。
1994年7月,安理會授權組成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海地進行干預,昔日由美國操縱而被趕下臺的阿里斯蒂德被美國扶上了總統的寶座,直至1995年第一任總統期滿。根據海地憲法,總統不能連選連任,阿里斯蒂德將總統的寶座讓給了他的戰友普雷瓦爾,阿里斯蒂德自己當上了太上皇。這是阿里斯蒂德的第二次起和落。第三次起和落是2000年上臺和2004年海地戰亂中被迫下臺。2000年阿里斯蒂德通過有爭議的選舉,當上了總統。總統的合法性遭到了國內政治反對派的質疑。
在其后的三年中,海地局勢日趨動蕩,暴力活動愈加頻繁,經濟形勢日益嚴峻。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反對派強烈要求阿里斯蒂德總統下臺,游行示威此伏彼起。2004年2月,海地前軍官領導的反政府武裝揭竿而起,在15天內相繼攻克大部分城鎮。2月25日,反政府武裝兵臨城下,首都太子港成了一座孤城,危在旦夕。
臨危重返海地我于2002年5月到任,2004年1月中旬回國休假,原定3月初返回。
2月21日我隨外交部國外工作局組織的駐外使節團赴福建武夷山考察。當日下午3點,陪同參觀考察的工作人員突然接到外交部的指示:“請隨團考察的中國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的張伯清代表速回。”軍令如山倒。我遂搭乘翌日早7點的班機從福建返京。23日李金章部長助理跟我談話,因海地國內形勢惡化,要求我馬上返回海地。盡管我深知海地局勢兇惡,但更知道這正是黨和祖國召喚的時刻,同時我也掛念仍在海地戰友的安危。我當即表示,堅決按部里的要求,提前返回海地,恪盡職守,不辱使命。
2004年2月24日,我把夫人留在北京只身飛往紐約。此時,正是太子港最危險和最混亂的時刻,所有商業航空公司宣布暫停飛往太子港。25日,我乘坐美航停飛前的最后一架班機從紐約飛太子港。我下飛機的時候,太子港機場一片混亂。撤離的人員爭先恐后乘坐最后一架飛機離開海地。從機場到代表處的住地,到處都是路障和燃燒的輪胎以及橫七豎八的汽車殘骸。
市內停水、停電,商店、銀行、加油站慘遭洗劫。駐海地的聯合國機構工作人員及各國駐海地使領館的外交人員和家屬絕大部分已撤離。
我回駐地后,采取了四條應急措施:一是25日把大家集中起來住辦公樓并向大家傳達國內指示,穩定情緒;二是26日冒著生命危險驅車橫穿濃煙滾滾、路障遍布的市區,分別拜會了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法國駐海地大使,了解局勢動向,落實緊急情況下協助我人員乘坐他們的直升機,撤離太子港的措施和辦法;三是把代表處儲備的糧食等食品分發給當地的保安和雇員,鼓勵他們盡心盡力,和我們一起確保辦公樓和官邸的安全;四是銷毀庫存的空白護照、證件和有關文件,以防不測。
2月29日晚至3月1日凌晨,我處五位同志經歷了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夜。這一夜,我連續接到三個電話,一個來自紐約中國駐聯合國代表處,一個來自國內外交部拉美司,還有一個來自干部司。領導們對我們很關心,詢問我人員是否需要盡快撤離。
此時已經可以聽到遠處傳來的陣陣槍聲。
凌晨3點40分,我借著燭光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傳達了國內的關切。同時,我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做好雙邊工作的最佳時機。我對大家說,國內領導出于安全考慮,以人為本,大家可以乘坐法國駐海地大使館的直升機先飛多米尼加,再轉機飛紐約。我駐紐約機構已為我們作了后續準備。
我接著說,為了多做工作和保護國家財產,我決定一個人留下堅守。當時大家的表態讓我終生難忘。大家紛紛表示,決心和代表在一起,同生死、共進退。
早晨6點,代表處周圍槍聲越來越密集、哭喊聲、雞鳴狗叫聲交織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我爬到辦公樓的制高點上,觀察雙方交戰的大致地點,判斷沖突的規模。同時,我給當地的老朋友打電話,了解市內和周邊的情況。所幸的事,一個多小時后,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阿里斯蒂德不得不流亡他國,避免了一場血流成河的內戰。
由于我處在2004年海地戰亂中判斷正確、臨危不懼、處置得當,既保護了人員的生命和國家財產,又為今后發展雙邊關系贏得了時間及創造了有利條件,我處全體人員榮立集體三等功,并受到了外交部黨委的通報嘉獎。
我和海地維和維和行動是聯合國的創舉,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緩和并制止地區沖突和戰爭、實施人道主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支持并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維和警察是我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部第一次向海地派遣警察防暴隊的過程,我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