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先生作為一位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思想家、文藝理論家,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當代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史等領域均有極高建樹。本書作者師從先生攻讀古典文藝理論博士,對先生的學術生涯了解較深。他與病榻上的先生進行了錄音訪談,也是希望對其學術人生做一份記錄和總結。前后約有十多天,話題圍繞著先生的一生遭遇、對人生和人的認識、治學經歷、三次反思及對當前學術學風的看法。
序一 元化先生的意義 林毓生
序二 元化先生二三事 錢伯城
序三 “學術獨立也是人格獨立” 林其錟
前言 吳琦幸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王元化生平學術年表
后記 吳琦幸
先生聽完之后說,一個地區受到西方殖民主義的 教育,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雖然他們還是黃皮膚黑 頭發,一百年下來,也就西化了。以前魯迅在文章中 說到的一種西崽相,就是形容舊上海外國洋行中的中 國職員。為了飯碗,不要一百年,只要十年二十年就 會染得這種習氣的。
我想起魯迅刻畫的西崽相:“(他們)是覺得洋 人勢力,高于群華人,自己懂洋話,近洋人,所以也 高于群華人;但自己又系出黃帝,有古文明,深通華 情,勝洋鬼子,所以也勝于勢力高于群華人的洋人, 因此也更勝于還在洋人之下的群華人。租界上的中國 巡捕,也常常有這一種‘相’。” 隨后談起讀了先生發表的《理論建設與觀念更新 》一文的看法。我說,這篇文章對我的啟發很大,基 調是解放思想。該文對于列寧的有關哲學上的兩條路 線問題提出了批評,并且提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也是需要發展的。如果沒有解放思想、敢于獨立思考 的話,是無法提出這些問題的。上次在深圳聽你談斗 爭哲學的問題,似乎跟此文有關。
王先生說,這篇文章我已經思考很久了。從當年 隔離的時候就開始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列寧的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感覺到從馬克思到列 寧之間的思想是有不同的。最近幾年又讀了這本書, 更加深了認識。
先生說,哲學是一種學術,持有不同觀點并不存 在著你死我活的斗爭。探討世界的規律和思想觀念的 形成是人類的一種精神需要,并不應該將異于我的觀 念就視之為敵對的、錯誤的。思想、觀點都是可以商 榷的。等到把這種思想問題概括為兩條路線的斗爭時 ,思想就會被禁錮住,甚至定于一尊,無法達到“百 家爭鳴”的局面。后果是中國的理論界三十多年來不 敢沖破這種禁錮去思考,不敢談相對立的觀點。例如 美學的爭論,哲學的爭論,都無法進行下去。說唯物 主義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唯心主義絕對是錯誤的,沒 有商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