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原理與應用(第三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原理與應用(第三版)》共分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營養、代謝、繁殖及其控制、遺傳變異和育種;微生物對環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環境微生物檢測;生物修復技術;微生物新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微生物的分類命名及保藏。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水排水、環境監測等專業師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參考。
第1章 緒論
1.1微生物的概念
1.2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1.3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概念
1.4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1.5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發展及研究現狀
1.5.1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1.5.2廢氣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
1.5.3固體廢物的生物治理研究進展
1.6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所涉及的學科
思考題
第2章 原核微生物
2.1細菌
2.1.1細菌細胞的大小
2.1.2細菌細胞的形態
2.1.3細菌的細胞構造
2.1.4細菌的繁殖方式
2.1.5細菌的群體特征
2.2放線菌(Actinomycetes)
2.2.1放線菌的形態與結構
2.2.2放線菌的繁殖方式
2.2.3放線菌的培養特征
2.3藍細菌(Cyanobacteria)
2.3.1藍細菌的大小及形態
2.3.2藍細菌的細胞結構
2.3.3藍細菌的存在方式
2.3.4藍細菌的繁殖
2.4古細菌
2.4.1古細菌的主要類型
2.4.2古細菌的特征
2.4.3古細菌的細胞結構
2.5鞘細菌
2.5.1絲狀鐵細菌
2.5.2絲狀硫細菌
思考題
第3章 真核微生物
3.1真菌
3.1.1酵母菌(Yeasts)
3.1.2霉菌(Mould,Mold)
3.2微型藻類
3.2.1微型藻類的一般特征
3.2.2環境工程中主要的微型藻
3.2.3原生動物
3.2.4微型后生動物
思考題
第4章 非細胞微生物——病毒
4.1(真)病毒
4.1.1病毒的概念
4.1.2病毒的特點
4.1.3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4.1.4病毒的結構
4.1.5病毒的化學組成
4.1.6病毒的類群
4.2亞病毒
4.2.1類病毒
4.2.2擬病毒
4.2.3朊病毒
4.3噬菌體(phage)
4.3.1烈性噬菌體
4.3.2溫和噬菌體
4.4環境因素對病毒存活的影響
4.4.1物理因素
4.4.2化學因素
4.4.3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
4.5污水處理過程中病毒的去除
思考題68第5章 微生物的營養
5.1微生物的營養及類型
5.1.1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5.1.2營養物質及其生理功能
5.1.3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5.2培養基
5.2.1培養基的概念
5.2.2配制培養基的原則
5.2.3培養基的類型及應用
5.3營養物質的吸收
5.3.1單純擴散(diffusion)
5.3.2促進擴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5.3.3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
思考題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謝
6.1代謝概述
6.2微生物的酶及酶促反應
6.2.1酶的組成
6.2.2酶的結構與功能
6.2.3酶促反應的特點
6.2.4酶的種類
6.2.5酶促反應動力學
6.3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6.3.1生物氧化概述
6.3.2異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6.3.3微生物的呼吸類型
6.3.4脂肪的分解代謝
6.3.5蛋白質的分解
6.3.6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6.4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6.4.1自養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6.4.2異養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6.5微生物的代謝調控
6.5.1酶活性的調節——控制反應
速率
6.5.2酶合成的調節——控制反應
方向
思考題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控制
7.1細菌的群體生長
7.1.1細菌的群體生長規律——生長
曲線
7.1.2微生物生長曲線在廢水生物
處理中的指導作用
7.1.3不同廢水生物處理法生長曲
線的特點及意義
7.2基質濃度與微生物比生長速率的
關系
7.3研究微生物生長的培養方法
7.3.1微生物的分批培養(bath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7.3.2微生物的連續培養(continuous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7.4微生物純培養物的分離及生長的測定
7.4.1純培養物的分離
7.4.2微生物生長的測定
7.5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7.5.1溫度
7.5.2pH值
7.5.3氧化還原電位(Eh)
7.5.4溶解氧(DO)
7.5.5重金屬及其化合物
7.6微生物生長的控制
7.6.1物理方法的控制
7.6.2化學方法的控制
思考題
第8章 微生物遺傳與變異
8.1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8.1.1遺傳變異的基礎
8.1.2DNA的結構與復制
8.1.3DNA的變性、復性與雜交
8.1.4轉錄
8.1.5翻譯
8.2質粒結構及類型
8.2.1質粒的分子結構
8.2.2質粒的主要類型
8.3DNA的突變和誘變育種
8.3.1DNA的突變
8.3.2誘變與育種
8.4基因重組
8.4.1基因工程工具酶
8.4.2基因工程載體
8.4.3目的基因的獲得
8.4.4DNA分子的體外連接
8.4.5重組DNA導入宿主菌
8.4.6重組體的篩選
8.4.7基因工程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8.5微生物細胞融合育種
8.5.1細胞融合
8.5.2微生物原生質體及其制備
8.5.3細胞融合的方法
8.5.4融合重組的測定
8.5.5利用細胞融合技術構建環境工
程菌
8.6分子生物學技術及其在環境工程中
的應用
8.6.1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術及其在環境
工程中的應用
8.6.2核酸分子雜交技術
8.6.3電泳技術及其在環境工程中的
應用
8.6.4以rRNA基因為基礎的細菌同源
性分析技術及其在環境工程中的
應用
思考題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態
9.1微生物生態學
9.1.1什么是微生物生態學
9.1.2微生物生態學的任務
9.1.3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9.2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
9.2.1土壤環境中的微生物
9.2.2水環境中的微生物
9.2.3空氣中的微生物
9.2.4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9.3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
9.3.1互生(syntrophism)
9.3.2共生(symbiosis)
9.3.3寄生(parasitism)
9.3.4拮抗(antagonism)
9.4微生物群落的發展和演替
9.4.1微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
9.4.2演替的類型
9.4.3微生物群落發展和演替(以可溶
性有機物進入水體時發生的演替
為例)
9.5微生物在環境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9.5.1碳素循環(the carbon cycle)
9.5.2氮素循環(the nitrogen cycle)
9.5.3硫素循環(the sulphur cycle)
9.5.4磷素循環(the phosphorus
cycle)
9.5.5鐵素循環(the iron cycle)
9.5.6錳素循環(the manganese
cycle)
思考題
第10章 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
10.1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及影響
因素
10.1.1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適應能力及
巨大的降解潛力
10.1.2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影響因素
10.2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
10.2.1無毒污染物的降解
10.2.2有毒有機污染物的降解
思考題
第11章 環境微生物檢測
11.1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與控制
11.1.1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方法
11.1.2空氣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11.2水的微生物檢測及控制
11.2.1水質的細菌學檢測
11.2.2水質指示微生物——大腸菌群
(coliform group,簡稱
coliform)
11.2.3水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11.3發光細菌的微毒檢測
11.3.1發光細菌檢測的原理
11.3.2發光細菌法檢測的操作
11.3.3發光細菌法的應用
11.4污染物致突變性檢測(Ames
試驗)
11.4.1Ames試驗的原理和方法
11.4.2Ames試驗的應用
11.5生物傳感器
11.5.1生物傳感器的定義與分類
11.5.2生物傳感器基本結構和工作
原理
11.5.3生物傳感器在環境檢測中的
應用
11.6PCR技術在環境檢測中的應用
11.6.1PCR反應原理
11.6.2PCR反應條件
11.6.3PCR技術用于環境微生物檢
測的方法
11.6.4PCR在環境微生物檢測中的
應用
11.6.5小結與展望
11.7用于環境保護的工程菌的安全性
問題
11.7.1用于環境保護的基因工程菌
的構建
11.7.2基因工程菌存在的問題
11.7.3展望
思考題
第12章 微生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12.1廢水好氧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學
原理
12.1.1概述
12.1.2活性污泥法
12.1.3生物膜法
12.1.4其他生物處理法
12.2廢水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學
原理
12.2.1概述
12.2.2廢水厭氧降解機理
12.2.3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
12.3水體的富營養化和氮磷的去除
12.3.1水體的富營養化概述
12.3.2生物脫氮
12.3.3生物除磷
思考題
第13章 微生物在固體廢物和大氣污染治理中的應用
13.1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
13.1.1堆肥法
13.1.2衛生填埋法
13.1.3厭氧發酵
13.2廢氣的生物處理
13.2.1廢氣生物處理微生物學
13.2.2廢氣生物處理方法
思考題257第14章 生物修復技術
14.1概述
14.1.1基本概念
14.1.2應用生物修復技術應具備
的條件
14.1.3理論及技術來源
14.1.4生物修復技術的重點研究
方向
14.1.5生物修復技術的特點
14.2生物修復技術的原理
14.2.1在生物修復技術中應用的
微生物
14.2.2影響生物修復的環境因素
14.3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14.3.1原位生物處理
14.3.2異位生物修復
14.4地下水的生物修復
14.4.1原位生物處理
14.4.2異位修復技術
14.4.3物理攔阻
14.5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
思考題267第15章 微生物新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
15.1固定化技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
細胞)
15.1.1固定化細胞與酶的特點
15.1.2固定化酶與固定化細胞在環境
工程中的應用
15.2廢物資源化技術
15.2.1可生物降解塑料PHAs
15.2.2單細胞蛋白的生產
15.3污染預防微生物技術
15.3.1燃煤脫硫
15.3.2微生物濕法冶金技術
15.4微生物絮凝劑
15.5微生物吸附劑
思考題279第16章 微生物的分類命名與保藏
16.1微生物的分類與命名
16.1.1微生物的分類單位
16.1.2微生物的命名原則
16.1.3微生物的分類鑒定依據
16.2微生物分類檢索系統
16.2.1原核微生物的分類系統——Bergey
氏原核生物分類系統
16.2.2真菌的分類系統——Ainsworth
等人的菌物分類系統
16.3菌種保藏
16.3.1菌種保藏的原理
16.3.2菌種保藏的常用方法
思考題293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