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邑廟城隍》分題切入,從城隍溯源、上海城隍正堂秦裕伯、城隍廟上海邑厲壇考證、城隍廟的神話與鬼話、城隍廟的宗教和風俗活動、城隍廟工藝品市場、城隍廟的飲食和食攤等方面,對上海老城隍廟的出來變遷和城隍崇拜習俗,以及相關的各種歷史文化現象及商業娛樂項目等,作略具系統的介紹。全書體例嚴整,內容充實,敘說兼顧知識與趣味相統一,是幫助讀者增進上海鄉土歷史文化知識的有益讀物。
上海城隍廟是宗教活動中心,城隍廟地區又是地方的商業、風俗活動中心,所以,上海城隍廟的歷史、文化也是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上海邑廟城隍》從城隍溯源、上海城隍正堂秦裕伯的故事、上海城隍廟上海邑厲壇的考證、城隍廟的神話與鬼話、城隍廟的宗教和風俗活動、城隍廟的工藝品市場、城隍廟的飲食和食攤等方面,講述了老上海城隍廟的掌故風物。
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在《新民晚報》上發表了一篇“豆腐干”文章,大意是講,上海歷史上有不少叫做“三官堂弄”或“三官堂街”的小路,這些小路都是以附近有一個“三官堂”的道觀得名的,虹口區永定路70弄(我很久未去哪里,不知這條弄堂是否還在)舊名“三官堂弄”,因這里原有一座“茅山道院下院”,俗稱“三官堂”而得名的。幾天后,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道教》雜志主編、上海太清宮住持丁長云道長陪了一位長者找到我工作單位,才知長者就是上海市道教協會會長陳蓮笙道長。他是道士出身,對上海道觀分布十分熟悉,但他已記不清虹口的三官堂弄和三官堂,希望核實一下,于是我告訴他,我家住虹口,離這“三官堂”不遠,并找出了我引用的資料、歷史地圖,核準后,陳道長十分高興,希望我常去道教協會走走。后來上海市道教協會開會時,我即應邀為代表,即現在的會員,協會還給了我一個“常務理事”的頭銜,這倒使我有點受寵若驚,因為在協會中非道徒或居士者極少,我就是其中之一,并一直連任至今。
我長期從事上海歷史研究,上海史研究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飯碗頭”,而上海城隍廟不僅僅是上海的土地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這里也是上海宗教、商業、風俗活動的中心,在上海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更是上海歷史的重要一章。我聆聽過陳道長有關上海道教歷史以及發展的觀點,也部分參加上海城隍廟復建的討論,當年陳道長建議我寫一本關于上海城隍廟的書,但總以為火候未到,暫不下筆,而如今陳道長已駕鶴飛升,我也已退休多年,可以完成陳道長的囑托。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長期任職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俗史研究。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道教協會常務理事等,并擔任SMG紀實頻道嘉賓主持。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掌故辭典》等。
前言
城隍溯源
上海行政區域的變化
古代上海地區的城隍和城隍廟
上海地區的霍光廟
厲鬼與厲壇
上海城隍正堂秦裕伯
秦裕伯家世和故事
浦江鎮的上海城隍故里
上海城隍廟
上海邑厲壇的考證
豫園與城隍廟西園
城隍廟的同業公所
上海的新城隍廟
關于城隍塑像
城隍廟的神話與鬼話
從松江府城隍照壁圖案講起
城隍廟的神話和鬼話
城隍廟的“人話”
城隍廟的賽神和風俗活動
三巡會的傳聞
三巡會的儀式
“奶奶生日”與蘭花會
六月六日的曬袍會
到城隍廟“叫七”
城隍廟里神仙多
上海城隍廟的“年規戲”
城隍廟的工藝品市場
小校場的祭祀用品市場
城隍廟的迷信行業
城隍廟的珠寶古玩市場
城隍廟的工藝品
城隍廟的飲食與食攤
小熱昏與梨膏糖
有趣的“雙檔”
雞鴨血湯和油豆腐粉絲湯
城隍廟的南翔小籠饅頭
城隍廟的烘魷魚干
城隍廟的奶油五香豆
尾聲
《老上海邑廟城隍》:
城隍廟的珠寶古玩市場 珠寶玉器是稀少而又昂貴的消費品,過去,珍珠和玉石的產量很低,珠寶玉器的價格就顯得更為昂貴了。珠寶玉器的消費對象主要是富人。因此,只有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才有珠寶玉器的加工作坊和商店。
鴉片戰爭以前,上海的城市經濟雖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與江南的其他發達城市相比,就顯得落后多了,所以,1840年之前上海幾乎找不到專業的珠寶玉器商店,上海人要買珠寶,必須趕到二百里外的蘇州才行。
南京是六朝故都,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永樂后京畿雖已遷往北京,但南京仍是明王朝的陪都,是江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政治、軍事地位雖不及南京,但幾千年來蘇州一直是江南最富裕的地區。南京和蘇州是江南最富裕的城市,珠寶玉器的消費量大,也是珠寶玉器業最發達和集中的城市,并形成了京(南京)幫和蘇幫珠寶業商人。
1843年上海開埠后,已有少量的珠寶業商人進入上海。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攻占并定都南京,珠寶玉器是貴重物品,珠寶業又是主要為達官貴族、巨商富賈服務的行業,所以,珠寶店就成了太平天國最先打擊和搶奪的對象。在太平軍進攻南京時,就有大批京幫珠寶業商人隨同逃難者進入上海,“咸豐三年,歲在癸丑,粵匪(對太平軍的誣蔑之詞)陷金陵,其后豕突狐奔,蹂躪十余省,東南完全者,獨上海一隅。其在江寧也約千里,鄉之人昔懋遷于此者有之”(《創建上海江寧七邑公所碑》。江寧公所在新閘路456號,在建南北高架時拆除了)。有相當數量的南京人進入上海后,擇上海縣城南門外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一條以南京人集中居住的街區,于是,這里就被人們叫作“南京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