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實際出發,遵循教育部頒布的《綱要》、《指南》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反映了國內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最新成果,反映了0—6歲兒童科學教育一體化的要求,并將學前兒童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兩大內容集于一冊,具有時代特征和實用價值。
本教材突出理論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按照理論導向,案例分析,實踐訓練等要求,在各章節分別列出內容提要,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案例及評析,思考與練習等,可幫助使用者提高理論修養和實際操作能力。
本教材為第三版修訂,在保持原有優點的基礎上,主要是根據《指南》的要求,順應當代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對原有章節進行修訂增補,特別是增加了國內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綜述的內容,更新了活動案例,更貼近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際。修訂版特別選配了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光盤和教學課件,供使用教材的師生進行立體化教學選用。
本教材可供普通高校,職業教育院校學前專業及幼兒師范院校學生使用,也可作為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和進修的參考教材。
本教材為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從2005年第一版到2009年第二版,再到2014年第三版,前后共印刷近20次,銷售15萬冊。在全國院校廣泛使用,師生反映較好。第三版體現《綱要》,《指南》以及《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緊密貼近教學實踐,并配有優質課活動錄像和教學課件,方便實用。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指導(第三版)
目錄
緒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述
第一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涵
一、 科學的界定
二、 科學教育的含義
三、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涵
第二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價值
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與社會發展
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與個體發展
第三節國內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綜述
一、國外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二、我國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第一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心理學基礎
一、 認知發展理論
二、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三、 多元智力理論
第二節教育學基礎
一、 生活教育理論
二、 活動理論
三、 后現代主義理論
四、 全面和諧發展理論
第二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
第一節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依據
一、 學前兒童的認知特點
二、 依據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 依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特性
第二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
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
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各年齡階段目標
第三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法
第一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依據
一、 依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綱要》的主要精神
二、 符合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
三、 適應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
四、 遵循科學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第二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范圍
一、 0—3歲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范圍
二、 3—6歲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范圍
第三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內容選擇的要求與方法
一、 選擇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基本要求
二、 選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具體方法
第四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
一、 講解法
二、 指導探究法
三、 自由發現法
四、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第四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指導
第一節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觀察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四、 活動案例及評析
第二節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實驗操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四、 活動案例及評析
第三節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技術制作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四、 活動案例及評析
第四節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交流討論類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四、 活動案例及評析
第五章學前兒童數學類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指導
第一節學前兒童數學類教育活動概述
一、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的意義
二、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與內容
三、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活動的方法
第二節學前兒童感知集合概念的教育
一、 幼兒的分類教育
二、 幼兒的排序教育
三、 區別“1”和“許多”
四、 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五、 活動案例及評析
第三節學前兒童數概念及運算能力的教育
一、 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及教育
二、 幼兒10以內加減運算概念的發展和教育
三、 活動案例及評析
第四節學前兒童幾何形體概念的教育
一、 幼兒認識幾何形體的特點
二、 教育目標
三、 教育指導與建議
第五節學前兒童量的概念的教育
一、 認識物體量的特點
二、 教學目標
三、 教育指導與建議
第六節學前兒童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教育
一、 學前兒童認識空間方位的一般特點
二、 學前兒童認識時間的特點
三、 教育目標
四、 教育指導與建議
第六章學前兒童區域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
第一節區域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一、 區域活動的含義
二、 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特點
三、 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價值
四、 區域科學教育活動的類型
第二節自然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自然角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自然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自然角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第三節科學活動區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科學活動區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科學活動區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科學活動區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第四節數學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數學角科學教育活動概述
二、 數學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
三、 數學角科學教育活動的組織指導
第七章學前兒童科學游戲活動設計與指導
第一節科學游戲活動概述
一、 科學游戲活動的含義
二、 科學游戲活動的特點
三、 科學游戲活動的價值
四、 科學游戲的種類
第二節科學游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指導
一、 科學游戲活動的設計
二、 科學游戲活動的組織指導
第八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統整
第一節統整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思想
一、 統整反映了培養完整兒童的課程理念
二、 統整倡導回歸生活世界的課程觀
第二節以統整為取向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及設計
一、 分學科領域活動的統整
二、 跨學科領域的統整活動
第九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
第一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種類和作用
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含義
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種類
三、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作用
第二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選擇與利用
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資源的選擇
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利用
第三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資源的創設與管理
一、 種植園地的創設與管理
二、 沙池、水池的設置與管理
第十章家庭與社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
第一節家庭中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一、 家庭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二、 合理利用家庭資源,開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
第二節利用社區資源進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一、 社區資源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作用
二、 合理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
第十一章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評價
第一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概述
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概念
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意義
第二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內容
一、 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本身的評價
二、 對學前兒童發展的評價
第三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方法
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一般步驟
二、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評價的方法
(1)全國沒有統一的科學教育教材,有關科學教育的大綱被規定為全國國立、公立和私立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的標準。各幼兒園可依據《綱要》,從不同地區、季節及幼兒的特點出發制訂計劃,實施科學教育。
(2)通過“環境”進行教育。認為所謂環境,不僅包括幼兒園的各種器具、玩具等物的因素以及幼兒和教師的人的因素,還包括幼兒所接觸的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事物、人和物交織產生的氛圍、時間、空間等要素。
(3)注重情感教育和心靈教育,重視幼兒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特別強調大自然對幼兒發展與情感的影響,認為大自然與幼兒的接觸是建立關系的過程,是在幼兒的內心世界里產生變化的過程。
(4)重視學前兒童的主體活動在科學教育中的作用。認為幼兒園的活動產生于學前兒童自身的興趣和需要,活動的主體是幼兒,教師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否則探幼兒索周圍世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態度就得不到培養,幼兒體驗不到自主活動的滿足感和充實感,也就不能獲得真正徹底的發展。所以要給予幼兒各種操作活動的機會,在方法上通過觀察、操作和實驗來認識環境。
綜上所述,各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但總的趨勢相同。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來看,是以科學素質為出發點培養幼兒的完整人格;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內容來看,是以現代生活為背景構建幼兒的探索領域;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來看,強調以探究為主要的方法,更加重視兒童主體活動在科學學習中的作用。
二、我國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維持生存而艱辛勞作,成人在從事涉獵、捕魚、耕作勞動時,兒童跟隨其后觀察、模仿,學習制作工具、獲取食物、防御猛獸的生存生活技能,通過成人的示范和口授,兒童獲得了一些對自然界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經驗,這就是人類早期科學教育的起源。人類早期的自然科學教育總是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即成人在勞動中傳授有關自然和技能的知識,兒童在跟隨成人勞動的過程中接受教育。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從戰國到秦漢的數百年間,中國科學和技術的許多門類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體系,在很多方面超過了西方。從盛唐到明末一千多年里得到持續發展,獨特的科學技術體制得以完善和發展。當時,與孑L、孟齊名的墨子,講學時很重視生產知識的傳授,而且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一種首創。
我國近代的兒童科學教育通過專門設置的自然課程進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間。當時,設立了同文館,同文館中有“格致”一科的設置,是我國設置自然科學教育課程的開端。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布了“癸卯學制”(也稱《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定了初小和高小都有“格致”的內容包括動植物、礦物、理、化、衛生等。這是我國小學設置自然科學課程的開始。1903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所蒙養院,在《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內,雖然沒有設立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但在“手技”這一條目中寫有“……蒙養院附近之庭院內,播草木花卉種于地,灌溉以水與肥料,使觀察其自然發生以至開花、結實等各種現象。諸如此類,要在引導學前兒童手眼,使之習用于有用之處,為心之意興開發之資”,說明已開始注意對學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