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會學》主要面向社會學、社會工作和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學生介紹家庭社會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家庭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了解家庭發生、演變的歷史,了解當代社會家庭的結構、發展過程、問題及處理機制。
本書主要供高校社會學專業教學使用,也適用于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中的行政人員、管理者及各類社會工作者閱讀、參考。
《家庭社會學》介紹家庭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命題及其相關理論,展現一般研究方法;系統介紹婚姻家庭演變的歷程及其一般規律。系統介紹我國的婚姻家庭演變的歷史、現狀及其存在的沖突、矛盾和相關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從家庭社會工作的角度,闡述我國家庭社會工作的基本內容、一般方法及家庭社會工作意義,為實現家庭幸福和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理性的思考和操作性的建議。在保證理論的前沿性的基礎上,增加具有時代特色的生活案例,增加教材的可讀性。語言生動,散發時代氣息,契合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
朱強,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993年)和法學博士學位(2002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傳播學院訪問學者(2008-2009年)。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傳播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青年研究會理事,江蘇廣電集團新聞中心特約評論員,參與欄目包括城市頻道“新聞夜宴”、公共新聞頻道“有一說一”等。近幾年,出版學術著作(含譯著、工具書)16部,發表論文40余篇。
第一章 導論--家庭社會學:概念、方法及其意義
第一節 家庭和家庭社會學
一、什么是家庭
二、什么是家庭社會學
第二節 關于家庭分析的社會學理論
第三節 家庭社會學的分析方法
一、兩種不同的方法論
二、具體的研究方式
第四節 家庭社會學的歷史發展
一、早期的家庭社會學
二、19世紀資本主義現實批判中的家庭社會學
三、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家庭社會學
四、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家庭社會學
五、家庭社會學在中國
第五節 家庭社會學的研究意義
第二章 家庭的產生與演變
第一節 家庭的定義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庭制度
三、家庭結構
四、家庭關系
第二節 家庭演變的歷史
一、血緣家庭
二、普那路亞家庭
三、對偶家庭
四、一夫一妻制的現代家庭
第三節 現代家庭的變革
一、現代家庭觀念的變革
二、現代家庭其他方面的變革
三、現代家庭變革的原因探究
四、現代家庭的發展趨向
第三章 婚姻
第一節 婚姻的定義
一、婚姻
二、結婚的動力和功能
三、婚姻的本質
四、婚姻制度
五、婚姻風俗
六、婚姻類型及婚姻關系形態
第二節 婚姻的限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對婚姻的一些限制
二、《婚姻登記條例》對涉外婚姻的一些限制
第三節 婚姻的達成
一、婚姻的經濟學分析
二、結婚的法定程序
三、締結婚姻的途徑
四、婚禮
第四節 擇偶與婚姻市場
一、擇偶行為
二、婚姻市場
第五節 婚姻的困境:婚姻擠壓和婚姻坡度
一、婚姻擠壓
二、婚姻坡度
三、婚姻擠壓和婚姻坡度的影響
第六節 離婚:離婚的因素、后果
一、什么是離婚
二、離婚原因
三、與離婚相關的因素
四、我國法律對離婚的規定
五、離婚率
六、離婚的后果
第七節 再婚:再婚過程、再婚家庭與家庭關系重構
一、再婚
二、再婚的相關事項
三、再婚的穩定性
四、再婚"四忌"
五、再婚家庭
六、再婚家庭關系重構
第四章 家庭: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家庭結構:概念及其劃分
一、家庭結構的概念
二、家庭結構的劃分
第二節 家庭結構:三種傳統形態
一、傳統的家庭結構類型
二、非傳統的家庭結構類型
第三節 家庭的一般功能
一、什么是家庭功能
二、家庭的基本功能
三、家庭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
第四節 家庭的演變
一、我國家庭結構的演變趨勢
二、現代家庭功能的演變
三、我國家庭演變的主要動因
第五章 家庭關系
第一節 家庭關系概述
一、家庭關系的定義與構成要素
二、家庭關系的特點
三、家庭關系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家庭關系的種類
一、夫妻關系
二、親子關系
三、婆媳關系
四、妯娌關系
五、姑嫂關系
六、兄弟姐妹關系
第三節 家庭人口數量
一、家庭人口數量的定義及影響因素
二、家庭人口數量與家庭規模
三、家庭人口數量與家庭人口收益
四、家庭人口數量與家庭人口投資
五、家庭人口數量與家庭人口決策
六、家庭人口數量決策
第四節 橫向家庭關系與縱向家庭關系
一、橫向家庭關系與縱向家庭關系的區分
二、中國的縱向家庭關系
三、縱向家庭關系和中國的社會結構
四、我國家庭關系模式的歷史演變
五、現代家庭關系模式
六、建立具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家庭關系模式
第五節 家庭中的權力
一、有關(家庭)權力的研究
二、國內有關家庭權力的研究
三、家庭權力
四、家庭決策
五、社會轉型中的夫妻權力問題
第六章 家庭生命周期
第一節 家庭生命周期理論
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的概念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的沿革
三、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的意義
第二節 家庭生命周期階段的劃分
一、家庭生命周期的劃分標準
二、家庭生命周期階段的劃分
三、中國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群體的主要消費特征
第三節 空巢家庭及其社會問題
一、空巢家庭的概念
二、城市空巢家庭的特征
三、城市空巢家庭的成因
四、城市空巢家庭產生的社會問題
五、城市空巢家庭影響下的社會調適
六、城市空巢家庭養老面臨的問題
七、中國城市空巢家庭養老新體系的探尋
八、農村空巢家庭及其對策
第四節 老齡社會與老年人家庭
一、對老齡社會的理解
二、我國老齡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老年家庭和諧面臨四大難題
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
第七章 家庭管理
第一節 家庭管理的定義
一、家庭管理的定義
二、家庭管理的內容
三、家庭管理的原則
四、家庭管理的目的
第二節 家庭經濟管理
一、家庭經濟管理的定義
二、家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
三、家庭經濟管理的原則與特點
四、家庭經濟管理的任務與內容
第三節 家庭生育計劃
一、家庭生育計劃的定義
二、我國計劃生育與資本主義國家家庭生育計劃的異同
三、做好家庭生育計劃
第四節 家庭閑暇規劃
一、正確看待閑暇時間
二、家庭閑暇時間管理的定義與措施
三、我國的家庭閑暇時間管理
第五節 家庭生活發展設計
一、家庭生活發展設計的方式與方法
二、家庭生活發展設計的對策--ALPEM計劃
第六節 家庭人際協調
一、家庭人際關系
二、家庭人際關系的特點
三、家庭親屬關系
四、家庭人際關系協調的策略
第八章 家庭問題
第一節 家庭問題的一般定義
一、家庭問題的定義
二、家庭問題與反常家庭現象
三、家庭問題的內容與特點
第二節 家庭沖突
一、家庭沖突的定義
二、家庭沖突的影響
三、家庭沖突的類型、成因與對策
第三節 家庭危機
一、家庭危機的定義
二、家庭危機的相關概念
第四節 家庭暴力
一、暴力與家庭暴力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三、家庭暴力的形式與分類
四、家庭暴力的原因
五、家庭暴力的危害
六、家庭暴力的對策
第五節 虐待配偶
一、虐待配偶的界定
二、虐待配偶的形式
三、虐待配偶的原因
四、虐待配偶的行為調適
第六節 虐待子女
一、何謂虐待子女
二、虐待子女的形式
三、虐待子女的原因
四、虐待子女的干預對策
第七節 虐待老人
一、虐待老人的定義
二、我國虐待老人的現狀
三、虐待老人的原因
四、虐待老人的干預對策
第八節 家庭社會工作與家庭危機應對
一、家庭社會工作的定義
二、家庭社會工作的特點
三、我國家庭社會工作的內容
四、各種家庭危機的應對
第九章 中國城鄉家庭差異
第一節 家庭結構差異
一、家庭人口結構/家庭規模
二、代際結構
三、家庭模式
第二節 家庭功能差異
一、家庭的經濟功能(生產和消費)
二、家庭的贍養功能
三、家庭的教育功能
四、家庭的生育功能
第三節 家庭關系差異
一、夫妻關系
二、代際關系
三、親子關系
第四節 家庭生命周期差異
一、城市的家庭生命周期與消費結構
二、農村的家庭生命周期與消費結構
第十章 家庭的未來
第一節 有關未來發展預測的一般方法
一、生產方式
二、生活方式
三、社會文化價值
四、社會規范的制約力
第二節 有關家庭未來的幾種代表觀點
一、家庭振興論
二、家庭消亡論
三、家庭多樣化
參考文獻
后記
四、我國家庭關系模式的歷史演變
我國家庭關系模式的歷史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家庭關系模式,與封建宗法制度相吻合,以父權和夫權為主要特征,是一種封建型的家庭關系
家庭縱向關系是父母或家長居于最高地位,長輩擁有絕對的統治家庭權力;家庭橫向關系是男尊女卑,婦女與男子的關系是一種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人身依附關系,其家庭地位是很卑賤的。中國婦女唯一能夠品嘗權力滋味的途徑是生兒娶媳當婆婆,用媳婦更為卑微的家庭地位來達到自己“翻身做主”的心理滿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來自婆婆的家庭壓迫更為深重。這種封建家庭關系模式的另一個特征是,家庭縱向關系的穩定和延續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法律,也是家庭的最高原則,家庭橫向關系的發展必須服從縱向關系的利益。建立或維持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為了順從父母的主婚權,竭盡傳宗接代的家庭義務;忍痛休掉自己的愛妻是為了不違反父母之命,保孝子之名。封建型家庭關系的約束和控制,不僅釀成許多家庭悲劇,也使婦女低下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長期得不到改變。
2.新中國成立以后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家庭關系進入半平權型的模式
家庭縱向關系依然是上下走向,父母繼續保持家庭事務決策人的重要地位,并通過對家庭財產所有權和家庭收入的控制,對家庭其他關系進行縱向干預,傳統的家長制仍然在家庭管理過程中起主要作用。同時,社會輿論對家庭養老扶幼職能的強調和尊老敬賢傳統美德的突出宣傳,使得許多家庭在處理家庭橫向關系時強調兼顧家庭縱向關系或以縱向關系為重。這個時期的家庭橫向關系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新中國對提高婦女在家庭和社會的地位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立法、教育、就業、提倡晚婚節育、制止父母通過縱向關系對子女人身自由和婚姻大事的無理干涉等,都有效地改善了夫妻之間的橫向關系,使夫妻在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等方面都日趨平等,夫妻關系由原來的單向被動型改為雙向互動型。這個時期家
庭關系模式的特點是:逐步得到重視和改善的夫妻橫向關系仍然保留明顯的被家庭縱向關系所支配的痕跡,家庭成員之間還沒有徹底消除等級觀念和與年齡、性別、輩分相關聯的不平等待遇,在家庭的勞動分工、消費品分配、智力投資、婚生安排等方面還存在家長制的影響和性別歧視。
3.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家庭關系模式變化的總趨勢是往“假封建型”的方向發展
隨著我國只生一胎的人口政策的推廣,“子女優先、子女偏重”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開始左右我國家庭關系,甚至改變著這些關系的性質。在城市家庭或者生了兒子的農村家庭里,獨生子女一躍成為家庭“小皇帝”、家庭活動的中心、眾人共同保護的重點對象。往日居高位的爺爺奶奶,為了小寶貝,也不顧身份和身體,自愿承當十分稱職、不計報酬的“高級保姆”。做媳婦的有時也挾“小皇帝”的威風擠壓婆婆、支使丈夫,從原來和公婆有上下輩之分、與丈夫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升到僅次于“小皇帝”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