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員工培訓教材通常比較注重理論體系,它們一般在介紹完培訓的目的、意義、作用后就開始介紹培訓的體系建設,然后從培訓需求分析、培訓計劃、培訓實施以及培訓評估一步步展開來講。然而,本書卻非常不同。
本書的編寫團隊成員大多有在企業從事員工培訓工作的經驗,是根據在企業多年的培訓工作經驗積累來展開本書的撰寫的,是典型的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一本教材。編者是以企業培養新入職的培訓助理或培訓專員的流程作為主線來組織教材內容,適于高等院校培養在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使用。
在一個培訓體系完善的企業,一名新入職的培訓助理或培訓專員一般先從基礎的培訓實施工作做起。新人往往先負責處理一些基礎的行政事務,比如發放培訓通知、安排培訓的場地和交通、安排培訓師和學員的食宿,以及培訓簽到表、評估表、考試試卷的復印,事后培訓數據的統計等。等新人在這個過程中對企業文化、管理風格、企業管理制度等了解后,企業對新人的培養就進入第二個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企業開始培養新人做培訓師。在這個階段,新人首先要學習演講與表達技巧,隨后才學習課程設計、培訓活動及游戲的設計等內容。在實際的工作中,企業往往會首先把新員工入職培訓中的“企業概況”“企業文化”等主題的課程交給新人練兵。當做培訓師有了一定的經驗后,“新人們”往往獲得了一定的口碑,經驗也變得豐富起來,這時候他們可能就開始涉及內部培訓師隊伍的建設和其他培訓管理工作。
如果發展得順利,他們隨后還會進入第三階段:學習如何進行培訓(項目)管理和進行培訓效果的評估。在某些職能角色齊全的公司,這部分內容很有可能是培訓主管級別的人力資源管理從業者的工作任務。
本書就是圍繞著企業實際培養一位新入職的企業培訓專業人員的流程而組織設計內容的。對應上述三個階段,全書分為三個篇章:基礎篇、提升篇、精進篇。通過一個個的任務,使進入該細分領域的新人循序漸進掌握必要的技能和一些必要的知識點。本書本著“技能為主,知識夠用”的原則進行編寫,其中的案例基本來自編寫團隊成員們的親身經歷,實操性和借鑒性非常強。
當學員們通過一個個的案例,學到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就會發現自己處于螺旋式上升的狀態,對員工培訓領域有了更深的認識,處理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
當然,每個企業的特點不一樣,有些小型企業由于內部分工的問題,從事員工培訓的新人可能一入職就面臨更大的挑戰,其培養和發展的路徑未必和本書所側重的大中型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式完全一致,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或者所在區域企業的特點對本書內容的順序進行必要的調整。
此外,編者根據多年的企業員工培訓經驗和高校“員工培訓”課程的教學經驗認為,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具備講授基本的入職培訓課程的能力非常重要,這是他們未來成為培訓助理或培訓專員必備的基本技能。所以,對于本書“提升篇培訓師的培養”下“模塊一培訓師養成之道”下的“任務 4 上臺做培訓師”編者給予了特別的重視。編者建議教師們對這項任務多預留一點時間,確保每個學生至少能有一次真正上臺做培訓師的機會。在編者的實踐中,通常將整個學期課時約 1/3的時間用在學生完成這項任務上。在臺上學生練習培訓師技巧時,臺下的學生一同參與角色扮演,扮成“剛入職、參加新員工入職培訓的新員工”配合臺上的“培訓師”,同時也可以配合教學要求,對臺上的“培訓師”設置重重障礙,激發臺上培訓師使用互動、控場、激發學員參與、應對學員挑戰等技巧,幫助臺上的“培訓師”成長。更重要的是,教師們還可要求臺下的學生們仔細觀察臺上“培訓師”的表現,在臺上的“培訓師”培訓結束后對“培訓師”的表現進行現場點評,使學生們真正在演練、觀察、應用、評價中得到成長和提高。在講授該課程的多年實踐中,編者很真切地看到這個練習對學生成長的幫助及其所獲得的收獲,看到他們一點點地蛻變。所以,編者強烈將此方法推薦給大家。
由于各個學校的課時、課程設置的差異,各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對各種練習進行必要的整合和調整。編者也非常期望聽到各方的反饋和建議。真誠地期望在大家的幫助下,本書的通用性和適用性變得更強。
本書的基礎篇“培訓實施”由張義先老師編寫,提升篇中模塊一“培訓師養成之道”和模塊三“培訓師隊伍建設”由倪春麗老師編寫,提升篇模塊二“培訓課程設計”和精進篇模塊二“培訓評估”由喻玉峰老師編寫,精進篇模塊一“培訓項目設計”由鐘衛民老師編寫。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意見和建議請發至電子郵件 ROBIN96@sohu.com。對于您寶貴的意見與建議,我們必將回復,并且對您的關注和反饋不勝感激。
編 者本書內容的結構設計.學習目標列出了本章的學習目標,幫助讀者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學習。
.知識結構圖生動的圖片有效幫助讀者一覽全貌,加深記憶和理解,利于分塊自學。
.給出任務 .任務完成前的學習 .任務完成的思路及解決方案上述三個步驟將任務、知識、技能很好地整合,幫助讀者高效地實現學習成果的轉化。
在任務的選擇上也設計了工作實踐中*為實用的內容,通過實際場景的再現、“接地氣”的工作任務,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很真實的工作氛圍,實現“在工作中”學習。
.圖表案例豐富來源于實踐的案例、提煉后的圖表、精練直觀的表達均有助于讀者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后的“任務實踐”更進一步地強化了讀者對知識技能的應用。
本書內容的結構設計.發展趨勢與挑戰“發展趨勢”幫助讀者了解行業**的動向,“挑戰”幫助讀者有準備地、理性地面對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學習小結幫助讀者重新回顧全篇內容,將各學習要點串接起來。
前言 本書內容的結構設計 員工培訓與開發的發展史1
基礎篇
學習目標 6
知識結構圖 6
任務導入 6
任務 1培訓通知書的寫作 8
任務 1完成前的學習 8
一、培訓前的溝通與協調 8
二、培訓通知書包含的內容和發放渠道 9
任務 1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9
一、思路 9
二、解決方案 9
任務 2員工培訓申請表的設計 10
任務 2完成前的學習 10
一、培訓文書與資料準備 10
二、培訓的后勤準備 12
任務 2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3
一、思路 13 二、解決方案 13
任務 3培訓準備工作核對清單和場地布置圖的設計 14
任務 3完成前的學習 14
一、培訓場地選擇的要點 14
二、培訓教具與設備 18
任務 3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21
一、思路 21 二、解決方案 21
任務 4培訓工作及職責安排表的編寫 22
培 訓 實 施
任務 4完成前的學習 23
一、安全工作 23
二、培訓過程中的助教 23
三、培訓過程中的工作安排及職責明確 23
任務 4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23
一、思路23 二、解決方案 24
任務 5培訓總結的撰寫 24
任務 5完成前的學習 24
一、結算費用并核算 24
二、清點各種耗材的存量25
三、培訓檔案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25
四、撰寫培訓總結的重要性及其包含內容 25
五、培訓數據的統計匯總25 任務 5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25
一、思路25
二、解決方案 26
知識延伸27
一、年度培訓總結27
二、常用培訓實施工具 29
發展趨勢與挑戰29
一、發展趨勢 29
二、挑戰30
學習小結30
任務實踐30
提升篇 培訓師的培養
模塊一培訓師養成之道 34
學習目標34 知識結構圖 34
任務導入35
任務 1說說培訓師是何方神圣 36
任務 1完成前的學習 36
一、培訓師的 6種角色 36
二、認識內、外部培訓師37
三、培訓師的崗位職責 38
四、成為培訓師的基本條件38
五、培訓師的關鍵能力 39
任務 1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41
一、思路41
二、解決方案 41
任務 2打造專業形象 42
任務 2完成前的學習 42
一、基本要求 43
二、高級技巧 44
任務 2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44
一、思路44
二、解決方案 45
任務 3修煉表達功力 45
任務 3完成前的學習 45
一、語言表達——培訓師的基本功 45
二、非語言表達——舉手投足的專業本色 49
任務 3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52
一、思路52
二、解決方案 52
任務 4上臺做培訓師 53
任務 4完成前的學習 54
一、培訓前的準備——萬無一失 54
二、培訓的實施— —鳳頭豬肚豹尾55
任務 4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61
一、思路61
二、解決方案 61
知識延伸62
發展趨勢與挑戰64
一、發展趨勢 64
二、挑戰 65
學習小結 65
任務實踐 65
模塊二培訓課程設計 67
學習目標 67
知識結構圖 67
任務導入 68
任務 1培訓目標的設定 70
任務 1完成前的學習 70
一、設定培訓目標的意義 71
二、培訓目標的三個領域 71
三、培訓目標的確立步驟及撰寫方法 72
任務 1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74
一、思路 74
二、解決方案 74
任務 2培訓課程簡介的設計 74
任務 2完成前的學習 74
一、系統圖 75
二、魚刺圖 76
三、流程圖 76
任務 2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77
一、思路 77
二、解決方案 78
課程簡介 80
任務 3培訓課程日程表的撰寫 81
任務 3完成前的學習 81
一、時間線 81
二、內容線 81
三、方法線 82
四、目標線 83
五、輔助線 83
任務 3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83
一、思路 83
二、解決方案 84
任務 4 PPT課件的設計 85
任務 4完成前的學習 85
一、模板 85
二、一般選用的字體字號 86
三、顏色 87
四、圖表 87
五、圖片 88
六、聲音 89
七、動態效果 89
八、制作 PPT音像文稿的注意事項 90
任務 4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90
一、思路 90
二、解決方案 92
任務 5培訓課程資料包的制作 92
任務 5完成前的學習 92
一、培訓課程資料包 92
二、培訓師手冊 92
三、學員手冊 93
任務 5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93
一、思路 93
二、解決方案 93
知識延伸 93
一、思維導圖在課程設計方面的應用 93
二、PPT課件設計 95
發展趨勢與挑戰 96
一、發展趨勢 96
二、挑戰 97
學習小結 97
任務實踐 97
模塊三培訓師隊伍建設 99
學習目標 99
知識結構圖 99
任務導入 100
任務 1撰寫內部培訓師招募公告 103
任務 1完成前的學習 103
一、選拔范圍 103
二、選拔標準 104
三、選拔程序 105
任務 1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08
一、思路 108
二、解決方案 109
任務 2培訓內部培訓師 109
任務 2完成前的學習 109
一、培訓內容 109
二、培訓方式 110
任務 2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11
一、思路 111
二、解決方案 111
任務 3制定內部培訓師管理制度 112
任務 3完成前的學習 112
一、內部培訓師的考核 112
二、內部培訓師的激勵 113
三、內部培訓師制度建設 114
任務 3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15
一、思路 115
二、解決方案 115
任務 4尋找外部培訓資源 117
任務 4完成前的學習 117
一、外部培訓合作機構選擇 117
二、外聘培訓師的選擇與管理 118
任務 4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20
一、思路 120
二、解決方案 120
知識延伸 121
一、經理人作為培訓資源 121
二、組建員工互助學習小組 122
發展趨勢與挑戰 122
一、發展趨勢 122
二、挑戰 123
學習小結 123
任務實踐123
精進篇 培訓項目管理
模塊一培訓項目設計
128知識結構圖 128
任務導入 129
學習目標 128
任務 1制訂培訓計劃書及計劃表131
任務 1完成前的學習 131
一、培訓項目管理流程 131
二、培訓項目管理計劃 131
任務 1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32
一、思路132
二、解決方案 134
任務 2年度培訓項目計劃制訂前的培訓需求調查及分析135
任務 2完成前的學習 135
一、培訓項目需求的特點135
二、培訓項目需求層次分析136
三、培訓需求調查方法 137
任務 2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38
一、思路138
二、解決方案 139
任務 3設計新員工入職培訓項目計劃書及表格143
任務 3完成前的學習 143
一、新員工入職培訓 143
二、新員工入職培訓計劃設計 144
任務 3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45
一、思路145 二、解決方案 146
任務 4制定培訓管理制度147
任務 4完成前的學習 148
一、員工培訓的分類 148
二、崗前培訓 148
三、在崗培訓 148
四、脫產培訓 150
五、培訓管理制度150
任務 4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51
一、思路151
二、解決方案 152
知識延伸160
一、能力素質模型160
二、項目管理 162
發展趨勢與挑戰165
一、發展趨勢 165
二、挑戰 166
學習小結 168
任務實踐 168
模塊二 培訓評估 169
學習目標 169
知識結構圖 169
任務導入 169
一、培訓評估的內涵 171
二、培訓評估的意義 171
任務 1一級培訓評估表的設計 172
任務 1完成前的學習 172
一、反應層次 172
二、學習層次 173
三、行為層次 173
四、結果層次 174
任務 1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74
一、思路 174
二、解決方案 175
任務 2培訓評估目標的設定 176
任務 2完成前的學習 176
一、培訓評估的內容 176
二、培訓評估的結果 177
任務 2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78
一、思路 178
二、解決方案 178
任務 3培訓評估方法的選擇 178
任務 3完成前的學習 179
一、培訓評估的方法 179
二、柯氏四級評估方法的綜合匯總 181
任務 3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82
一、思路 182
二、解決方案 182
任務 4培訓評估方案的設計 182
任務 4完成前的學習 183
一、培訓成果轉化 183
二、培訓評估方案 188
任務 4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91
一、思路 191
二、解決方案 192
任務 5設計培訓評估制度 194
任務 5完成前的學習 194
一、依據、目的及宗旨 194
二、適用范圍 195
三、定義 195
四、職責 195
五、政策、程序或實施辦法 195
六、批準權限,解釋與修訂權限的規定 196
七、相關文件 196
八、質量記錄 196
任務 5的完成思路及解決方案 197
一、思路 197
二、解決方案 198
知識延伸 200
一、CIRO培訓效果四項目評估模型 200
二、CIPP評估模型 201
發展趨勢與挑戰 202
一、發展趨勢 202
二、挑戰 202
學習小結 204
任務實踐 205
參考文獻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