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書》是科學散文集,也是自然倫理散文集或生態散文集,文學審美價值和科學價值俱高,風格卓立,自成一家。
《自然書》中40篇美文以細致的體察思考、廣遠的藝術想象、生動的擬人描述,向讀者展示了地球的色彩、空氣的蔚藍、晨霧的流動、四時的運行、萬物的繁衍、天地的旋律、時空的跨越……題材涉及植物、動物、氣象、生態、科學史和倫理學等,將科學、自然、文學水乳交融,獨樹一幟。以形神和諧、啟智啟美的美學原則,以散文的靈動筆觸,對無語的大自然所思所感而流淌于筆端的文字,如月光般皎潔幽玄,真切感人。這里有作者對自然精神和科學美的探求,也有對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的憂患。自然無語人有語,將生命、生存和藝術的坐標移到風、雨、雷、電、太陽、地球、大海、礁石、樹木、小草……思其所思,樂其所樂,憂其所憂,怒其所怒。充滿人文關懷地呼喚科學倫理,張揚道義,表現出一位具有農業氣象學專業科學淵源的作家的良知和使命。若缺失這種學養背景,缺失人文的情懷,技藝再高超的作家或科學家也難以創作出這本《自然書》。
《自然書》還表現出作者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對農業文明的緬懷,對自然精神和科學美的探求,對瀕臨失衡的地球生態的憂患、追問及批判的勇氣,以及對散文創新文體的建構。
《自然書》中多篇散文相繼被選進十余種高中《語文》和《大學語文》等教材,許多篇目被選人包括中國作協選編的散文年選本在內的許多散文選刊選本,并被選作各類考題。
《自然書》既可作散文隨筆讀物,也可作科學人文讀本,適合各方人士閱讀,尤其適合中學生、大學生、科研工作者、文學工作者和教師閱讀。
《自然書》是一本涉及科學倫理的科學人文集子,作者由從自然視角看人文的,也由從人文視角看自然的。這些短篇大多是近年發表的獲獎作品(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也有特地為《自然書》集結而專門書寫的短文精品,諸如:本色南瓜、根、含羞草、鑒賞年輪是殘忍的事、蝴蝶為什么這樣美、自然小札、難忘童年的鄉野物事、哀憐稻草人、奢望潔凈的霜、霧霾批判書、走進子宮式生態圣殿、任何墻都擋不住心的自由……對科學愛好者,尤其是廣大年輕學人拓展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的思考,進而怎樣做人處事,無疑是有幫助的。
詩性情懷與散文哲學的和鳴
——評楊文豐的自然倫理散文
(代序)
陳劍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散文創作進入了一個豐收期:散文的題材得到全面的拓展,散文的文體創新呈現出亂花迷眼的格局,散文的品種更是豐富多樣,林林總總,一令人目不暇接。繼“文化散文”“學者散文”“新散文”之后,近年又興起一種“生態散文”或叫“綠色散文”。楊文豐的自然散文或科學散文創作,在我看來也屬于“生態散文”之列。不過,楊文豐的“生態散文”創作,除了具備一般意義上的“生態散文”的共性外,又有一些在文壇上別人無法替代,只屬于他獨有的東西。因此,這樣的散文在當代的散文寫作中實屬“稀品”,堪稱獨特,值得我們品讀與研究。
楊文豐的“生態散文”為何少見?為何獨樹一幟?他的作品又體現了什么樣的散文哲學?在《尊敬一棵樹》中,他向我們揭開了其中的一些秘密。在復活節這天,“我對一棵檳榔樹,開始了史無前例的觀賞和贊賞”。此后,“我”常以“綠色”的眼光與檳榔樹復習“相看兩不厭”,而“每一次讀檳榔樹,我都強烈地感受到檳榔樹的美”,而且,“心境變得出奇的好”。不僅如此,在注視觀賞“檳榔樹”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與檳榔樹都是世界“共同體”中的一員,我們要彼此尊敬,相互認識,并在尊敬的基礎上,重新認識美,重新確立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正由于有這樣一份“相看兩不厭”的“情緣”和“美緣”,在《相看不厭美丹霞》一文中,楊文豐才能寫出既美又獨特的丹霞山。這種美不僅僅在于它的“色相”,在于它的秀麗和性感,更在于它的神秘,它的生命,它的性情和靈魂,它的自然詩性。如此,不但令“我”與丹霞相看不厭,也使“我”與自然有一種密契,即“人入山、面山”,應“眼含敬畏”。因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丹霞(自然),都不存在誰征服誰的問題,有的只是友善、相知和相融,是相互永存神秘,相互的無欲無望,相互希冀總有美的發現、欣賞,遂成‘知交’的至善至美態”。
向日葵寓言
冬蟲夏草
根
本色南瓜
含羞草
馬蘭,馬蘭
不俗的芭蕉
靈芝
尊敬一棵樹
鑒賞年輪是殘忍的事
蘋果問題碎筆
自然筆記
自然小札
童年的鄉野物事
鳥巢
蝴蝶為什么這樣美
人蟻
中國斗魚
哀憐稻草人
享受樸素
中國紅
梅雨,梅雨
相看不厭美丹霞
幸福不是身邊霧
失貞的溫泉
奢望潔凈的霜
虹影
佛光
病盆景
霧霾批判書
鳴沙山·月牙泉
心月何處尋
緣何尋求還魂草
精神的樹,神幻的樹
海殤后的沉思
任何墻都擋不住心的自由
流淚不僅僅是悲傷
走進子宮式生態圣殿
不可醫治的鄉愁
散文十特質略說——我的散文觀(代后記)
《自然書》:
向日葵寓言 周知堂晚年撰文云,今天那所謂的向日葵,其實是一種“舶來物”。這種植物,明末才進入我國。在王象晉的《群芳譜》里,向日葵被稱為“丈菊”,“迎陽花”。我國本土,其實還是有向日葵的,不過另名冬葵。冬葵,在云貴川又謂“冬寒菜”。冬寒菜,我是吃過的,吃起來口感肉質騰騰的。當然,食之時是冬天,紅泥小火爐,門窗緊閉。至于這種冬寒菜,為何會被喚作向日葵,周文援引說,其一是由于“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此謂“衛足”;其二當然便是所謂的“向日性”了。由此,晉人陸機詠園葵詩云:“朝葵東北傾,夕穎西南唏。”宋人姚孝錫也詩詠葵云:“傾心知向日。”這些吟詠,自然都獻給冬寒菜了。如果這些“史實”能被植物學家證實,便表明,植物的命運,也是坎坷的。
不可避免的,是這世界上,頗多穿鑿附會之說。
向日葵(當然是指今人所稱的向日葵了)究竟是否真的向日,就頗值得研究。以前我讀《植物學》,知道植物有向光性。有一回我爬龍王山,滿山松樹成林。
我仔細觀察發現:南坡松茂密,北坡松稀疏。此乃何故?當然是由于“向日”程度不同所致。而向日葵,當然或多或少皆會有向日性的。“太陽出來照四方”,縱然其不向日,日亦向它矣。何況,它總得沐日而長。問題的關鍵在于向日葵是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那般能夠朝向太陽生猛得團團轉?翻閱圖文并茂的《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只見上面說:“向日葵靠花盤的一段莖有一個特點:背著陽光一側聚集著許多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叫做生長激素。在這種激素的刺激下,背光側長得比較快,而向著陽光一側生長激素少,生長得慢。這樣一來,向日葵的莖向著太陽的一側彎曲,花盤便會朝向太陽了。”但是,插圖上的文字繼而又說:“長成的向日葵,不再跟著太陽轉了。”這或許是事實。在南京讀書時,有一次我路過一農家,只見籬笆內長著探頭呆腦的向日葵兩三盤,其時正是八九點鐘光景,天地一片輝煌,可葵盤卻照樣向西。至于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作出的證明,就恐怕有些不合時宜:向日葵并不能隨日旋轉。這真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由此可知,向日葵不會團團轉而會向日是必然的,向日有可能是偶然的。向日葵葵心永向紅太陽的說法,只是一廂情愿耳。主宰自己的命運;植物界比人間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