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上海市教委學生處和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組織多家高校申報了高校資助育人特色項目,以提升高校學生資助水平,探索資助工作機制體制創新。《魚漁兼授 上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特色項目選粹》主要內容介紹從這50多個特色項目中精選出的31個項目的理論摸索和創新實踐。
《魚漁兼授 上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特色項目選粹》:
四、項目反響及社會評價
學校積極搭建平臺,多渠道促進校園民族文化交流,鼓勵民族學生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1.普通話沙龍與培訓項目
從2011年9月起,每年都有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學生到我校學習。由于他們一直在相對偏僻的農村或者城鎮里邊用自己的母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接受著比較傳統的、封閉式的教育,因此在許多方面跟沿海城市里接受教育的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在語言上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為了更好地讓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學校基于新疆班學生的特點,利用普通話沙龍的形式為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搭建互相交流學習交流平臺,同時發揮輔導員、學生黨員的力量,共同幫助維吾爾族學生學好普通話,在增進了解的同時,提高了實際應用能力,推動了少數民族融人漢族學生、融入學校校園文化,促進了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相互了解。
2.少數民族藝術賞析
借用我校舉辦的大學生藝術展演、禮儀風采大賽、新生才藝秀、女生節等校園文化活動,為少數民族學生展示本民族音樂、舞蹈、服裝等提供多種平臺,為少數民族學生展示個人風采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為普通學生欣賞少數民族舞蹈提供了途徑。另外,學校借助民俗選修課、開展藝術沙龍、創建民俗文化社團等形式開展民族音樂欣賞活動,使學生們在少龍、音樂中愉悅身心,互相了解,并使全校師生對新疆有了全新的認識。
3.民族節日慶祝活動
在古爾邦節等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學校組織教師黨員、學生黨員等與少數民族學生一同過節,并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展示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在慶祝的舞曲中,少數民族學生在校能感受到民族傳統節日的熱鬧氣氛,也使師生了解了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和人文魅力,同時支部黨員教師積極組織開展少數民族節日宣傳活動,開展相關知識競賽,在學生群體中介紹民族風情與習俗,引導周邊學生尊重新疆班學生的民族習慣。在這些活動中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找到自信的同時,更加強了不同民族風俗文化的交融。
4.鼓勵少數民族同學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或者比賽項目
我校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需求,積極在校內設立崗位,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助學。同時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還積極聯系社會單位團體開展校外勤工助學活動,不斷拓寬助學渠道,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如在東上海大酒店為維吾爾族寒假春節留滬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部分民族學生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學校學生處了解這一情況后,積極鼓勵并盛情邀請他們參加學校各類學生活動。在每年的學校迎新年晚會上,少數民族學生都能以優美的新疆舞出現在舞臺上;同時少數民族學生還積極參與學校的體育運動,并作為學校體育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參加省市級以上的重要體育賽事,為校爭取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