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要去遠方——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集
《2014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集》包括兩大部分:1、作家部分,介紹國際國內共四名“年度作家獎”和“特殊貢獻獎”獲獎者的專輯,包括作家簡介、作品簡介、采訪對談、重要成就、重要作品節選等內容;2、作品部分,介紹“年度作品獎”15種獲獎作品,每種獲獎作品前介紹作家情況,獲獎作品后附專家評論。本書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擁有國際大信息量的獲獎作品集,對中國兒童文學走向世界,讓世界兒童文學進入中國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
2014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作家
羅杰·米羅
“我的心和全世界人民聯系在一起”/羅杰·米羅
金波
那燈光像陽光一樣明亮和溫暖/金波
2014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
帕奇·亞當娜
“兒童應該要獲得好的東西”/帕奇·亞當娜
海飛
“有夢真好”/海飛
2014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圖書(文字)獎
薛濤
《小城池》節選/薛濤
作家訪談:“我的兒童文學不是一塊甜點心”/薛濤、姜若華
殷健靈
愛的表達/殷健靈
作家訪談:“好的作品,讀者是所有人”/殷健靈、梁燕
龐婕蕾
如果沒有你們的肩膀/龐婕蕾
作家訪談:“在感動讀者之前先感動自己”/龐婕蕾、韓麗君
2014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單篇作品獎
小河丁丁
愛喝糊糧酒的倔老頭/小河丁丁
作家訪談:“所有的作品都是孤獨的禮物”/小河丁丁、梁燕
任永恒
一下子長大/任永恒
作家訪談:“我的筆下始終不輕松”/任永恒、三月兔
張之路
拐角書店/張之路
作家訪談:“全新的構想在召喚著我”/張之路、梁燕
陳問問
夏天的小數點/陳問問
作家訪談:“平行、自然的寫作可能比技巧更重要”/陳問問、三月兔
舒輝波
你聽我說/舒輝波
作家訪談:“為時光而作”/舒輝波、李綱
2014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圖書(繪本)獎
《誰的家到了?》
作者/繪者:劉旭恭
《花木蘭》
繪者:蔡皋
《如果你想看到一頭鯨魚》
作者:朱莉·福利亞諾文繪者:艾琳·E·斯泰德
《老虎先生發狂了》
作者/繪者:彼得·布朗
《掉牙小豬》
作者:高洪波繪者:李蓉
附錄:2015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征集啟事
《夢要去遠方 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集》:
愛喝糊糧酒的倔老頭小河丁丁母親會造兩種酒,紅薯燒酒和糊糧酒,半是為著供應父親,招待客人,半是為著給我們三姐弟籌措學費,添置新衣。
造紅薯燒酒,先要將紅薯蒸熟,倒在大腳盆里降溫,搗成爛糟,加入糊糧酒和餅藥攪拌一通,擱在瓦缸里發酵個把月,這才舀到灶上的大鐵鍋里,用蓋鍋扣住;然后在灶邊擺兩條長凳,凳上放置冷凝缸,缸殼是雙層的,內殼和外殼之間有一指寬的夾縫,外殼靠近缸底是茶壺嘴,另一頭是拳頭大的汽孔——蓋鍋上也有這樣的汽孔,兩個汽孔用一根胳膊長的木筒相連;接下來,缸內盛滿冷水,灶卞生火,大鐵鍋內產生的蒸汽通過木筒進入冷凝缸的夾縫,就會被那一大缸冷水凝成酒液,從茶壺嘴源源流注。那頭是帶餿味的紅薯糟,經過一個看不見的內部世界,這頭出現了香香的燒酒,小男孩拉尿一樣淅淅瀝瀝,多么神奇呀!在鄉下,造紅薯燒酒前后經歷那么長的時間,動用那么多物什,算得上一項大工程,一家人都要出力。紅薯儲藏在鎮郊茶山上的地窖里,父親負責把紅薯從地窖起出,挑回家。母親,我們家的美酒工程師,把其余事務統統攬下,也派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給我們三姐弟,主要是挑水、燒火蒸酒和把紅薯搗成糟。搗糟是一項快樂的工作,我們往往是一邊搗,一邊挑選金黃色的紅薯心當點心吃。燒火蒸酒的時候,冷凝缸邊上會放一只調羹,當茶壺嘴有頭子酒流出,就要不停地品嘗。嘗酒關系到酒的品質,非同小可,必須母親親自把關。我太小,不會喝燒酒,卻喜歡嘗酒,喜歡學著母親的樣子接半調羹酒,嘬入口中,咂巴咂巴,品味厚薄。頭子酒薄得像白開水,等到它逐漸變厚,變成好酒,就用腹大口小的雞公壇來接,一壇一壇接去倒進大酒缸。等到酒味明顯變淡,就叫它尾子酒。頭子酒和尾子酒不入大酒缸,另外盛起來給父親喝。出了尾子酒,蒸燒酒的工程就算結束了。
除了吃紅薯心,除了嘗酒,對我來說,造紅薯燒酒沒有別的樂趣了。
但造糊糧酒不是這樣,從頭到尾,從開始興工到一缸糊糧酒邊賣邊喝消耗殆盡,我是一路吃過來!在那個食物匱乏的年代,孩子們的零食通常只有冷飯。
我們玩耍回來,放學回來,件事就是從鼎鍋里抓一塊“焦鍋”充饑——鼎鍋是生鐵鑄成,用鼎鍋燒飯,貼著鍋底的飯往往會燒焦,因此叫做“焦鍋”。一塊“焦鍋”,帶著焦香,就足以叫我們惦記,家里造糊糧酒,又會給我帶來怎樣的歡樂啊。
糊糧酒,原料是糯米,道工序是洗卷蒸飯。
當母親用甑子把糯米蒸成熟飯,我就用井水打濕手,掏一大把燙乎乎香噴噴的糯米飯揉成團,當粑粑吃。
接下來,母親把糯米飯倒入瓦缸,把餅藥搗碎化在水里,澆灑上去,把飯拍實,中間整出一口尺把深的小井,任其發酵。夏則一兩天,冬則三四天,井底會滲出頭子酒——紅薯燒酒的頭子酒是次品,糊糧酒的頭子卻是,論量,只有一小杯;論色,金黃透明,極似蜂蜜;論味,我的舌頭雖然知道,卻無法說出來,那是怎樣的美味呢,極甜極甜,卻不膩喉,比蜂蜜更叫舌頭著迷,稱之為玉液瓊漿也不過分。個嘗到頭子酒的多半是我,因為我每天要去察看好幾次。
發現頭子酒,我先嘗上一調羹,然后就大叫:“出酒了,出酒了!”一家人歡歡喜喜都來嘗,一人一調羹。那口小井名副其實,糊糧酒會源源不斷地滲出——此時糯米飯變軟變濕,成了糊糊,叫做糊糧,其中滲出的酒自然就叫糊糧酒。嘗過頭子酒,我們三姐弟爭著去挑井水。我們那個小鎮有兩口水井,一口在鎮北馬路邊上,離我們家一里路,另一口在鎮西石山底下的洞穴里,離我們家兩里路,下井還要走又長又滑的石級,一不留神就會摔跤。我們三姐弟都愿走遠路去挑洞穴里的井水,這水清澈冰清,方圓數十里是有名的。我們挑水回來,母親就用竹簞舀上兩簞倒人酒缸。糊糧加水,變得更稀,沼澤一樣半是泥半是水,母親把小井擴大,埋人酒(竹編的形似廚帽的濾酒器),就可以從酒中舀取地道的糊糧酒來喝來賣了。奇怪呀,加了井水,頭子酒的濃甜變成一種甘冽的清甜,卻沒有水味。
糊糧酒不醉人。母親平素滴酒不沾,心情好的時候,也會拿過父親的酒杯抿一口。我們三姐弟有事沒事舀一小杯,當飲料喝。等到酒里的酒淺下去,我就開始吃糊糧,這是甘甜可口又能填飽肚皮的好東西。
一直要到酒見底,糊糧變成寡淡無味的酒糟,拿去喂了豬,一缸糊糧酒才算徹底完成使命。
我們家的酒雖然對外出售,卻從來不在門口掛招牌,也不拿到集市上去。我擔心沒人來買酒,母親微笑著說:“哪些人的酒釀得好,喝酒的人都知道。”我說:“我們家什么時候有酒賣,他們怎么知道?”母親還是微笑著說:“喝酒的人鼻子靈,從街上走過去,哪家釀了酒全聞得到。”事實證明母親是對的,每當我們家造出紅薯燒酒糊糧酒,買酒的人就會陸續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