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江和楊曉斌主編的《血液學檢驗》修訂繼承 第3版的特色,創新網絡增值內容。在強調“基本理 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突出“思想性 、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全書除“緒 論”外,包括“造血檢驗”、“紅細胞疾病與檢驗” 、“白細胞疾病與檢驗”和“血栓與止血檢驗”四篇 ,分別從基本理論、檢驗方法和臨床應用三個方面進 行介紹,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和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系 。
緒論
一、血液學概述
二、血液學發展史
三、臨床血液學與檢驗
第一篇 造血檢驗
第一章 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造血器官及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
二、出生后造血
第二節 造血微環境
一、骨髓血管系統
二、骨髓神經
三、骨髓基質細胞、細胞外基質及細胞因子
第三節 造血細胞
一、造血干細胞 緒論
一、血液學概述
二、血液學發展史
三、臨床血液學與檢驗
第一篇 造血檢驗
第一章 造血檢驗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造血器官及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
二、出生后造血
第二節 造血微環境
一、骨髓血管系統
二、骨髓神經
三、骨髓基質細胞、細胞外基質及細胞因子
第三節 造血細胞
一、造血干細胞
二、造血祖細胞
三、造血干/祖細胞的臨床應用
四、骨髓間質干細胞
第四節 血細胞生長發育
一、血細胞的生長發育過程
二、血細胞的生長發育階段
第五節 造血調控
一、造血的基因調控
二、造血的體液調控
第六節 細胞凋亡與自噬
一、細胞凋亡與自噬的特征
二、細胞凋亡與自噬的基因調控
三、細胞凋亡與自噬的生物學意義
第二章 造血細胞檢驗
第一節 骨髓細胞形態檢查
一、骨髓細胞形態演變規律
二、正常骨髓細胞的形態特征
第二節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一、概述
二、標本采集
三、骨髓涂片、染色
四、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
五、正常骨髓象
六、骨髓象分析
第三節 血細胞檢驗的臨床應用評價
一、結果的可靠性
二、實驗方法的評價
第三章 細胞化學染色技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常用細胞化學染色技術
一、鐵染色
二、過氧化物酶染色
三、蘇丹黑B染色
四、酯酶染色
五、過碘酸希夫反應
六、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
七、酸性磷酸酶染色
八、細胞化學染色綜合分析
第四章 骨髓其他檢查
第一節 骨髓組織病理學檢查
一、骨髓活檢的適應證
二、骨髓活檢標本的制備與觀察
三、骨髓活檢切片檢查
四、常見血液系統疾病的骨髓活檢特點
五、骨髓活檢的臨床價值
第二節 造血細胞培養
一、紅系祖細胞培養
二、粒單核系祖細胞培養
三、巨核系祖細胞培養
四、混合祖細胞培養
第三節 造血干細胞檢測
一、體內重建實驗
二、體外克隆形成實驗
三、造血干細胞表面標志測定
第四節 細胞因子檢查
一、集落刺激因子檢測
二、白細胞介素檢測
第五節 血細胞染色體及流式細胞術檢查
一、染色體非顯帶技術
二、染色體常規顯帶技術
三、染色體高分辨顯帶技術
四、姐妹染色單體互換技術
五、染色體及核型異常
六、流式細胞儀檢測
第二篇 紅細胞疾病與檢驗
第五章 貧血與臨床
第一節 紅細胞生成與破壞
一、紅細胞生成與調節
二、紅細胞破壞
第二節 貧血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一、貧血的分類
二、貧血的臨床表現
第三節 貧血的診斷
一、確定有無貧血
二、劃分貧血程度
三、查明貧血原因
第六章 鐵代謝障礙性貧血與檢驗
第一節 概述
一、鐵代謝
二、鐵代謝檢驗
第二節 缺鐵性貧血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三節 鐵粒幼細胞貧血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七章 DNA合成障礙性貧血與檢驗
第一節 概述
一、維生素B12和葉酸代謝
二、維生素B12和葉酸實驗室檢查
第二節 巨幼細胞貧血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八章 造血功能障礙性貧血與檢驗
第一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二節 急性造血功能停滯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三節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九章 溶血性貧血與柃驗
第一節 概述
一、溶血性貧血分類
二、溶血性貧血的發病機制
三、溶血性貧血的診斷
四、溶血性貧血的過篩試驗
第二節 紅細胞膜缺陷檢查及應用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紅細胞膜缺陷檢查的應用
第三節 紅細胞酶缺陷檢查及應用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紅細胞酶缺陷檢查的應用
第四節 血紅蛋白病的檢查及應用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血紅蛋白病檢查的應用
第五節 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檢查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檢查的應用
第六節 其他溶血性貧血
一、機械損傷所致溶血性貧血
二、生物因素所致溶血性貧血
三、化學物質所致溶血性貧血
第十章 其他紅細胞疾病與檢驗
第一節 繼發性貧血
一、慢性系統性貧血
二、慢性病性貧血
三、骨髓病性貧血
第二節 紅細胞增多性疾病
一、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二、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
第三篇 白細胞疾病與檢驗
第十一章 白細胞檢驗基礎理論與臨床
第一節 白細胞的功能和動力學
一、粒細胞的功能和動力學
二、淋巴細胞、漿細胞的功能和動力學
三、單核一巨噬細胞的功能和動力學
第二節 白細胞抗原
一、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
二、白細胞膜受體
三、白細胞分化抗原
第三節 白血病概況
一、發病情況
二、分類與分型
三、白血病臨床表現
四、細胞學診斷要點
第十二章 急性血病檢驗與臨床
第一節 急性白血病分型及診斷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二、急性白血病的診斷
三、急性白血病療效判斷標準
四、急性白血病微量殘留白血病檢測
五、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的診斷
第二節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三節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一、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型)
二、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型)
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n型)
四、急性髓細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b型)
五、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3型)
六、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4型)
七、急性單核細胞白血。∕5型)
八、紅白血。∕6型)
九、急性巨核細胞白血。∕7型)
第十三章 慢性白缸病與檢驗
第一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二節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三節 慢性粒一單核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
第四節 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一、概述
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
第十四章 少見類型白血病與檢驗
第一節 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二節 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三節 組織嗜堿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四節 漿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五節 多毛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六節 幼淋巴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七節 全髓白血病與檢驗
第八節 成人T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九節 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十五章 漿細胞病與檢驗
第一節 多發性骨髓瘤與檢驗
第二節 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癥與檢驗
第三節 重鏈病與檢驗
第十六章 惡性淋巴瘤與檢驗
第一節 霍奇金淋巴瘤與檢驗
第二節 非霍奇金淋巴瘤與檢驗
第十七章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檢驗
第十八章 其他白細胞疾病與檢驗
第一節 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與檢驗
第二節 類白血病反應與檢驗
第三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與檢驗
第四節 脾功能亢進與檢驗
第五節 類脂質沉積病與檢驗
一、戈謝病
二、尼曼皮克病
第十九章 骨髓增殖性疾病與檢驗
第一節 真-陛紅細胞增多癥與檢驗
第二節 隉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檢驗
第三節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與檢驗
第四節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檢驗
第二十章 組織細胞病與檢驗
第一節 惡性組織細胞病與檢驗
第二節 反應性組織細胞增生癥與檢驗
第四篇 血栓與止血性疾病與檢驗
第二十一章 血栓與止血檢驗
第一節 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血管壁(內皮)檢驗
第二節 血小板止血作用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血小板檢驗
第三節 血液凝固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凝血因子檢驗
第四節 抗凝物質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抗凝物質檢驗
第五節 纖維蛋白(原)溶解系統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檢驗
第六節 血栓形成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血栓前狀態檢驗
第七節 血液流變學與檢驗
一、基礎理論
二、血液流變學檢驗
第二十二章 血栓與止血檢驗的臨床應用
第一節 血栓與止血篩選試驗
一、一期止血缺陷篩選試驗
二、二期止血缺陷篩選試驗
三、纖溶活性增強篩選試驗
第二節 抗血栓和溶栓治療監測
一、抗血栓治療監測
二、溶栓治療監測
三、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監測
四、降纖藥的監測
第三節 常見血管壁異常性疾病
一、過敏性紫癜
二、血管性血友病
三、其他血管壁異常性疾病
第四節 常見血小板疾病
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三、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四、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五、血小板無力癥
六、巨大血小板綜合征
第五節 常見凝血功能異常疾病
一、血友病
二、肝臟疾病引起的凝血障礙
三、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礙
四、抗凝物質增多
第六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第七節 抗凝物質缺陷癥
一、遺傳性蛋白C缺陷癥
二、遺傳性蛋白S缺陷癥
附錄 血液學檢驗常用檢查參考區間
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